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老人与海》,是因为你在不同的生命现场,就算感动也像假的

像很多人一样,我自己初读《老人与海》的时候,还是初中生。因为它顶着名著的头衔,也因为是老师的推荐(虽有硬推的嫌疑),更是因为它短,觉得不费时不耗力,所以才选择了阅读。

结果,困惑长久难消:凭什么它就成了名著呢?还是世界名著?大惑不解啊。

不懂《老人与海》,是因为你在不同的生命现场,就算感动也像假的


没有勇气说出无聊的论断,只好找了几篇读后感之类的文章,扒了一些文字下来,似乎也就顺带着明白并感动了。最后,觉得自己总算是对得起海明威,也对得起耗在上边的时间了。

然而,现在现在回头看,却觉得自己的感动是假的。好像是没有生命律动的稻草人,随风摆动,却自以为是来自内心伸出的感动所致。

读到《日日是好日》的时候,我发现了类似的情况。通过《日日是好日》,我看《老人与海》的困惑终于得到了释怀。

不懂《老人与海》,是因为你在不同的生命现场,就算感动也像假的

图书与电影海报


森下典子,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跟父母看了费里尼的一部名为《大路》的电影,看完之后抱怨道:“这样的电影怎能称为名片嘛!还不如看迪士尼卡通!”

可是,十年以后再一次观看,结束后心里很是难过,躲在电影院的暗处,独自垂泪。

等到了三十五岁,又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发现俯仰皆是未曾见过的画面,没有听过的台词。愈发觉得寓意深远。

不懂《老人与海》,是因为你在不同的生命现场,就算感动也像假的

电影截图


这样的体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而我记忆犹新的就是读《老人与海》的挫败感。似乎万事万物都有适当的时候,早一点儿不行,晚一点儿也不行,唯有那个“恰如其分、恰逢其时”才真的美妙。

然而我们谁不能够预知,生命的哪一刻应该做什么才是最幸福的。因为虽然看似人的生命都一样,涉及到个体生命的时候,却又有着微妙的独特性,近乎奇迹,让人感动。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节奏在绽放着。

不懂《老人与海》,是因为你在不同的生命现场,就算感动也像假的


我们常说,幸福就是在适当的时候遇见适当的人和事。可是,除非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否则还真的不好定论。因为每一次相遇,都是挑战,也都是机会。

法顶禅师说过:“必须经过某种相遇,人才能形成并成长。这个相遇既可以是人与人相遇,也可以是人与书的相遇,或者是人与思想的相遇。”

借助相遇的契机,我们的生命潜能不断被调动和激发,也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爆发出生命的力量,冲击生命的局限,展现生命的光辉。

我们能理解的事物,经过接触过后可以了然于心,而无法理解的事物,如同费里尼的《大路》,经过多次的接触,渐渐领悟,也有机会蜕变成为新的事物。

不懂《老人与海》,是因为你在不同的生命现场,就算感动也像假的


那个我们曾经不解的老人,带给人的感动,并不是靠着漂亮的词句和豪言壮语,而是生命本身的坚韧、不屈和希望。


因为与孩子、海和鱼的相遇,老人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所有的生活细节,共同织就了这张网。只有在生命停止的时候,网才会织好,鱼才会被清点。

然而,我们开始读的时候,生命也才刚刚开始。如何能够有十足的眼力和经验,来读懂这本书呢?我们人言亦言,随人说短长的话,是如此地轻飘,不着痕迹,无关痛痒。

不懂《老人与海》,是因为你在不同的生命现场,就算感动也像假的

老人 网图


然而,成熟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的,也需要思考。

韩剧《他们生活的世界》里的经典台词,也透露出同样的味道:

“我妈还常说,什么事儿都不是事儿。但她毕竟是一个有六十年人生经历的人啊,对于二十多岁的我们来说,所有的事儿都是事儿啊。天啊!

故而,我们每一次有更深刻的体悟后,都会发现自己的武断和浅薄,我们所所见的,不过是整体中的片段而已。茶道如此,生活也是如此,阅读和思考就更是这样。

不懂《老人与海》,是因为你在不同的生命现场,就算感动也像假的

人总在时光的流逝中才发现自己的成长。


“学习过程中,不必太在意是否立刻理解,不妨将之分阶段,视为集水的小水杯、大水杯、特大水杯,顺其自然等待杯中水满溢,便可饱尝那一瞬间豁然开朗的醍醐味。”

所以,如果不懂《老人与海》,没有关系,你只是在不同的生命现场里,我们需要的只是不断和它相遇就好了。如同疾病发生的时候,我们对生命和健康的思考与认识,甚至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样。

如果一个生命现场不够领悟,再期待下一个也就是了。因为相遇,就意味着你亲临到了不同的生命现场,有机会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也有机会洒下觉悟的种子,甚至可能当下就打开关闭的心眼,获得人生的炼金术。


END

@竹叶舟 读书观影听故事,分享生命的喜乐和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