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主食換成肉類會怎麼樣?

潘靈聰


雖然我也是無肉不歡的人,但是從健康的角度來說,如果把主食全部換成肉類的話,可以很負責的告訴您弊遠遠大於利,長期以往還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影響。

先說不吃主食的影響和危害:

△影響大腦健康及記憶力。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碳水化合物其在機體內會分解為葡萄糖、糖原等,葡糖糖是維持腦細胞功能的必須營養素,缺乏它對大腦組織的功能會造成影響,進而影響記憶力甚至出現更嚴重的問題。

△可能引發酮中毒。在完全不吃主食的情況下,雖然肉類等其他食物也會提供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但是還是難以滿足機體的需求,在缺乏碳水化合物的情況下,機體會將脂肪、蛋白質氧化分解來提供能量,而脂肪代謝會產生酮體,過量的酮體產生可能會造成酮中毒的發生,嚴重影響機體健康。

△容易增加全因死亡率。2018年的醫學權威雜誌《柳葉刀》曾報道過一項大型研究實驗的結果,研究範圍包含了13個國家,結果表明碳水化合物攝入過低會增加全因死亡率,也就是說會縮短壽命。
(圖為研究結果: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在50~50%之間,全因死亡率最低)

再說說增加肉類攝入來替換主食的影響:

△影響消化系統健康。肉類相比於主食來說,消化吸收會慢一些,大量的攝入肉類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從而容易導致消化不良或胃腸道疾病。

△影響肝、腎臟健康。肉類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蛋白質的代謝需要肝臟和腎臟來完成,高蛋白質飲食會增加肝腎的負擔,長期以往便會影響肝腎臟的功能,誘發疾病。研究發現,高蛋白飲食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肉類比較常見也就是題主說道的牛肉和豬肉等,它們都屬於紅肉,而紅肉中的飽和脂肪酸含量不低,長期大量攝入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英國營養學雜誌曾彙總過相關研究,結論是:每天吃100克以上紅肉,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其中特加工過的肉製品,如臘肉、燻烤肉等還會增加全因死亡風險。

綜上所述,用牛肉、豬肉等肉類來替代主食並不是明智之舉,不僅對健康影響較大,經濟壓力也不小啊。

最後再分享下主食吃多少最合適?

建議攝入量:我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日主食攝入量要佔總熱量的50%~55%比較合適,換成重量的話大概在250~400克之間,其中也包含了全穀物、雜豆及薯類粗糧,粗糧的攝入應占主食的1/3~1/2之間,或者可以按我國膳食指南的建議量:穀物類和雜豆:50~150克,薯類為:50~100克。
(圖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特別解釋:全穀物是指玉米、燕麥等穀物,雜豆類包括紅豆、黑豆等豆類,薯類是指山藥、紅薯等。

同時,除特殊情況外(疾病因素等),每天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最少不低於150克,以大米為例,每百克大米碳水化合物含量在77克左右。

總之,不建議用肉類來代替主食,主食、肉類、蔬菜水果、奶類等都是我們飲食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都不可相互替換。食物的作用是為我們機體提供能量及營養素,來維持我們身體的正常生理功能,飲食的均衡合理有益於促進我們的健康,預防部分疾病的發生,相反,極端的飲食結構卻會影響干預我們的健康。


謝謝閱讀、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被寫作耽誤的營養師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我們自己是誰?舉兩個例子說明一下。

例子一,如果你讓熊貓整天吃肉,讓北極熊整天吃蔬菜。那結果會是怎樣的?

例子二,如果讓一個喜歡吃辣的人整天不吃辣,讓吃不了辣的人整天吃辣的。那結果又會是怎麼樣的?

