《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茶博士∙星海泛舟】-679:在線精品課程《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之茶父的衍生與擔當。直立行走,使人類的上肢得以解放;使用並學會製造工具,讓人類從動物中得以區分開來,逐步建立了人類的文明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器物的背後,是人的方法與技能;在方法與技能的背後,是人對自然的瞭解;在人對自然瞭解的背後,是人類探究現在、過去與未來的萬丈雄心。”茶滋於水,水藉於器;器為茶之父,水為茶之母。無論是千姿百態的紫砂茶具,還是溫潤細膩的瓷器茶具,不管是晶瑩剔透的玻璃茶具,還是穩重厚實的金屬茶具,每一款茶具的背後,無不凝結著匠人的匠心,延續著時代的文脈。在這裡,帶你穿越中國曆代與茶具相關的名窯,然後走進煎茶24器、點茶12先生及法門寺地宮出土系列茶器

,坐下來茶敘“泡茶擇具三大原則”


茶具相關的歷代名窯

越窯。古代著名的青瓷窯,制瓷歷史自漢至宋長達1000餘年,中晚唐逐漸進入輝煌時期,北宋晚期逐漸衰落,是唐代“南青北白”格局中“南青”的傑出代表。陸羽《茶經·四之器》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也;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邢窯。主產白瓷著稱,是唐代“南青北白”格局中“北白”的傑出代表。邢窯自北朝發展至唐朝時進入成熟期,唐末五代時期逐漸衰落。邢瓷器底中刻“盈”字的,是唐代大盈庫在邢窯定燒的瓷器,為貢品。陸羽《茶經》評價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茶,則結果正好相反,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汝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北宋晚期為宮廷燒製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以生產青瓷而著稱,傳世文物極少(據統計世界上不足百件),歷來被視為無上珍品。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藍、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層薄而瑩潤,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鈞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釉具五色、光彩奪目而獨樹一幟,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鈞窯第一次成功燒成了銅紅釉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統天下的局面,在陶瓷工藝史上非常突出。古人用“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晚霞欲出時”和“夕陽紫翠忽成嵐”等詩句形容鈞窯釉色之美。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定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定窯受邢窯影響以燒製白瓷為主,首創覆燒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鑲口工藝問世,以金、銀、銅包鑲口邊,既美觀大方又解決了“定器有芒”的缺點。生產優質白瓷,以刻印花著稱於世,曾一度成為北宋宮廷御用品。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官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素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北宋官瓷胎質均為灰黑和紫褐色,釉層凝厚,青釉比較淡,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南宋官窯的產品均為最高等級青瓷,無論是厚胎瓷,還是薄胎器物,在造型上都追求古樸典雅。由於專燒宮廷用品,官窯在南宋時就已“為世所珍”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傳世品為數不少。哥窯被列為宋代名窯,窯址一直未被確認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均不同於宋代龍泉官窯。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建窯。宋代鬥茶成風,催生了鬥茶神器——黑釉瓷建盞;隨著品茶方式由“煎飲”到“點飲”的轉變而消失。建窯以燒黑瓷而聞名於世,宋徽宗曾評價其“盞色貴青黑,玉豪條達者為上”。器底刻有“進盞”“供御”等字樣,為宋代宮廷燒製的貢品。在日本的“天目碗”,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景德鎮窯。始自唐代,直至清末,歷史悠久,有

瓷都之稱。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宋真宗對此瓷器愛不釋手,便將自己的年號“景德”賜給了這個小鎮,景德鎮從此聲名大噪。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宋時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宜興窯。在漢晉時期,就始燒青瓷,產品造型的紋飾均受越窯影響,胎質較疏鬆,釉色青中泛黃,常見剝釉現象。於宋代開始改燒陶器,及明代它則以生產紫砂而聞名於世。據《陽羨茗壺系》記載,紫砂壺的創始者是金沙寺僧,正始於供春,供春是學使吳頤山的家僮。名家李茂林發明了壺放在匣缽(瓦囊)中燒製法,一直沿用至今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龍泉窯。龍泉窯青瓷歷史悠久,是繼越窯衰落後發展起來的青瓷著名產地,是我國最為著名的陶瓷窯系之一與景德鎮青花瓷並列為中國陶瓷史上最具世界影響力的陶瓷產品。為南青瓷的一大產地,興起於宋,結束於清代。龍泉窯瓷器胎為灰白色,堅緻細膩,釉色乳濁有豆青、淡藍、蟹殼青、青灰等,以粉青和梅子青最具魅力,潤澤亮光,凝厚潤澤有玉質感,可比美翡翠。南宋時期由於北宋政權南移至杭州,龍泉窯得到了迅速發展,遠銷海外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三套經典茶具

