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 | 骶髂關節

骶髂關節:是一個滑膜關節,位於骶骨、髂骨耳狀面之間,左右各一,成人關節軟骨表層為纖維軟骨,深層為透明軟骨,老年人此關節可以完全纖維化,偶爾甚至骨化。

解剖 | 骶髂關節

關節面:

在嬰兒期關節面平坦,成年後變得不規則,有時呈竇狀。彎曲,不規則,並且互補,在男性更明顯,它們限制運動,增加關節強度,使其將來自脊椎的負重傳遞到下肢。髂面被透明軟骨覆蓋,成年後,前部比後部厚。髂面較薄的軟骨,早期認為是纖維性軟骨,也是由Ⅱ型膠原構成的透明軟骨。

纖維關節囊:關節囊附著到兩個關節邊緣。

局部解剖

骶骨:是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的一個大三角骨,它在兩個不知名的骨之間楔入,形成盆腔的後上壁。它的尾側鈍尖與尾骨及其上緣相關節,寬底與第5腰椎在腰骶角處形成關節。它的背面突出,盆面凹陷,該腹側彎曲擴大了盆腔容積。它的頂、底之間有背側、盆側和外側3個面,以及一個骶管。在兒童時期,各骶椎是由軟骨相連的,成人的骶骨仍保留著許多椎骨的特點。骶骨由骨小梁構成,骨小梁被一層厚度不均的骨密質殼包被著。

解剖 | 骶髂關節

底:第1骶椎上表面即骶骨底,它是自典型椎骨面以後變化最小的,其椎體較大,橫向較寬,它的前側凸緣是骶骨岬,椎孔呈三角形。

盆面:除第2骶骨體凸出以外,盆前下面的橫向和縱向都是凹陷的。4對骶骨孔經椎間孔與骶管相交通,其內有上4對骶神經前支走行。左、右孔間的廣泛區域是由平坦的骶骨體盆面形成的,期間融合為4個橫脊

解剖 | 骶髂關節

背側面:骶骨背側面的後上方有一個向上的、間斷的骶正中脊,其上有第4個(有時3個)代表融合骶椎的棘突結節。在第4(或第3)結節下方,骶管的後壁上有一個弓形的骶管裂孔。它是因第5骶椎板不能到達中央面而產生的,因此,第5骶椎體的後面暴露於骶骨背側面內。後面是由骶骨板在正中峰側面融合而成的,它的外側有4對骶後孔,像骶前孔一樣,它們也經椎間孔通向骶管,並且每個骶後孔內都有骶神經後支走行。

在孔的內側,垂直向下為一列4個小結節,統稱為骶中間嵴。有時它們也被稱為關節結節,是由相鄰的關節突融合形成的。第5骶椎的下關節突是遊離的,它們在直腸骶曲的兩側向下突出,形成骶骨角,通過角間韌帶連於尾骨角。

骶後孔外側的粗糙而間斷的嵴就是骶外側嵴,它是由頂端有一排橫突結節的橫突融合而成的。

骶管:骶管由骶椎孔形成,切面呈三角形。在底面上看,它的上口是斜向固定的。骶骨的傾斜表明在站立時它朝向顱側。每個外側壁上都有4個椎間孔,骶管經由它們與盆側及骶後孔相通。它的尾口是骶管裂孔。骶管內含馬尾,終絲和脊膜。蛛網蛛下隙和硬膜下隙在骶管中央的對面終止:骶神經下根和終絲在此處穿入蛛網膜和硬脊膜,終絲在骶管裂孔以上穿出,下行經第5骶椎面和骶尾關節到達尾骨。第5骶神經也在骶骨角內側由直腸骶曲穿出,並進入第5骶椎外側面的神經溝。

:骶骨尖即第5骶椎體下面,有一卵圓形關節面與尾骨相關節。

解剖 | 骶髂關節

外側面:骶骨外側面是由橫突和肋骨成分融而成。上部寬,下部迅速縮窄。上部寬闊區域內有一個耳狀面與髂骨相關節,其後部是一個粗糙的深凹與韌帶相連。由肋骨成分形成的耳狀面形如倒寫字母L,在此之外,外側面沒有關節,並且寬度減小。在尾部下外側角處,它向內彎曲至第5骶椎體,除此之外,該面變為一個薄外側緣。在耳狀面後方,有時會出現一個變異的副骶耳狀面。

耳狀面全由肋骨成分形成,並被透明軟骨所覆蓋,它的中央凹陷,顱、尾兩端上升,在耳狀面後方的粗糙區域內有2~3個明顯的凹陷與堅固的骨間骶髂韌帶相連。在耳狀面下方,臀大肌背側和尾骨肌腹側之間有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與之相連。

尾骨:尾骨是一塊小三角形骨,形狀往往不對稱。通常由4個相融合退化的椎骨組成:數目在3~5塊之間,第1塊有時是分離的。它自骶骨尖腹側向下:其盆面斜向前上方,背部斜向後下方。方向隨個體和移動性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髖骨