例子一我們可想而知,雖然都是熊但是一個吃素一個吃肉,如果讓他們交換食譜,生存都會成為問題。例子二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不能吃辣的人天天吃辣很可能鍛煉出了吃辣的能力,能吃辣的人不吃辣了經過一段時間可能適應了不吃辣。但無論怎樣生存絕對不會成為問題。

那麼我們是誰?我們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可能我們看到很多外國人整天吃肉身體也沒有問題,可那適合我們中國人嗎?我們的胃是世世代代傳承、進化的中國胃。為什麼我們跟米飯、饅頭、稀粥叫主食?為什麼不跟牛肉、豬肉叫主食?越成長我們越會發現,雖然現代社會科技在不斷地進步,但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有道理的。我們的一切生活習慣決定了我們是黃種人,我們是黃種人同樣也決定了我們的食譜。記得當年有一個患癌症的女大學生回憶自己的飲食習慣,深切感悟自己吃孔雀、猴腦等不屬於我們食譜的食物。到了生命的盡頭感悟出老祖宗圈養豬、牛、羊是有道理的。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圈養猴吃?為什麼不圈養孔雀吃?兩個字『食譜』是我想說的。

可想而知如果把主食換成肉類,牛肉、豬肉,那我們的身體一定會出現營養過剩,免疫力低下,從而增加患有各種疾病的幾率,最終可能因此葬送我們的生命。因為那不是我們的『食譜』。



曉峰家常菜


題主的意思是:不吃主食了,都換成肉?

這種飲食類型,學名為“低碳飲食”。

“低碳飲食”,是刻意避開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的主食,換成其它類型的食物,總碳水含量,一般少於20克。

它與“生酮飲食”稍有差別:“生酮飲食”特別給予了大量的脂肪類食物,如奶油、肥肉、動物油脂、食用油等。


生酮飲食,ketogenic-diet,簡稱KD,是一種以極低碳水化合物、極高比例脂肪和適量蛋白質為主的飲食模式。

它主要用於難治性癲癇,特別是用於未成年患者。同時,也用於糖尿病、頑固性肥胖實驗性、觀察性治療。

將主食換成牛肉、豬肉,有幾個地方需要注意:

1. 價格的差異。主食米麵的價格,因種植廣泛、消費巨大、涉及民生、政府政策保障,故而實際支出低廉。而豬牛肉價格,是大米和麵粉的十多倍到二十倍左右。

2. 口味的差異。主食米麵製品,清香可口,脂肪含量少,可以大量吃;而豬牛肉厚味,濃香撲鼻。

3. 烹飪方式的差異。主食米麵,一般烹飪較為簡單,蒸或煮即可;而豬牛肉食,炒、燉、煨、煲、滷、煎、炸等無所不用其極,要弄好吃,烹飪手法較為繁瑣。

4. 食慾的差異。肉類味道雖好,一般人拿它們“當飯吃”,天天吃,估計食慾是會下降的,因為身體會有“吃膩了”的反饋,而主食一般不會——這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5. 消化、吸收、排洩的差異。

豬牛肉中含有20%左右的蛋白質。

蛋白質攝入過多,會對胃腸道、肝、腎等造成極大的負擔,加速鈣的流失,易患骨質疏鬆症,損傷腎功能。

最新研究表面,攝入過多蛋白質,與結腸癌、乳腺癌、腎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相關。

豬肉(肥瘦)含有37%的脂肪,牛肉(肥瘦)則為4.2%。


脂肪攝入過多,脂肪酸在體內代謝、轉運、儲存,可導致內分泌紊亂,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某些癌症的發病率升高。

6. 生理代謝機制的差異。

調回正題,主食中的澱粉,在體內轉化為“葡萄糖”,供機體細胞、器官、肌肉等利用。現在葡萄糖沒了,主要由脂肪轉化而來的“酮體”供能。

酮體,是乙酰乙酸、β羥丁酸、丙酮三者的合稱。

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生理轉化,身體儲存的脂肪可被消耗掉——這仍然需要控制食量,以“能量虧耗”的方式來減肥。

無論是“生酮飲食”還是“低碳飲食”,如果用於正常人,即便是體重超標人士,爭議頗大。另外,此類飲食模式,中長期都有嚴重的副作用。

綜上所述,在沒有醫生和營養師認可,並嚴密監控的情況下,冒然將主食換成豬牛肉,十分危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