唐代陸羽煎茶24器,後細分為28器。其中生火用具有風爐(灰承)、筥、炭撾和火筴5種;煮茶用具有鍑、交床和竹夾3種;製取茶粉用具有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和則6種;盛取潔水用具有水方、漉水囊、瓢和熟盂4種;盛取鹽用具有鹺簋和揭2種;飲茶用具有碗1種;盛放器物用具有畚、具列和都籃3種;煎茶清潔用具有滌方、滓方、札和巾4種。《茶經∙九之略》雲: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之屬,則

風爐、灰承、炭撾、火筴、交床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巖,引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合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筴 、札、熟盂、鹺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宋代審安老人《茶具圖贊》收錄的十二先生,點茶操作工具

《茶具圖贊》是我國第一部茶具專著,繪製了宋代點茶、分茶使用的茶具,是第一部以圖譜形式為主反映茶事的專著。該書作者南宋審安老人於宋鹹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點茶、分茶用具之大成,以傳統的白描畫法繪製了宋代茶具12件,分別為茶焙籠、茶磨、茶臼、茶杓、茶碾、茶托、茶盞、湯瓶、茶筅、羅合、拂末、茶巾,稱之為“十二先生”。審安老人以擬人的手法為每一種茶具命名並冠以宋代官職名,計有韋鴻臚、石轉運、木待制、胡員外、金法曹、漆雕秘閣、陶寶文、湯提點、竺副帥、羅樞密、宗從事、司職方,形象貼切。茶具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賦予詩意,充分顯示了作者雋思妙寓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陝西法門寺地宮出土系列茶器

。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在地宮後室的壇場中心供奉著一套以金銀質為主的宮廷御用系列茶具,引起全世界茶文化界的矚目。地宮出土的鹹通十五年(874)《物帳碑》碑文中言道,僖宗供奉:“籠子一枚,重十六兩半;龜一枚,重二十兩;鹽臺一付,重十二兩;結條籠子一枚,重八兩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一付,七事共重八十兩。”“七事”對照實物當為茶碾子、茶碢軸、羅身、抽斗、茶羅子蓋、銀則、長柄勺等。法門寺地宮珍藏的茶器,並不止“七事”,還有鹽臺、籠子、茶碗、茶托等器,部分茶器為唐懿宗御用之物。它是大唐茶文化興盛的綜合體現,更是大唐宮廷茶道興隆的集中表現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泡茶擇具三大原則

1.遵循茶性原則

綠茶,可選用透明無花紋的玻璃杯,或是白瓷、青瓷、青花瓷無蓋杯、蓋碗等,以無花紋的玻璃杯為最佳,玻璃杯茶具可以更好的觀賞綠茶的形態和色澤;黃茶,可選用奶白瓷、黃釉瓷器和以黃、橙為主色的五彩瓷壺、杯具、蓋碗、蓋杯等,能夠使茶的顏色襯托得更豔麗;白茶,可選用白瓷壺杯具,或反差很大的內壁施黑釉的黑瓷茶具,以襯托出茶的白毫;紅茶,可選用內壁施白釉的紫砂茶具,白瓷、紅釉瓷的瓷壺、蓋碗、蓋杯等,能更好烘托紅茶如瑪瑙般的湯色;烏龍茶,可選用白瓷質地的壺、蓋碗、蓋杯,或是紫砂質地的茶具,襯茶湯顏色,聚攏茶香;

黑茶,可選用紫砂壺、白瓷杯具,或是飄逸杯等茶具;花茶,可選用青瓷、青花瓷、粉彩瓷器的瓷壺、蓋碗、蓋杯等,花茶是需要悶泡的茶品,蓋子可使香氣聚攏,揭開蓋的時候,香氣撲鼻,更好體現出花茶品質。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2.遵循器性原則