髖骨:是一塊大的、不規則、中心壓縮的、連接上下的骨。其外側表面是一個深的杯狀髖臼,與股骨頭相關節,前下是大的卵圓形或者三角形的閉孔。在髖臼上緣,骨面加寬成盤狀,彎曲成髂嵴。

解剖 | 骶髂關節

髖骨與其前方的相關骨形成骨盆。每邊有三部分,髂骨、坐骨和恥骨。年輕時由軟骨連接,成年後融合成單一骨。主要的融合是在髖臼。

髂骨包括髖臼上部和其延展區域;坐骨包括髖臼下部和其後下區域;恥骨形成髖臼前部,把髂骨和坐骨分開,前部中央區形成陰部匯合區。

解剖 | 骶髂關節

髂骨:分為上下兩部和三面。下部小,形成不到2/5的髖臼部分。上部延展,形成臀面、骶骨盆面和髂面。後外側臀面是一個十分廣泛的粗糙區域。前面中部髂窩是平滑的凹面。骶骨盆面位於髂窩的中下部,被中間體部分開。

恥骨:是髖骨垂直的部分,與周圍形成軟骨性恥骨聯合。上支向後上走行至髖臼,下支向後下走行至外側加入坐骨支,中下部到閉孔。

坐骨:即無名骨的後下部,有一體部和幾個分支。體部有上下端,以及股面、後面和骨盆面。上面坐骨形成髖臼後下部,下面坐骨支向前中部急轉上升與下降的恥骨支匯合,形成閉孔。坐骨股骨韌帶附著於髖臼下外側邊緣。

韌帶(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解剖 | 骶髂關節

骶髂前韌帶:是位於前下方的囊狀增厚,在近弓狀線處和髂後下部尤其發達,連接第三骶段和前耳狀溝外側部。其餘部分較薄。

髂腰韌帶:髂腰韌帶將第5腰椎與髂、骶骨相連接,它分幾個部分,附著於第5腰椎橫突尖和前下面,並且有時與第4腰椎橫突也有微弱的連接。它的條帶向外側輻射,並且借兩條主要的條帶與骨盆相連。下條帶自第5腰椎橫突下面和第5腰椎椎體發出,穿過骶髂前韌帶到達髂窩後緣。

新生兒及兒童的髂腰“韌帶”是肌性的,在快到50歲時,肌肉逐漸被韌帶所取代。

骶棘韌帶:為一較薄呈三角形韌帶,自坐骨棘延伸至骶骨外側邊和尾骨骶結節韌帶前,其纖維與後者混合。前表面是尾骨:肌肉和韌帶共同延伸,是同一結構的前後面。骶棘韌帶常被認為尾骨退化的部分。

坐骨孔:骶結節和骶棘韌帶將坐骨切跡轉變為孔

解剖 | 骶髂關節

骶髂骨間韌帶:骨之間的主要聯結,填充關節後下不規則的空間。表淺部被骶髂後韌帶覆蓋,其深部有上、下帶自骶骨耳狀面後壓跡到髂結節,這些帶被一個更淺表的纖維層覆蓋摻雜。此纖維層將骶耳狀面後部一個粗糙區的後上邊,與髂結節的相應邊緣相連接。

骶髂後韌帶:位於骨間韌帶上,骶嵴神經和血管的背支入其間。它包括多支較弱纖維束,將中間和外側骶嵴連接到髂後上棘及髂嵴內唇的後末端:它們形成一個單獨的長骶髂後韌帶。此韌帶在外側與部分骶結節韌帶相延續,內側續以胸腰筋膜後層。

骶結節韌帶:骶結節韌帶的底部被髂後上棘廣泛地結合著。部分與骶髂後韌帶混合,至橫行骶結節下部和低位骶骨外側邊緣及尾骨上部。其斜行纖維向外側下行,匯合形成一厚而窄的帶,下部再加寬,附著於坐骨結節內側邊。

血液供應

動脈血供來自髂腰動脈、臀上動脈和骶外側上動脈,有相應靜脈迴流。沿著動脈淋巴迴流至髂腰淋巴結。

神經支配

骶髂關節神經分佈有爭論,可能由來自前兩個骶棘神經的前後主幹,和臀上神經分支支配。閉孔神經和腰骶幹也許也有分支支配。

維持穩定的因素

骶髂關節是身體最穩定關節之一,支持軀幹的重量。此關節不規則的表面導致很少的運動。骶骨被軀幹壓著向下的趨勢被極強的後韌帶抵抗,而髂腰韌帶幫助抵抗第5腰椎與骶骨移位,骶骨上緣承受向下的推力,下部向上翹起的運動趨向被骶結節和骶棘韌帶抵抗。

運動

骶骼關節主要運動很小,橫過此關節的所有肌肉作用在腰椎或髖關節上。運動的發生主要在於隨著骨盆運動帶動的關節運動。

懷孕期,骨盆關節和韌帶在鬆弛激素下變得鬆弛。此關節運動增加。鬆弛後使骶髂鎖閉機制失去效果,導致更大的旋轉,可能也使骨盆直徑在分娩時發生變化,損害的鎖閉機制將生育壓力轉移給韌帶,常在懷孕後有骶髂的損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