青瓷茶具,具有瓷器茶具的眾多優點外,因色澤青翠,用來沖泡綠茶,更有益湯色之美。如果用它來沖泡紅茶、白茶、黃茶、黑茶,則易使茶湯失去本來面目,似有不足之處。唐代越窯、宋代龍泉窯、官窯、汝窯、耀州窯等,都屬於青瓷。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白瓷茶具,因色澤潔白,能反映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性能適中,加之色彩繽紛,造型各異,堪稱飲茶器皿中之珍品。唐代有名的過渡性灰白瓷邢窯;到北宋早期的白瓷定窯,汝窯;元代白瓷是白中含青,白瓷出現倒退現像;明代又恢復白瓷的本像。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彩瓷茶具,瓷器文化結合高雅茶文化結合,將精神通過茶具的形式展示給世人。青花瓷茶具主要有:蓋碗、公杯、青花品杯、青花茶盤。青花瓷茶具以清幽淡雅、意境幽遠的寫意特色與茶文化相融合,深受人們的喜愛與歡迎。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陶器茶具,造型多樣,或高雅、或古樸、或抽象、或形象,可以隨意創造。坯質緻密堅硬,敲擊音低沉,無吸水性,能保真茶葉的原始風味,保溫性能好,在夏天泡茶也不易變質,還可在爐上煮茶。近年隨著茶藝的盛行,特別是茶席設計的興起,陶器茶具又被重視起來。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搪瓷茶具,質地堅固、耐於使用、圖案清晰、重量較輕且不易腐蝕而聞名。仿瓷茶杯潔白、細膩而有光澤,可以和瓷器相媲美;因傳熱迅速,很容易燙到手,且置於茶几上時,會將桌面燙壞,使用的時候有一定的侷限性,通常不用來招待賓客。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漆器茶具,脫胎漆茶具通常是一把茶壺連同四隻茶杯,存放在圓形或長方形的茶盤內,壺、杯、盤通常呈一色,多為黑色,也有黃棕、棕紅、深綠等色,並融書畫於一體,飽含文化意蘊;且輕巧美觀,色澤光亮,明鏡照人;又不怕水浸,能耐溫、耐酸鹼腐蝕。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金屬茶具,歷史上還有用金、銀、 銅、錫等金屬製作的茶具,尤其是錫作為貯茶器具材料有較大的優越性。錫罐多製成小口長頸,蓋為筒狀,比較密封,因此對防潮、防氧化、防光、防異味都 有較好的效果。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紫砂茶具,屬陶器茶具的一種。坯質緻密堅硬,取天然泥色,大多為紫砂,亦有紅砂、白砂。它耐寒耐熱,泡茶無熟湯味,能保真香,且傳熱緩慢,不易燙手,用它燉茶,也不會爆裂。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玻璃茶具,最為常見,用它泡茶,茶湯色澤,茶葉姿態,以及茶葉在沖泡過程中的沉浮移動,都盡收眼底;因此,用來沖泡種種細嫩名優茶,最富品賞價值,家居待客,不失為一種好的飲茶器皿。但玻璃茶杯質脆,易破碎,比陶瓷燙手,是美中不足。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竹木茶具,來源廣,製作方便,對茶無汙染,對人體又無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歡迎,但缺點是不能長時間使用。現在出現了一種竹編茶具,它既是一種工藝品,又富有實用價值,主要品種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壺、茶盤等,多為成套製作。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3.遵循“三二”選具原則

(3-1)選擇健康安全的茶具。品茶追求的是健康、好喝、快樂。因此選擇茶具的首要因素就是環保健康,安全無毒害;選擇茶具不僅要考慮材質的食品安全特性,更要充分考慮到茶具的使用安全性,最好是有品牌、符合國家標準的正規產品,是茶具選擇的最基本原則。

(3-2)選擇舒適趁手的茶具。握持舒適、不燙手、順手的茶具,方便得心應手掌控注水方式、出湯時機及用量,泡出想要的茶湯滋味和香氣,呈現一杯好茶。購買茶具,先試用一下,茶具的規格、重量,握持感適合為準,不趁手的茶具最好不要勉強選擇。

(3-3)選擇適合茶品的茶具。茶性不同適宜的器具應有差異;不同材質、工藝及器型的茶器應有最適宜的茶品。為了泡好一杯茶,最好能夠“因茶選器”。在選擇茶具前,要根據自己用於沖泡茶的茶性,有的放矢地去充分了解適宜茶具的特性,實現適合茶具泡合適的茶。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2-1)造型誇張怪異的茶具不選。造型誇張或怪異的茶具,一般不具備協調的美感,多為譁眾取寵、粗製濫造的檔次不高茶具。這類茶具的手感相對較差,外觀偏離大眾的審美取向,缺乏典雅品格和實用性,不要憑一時的衝動好奇而選購。

(2-2)過大過小過重的茶具不選。茶具過重則操作不靈便,影響泡茶者正常發揮;過輕則手感輕浮不踏實,易產生負面心理暗示放不開手。尺寸過大的茶具不易握持,易滑,用力量控制時,不利於流暢沖泡。尺寸過小的茶具,違揹人體力學原理,不易沖泡出一杯好茶。

《讀懂中國茶》:第十講 當茶之父遇上茶之母(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