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老人與海》,是因為你在不同的生命現場,就算感動也像假的

像很多人一樣,我自己初讀《老人與海》的時候,還是初中生。因為它頂著名著的頭銜,也因為是老師的推薦(雖有硬推的嫌疑),更是因為它短,覺得不費時不耗力,所以才選擇了閱讀。

結果,困惑長久難消:憑什麼它就成了名著呢?還是世界名著?大惑不解啊。

不懂《老人與海》,是因為你在不同的生命現場,就算感動也像假的


沒有勇氣說出無聊的論斷,只好找了幾篇讀後感之類的文章,扒了一些文字下來,似乎也就順帶著明白並感動了。最後,覺得自己總算是對得起海明威,也對得起耗在上邊的時間了。

然而,現在現在回頭看,卻覺得自己的感動是假的。好像是沒有生命律動的稻草人,隨風擺動,卻自以為是來自內心伸出的感動所致。

讀到《日日是好日》的時候,我發現了類似的情況。通過《日日是好日》,我看《老人與海》的困惑終於得到了釋懷。

不懂《老人與海》,是因為你在不同的生命現場,就算感動也像假的

圖書與電影海報


森下典子,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跟父母看了費里尼的一部名為《大路》的電影,看完之後抱怨道:“這樣的電影怎能稱為名片嘛!還不如看迪士尼卡通!”

可是,十年以後再一次觀看,結束後心裡很是難過,躲在電影院的暗處,獨自垂淚。

等到了三十五歲,又看這部電影的時候,發現俯仰皆是未曾見過的畫面,沒有聽過的臺詞。愈發覺得寓意深遠。

不懂《老人與海》,是因為你在不同的生命現場,就算感動也像假的

電影截圖


這樣的體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而我記憶猶新的就是讀《老人與海》的挫敗感。似乎萬事萬物都有適當的時候,早一點兒不行,晚一點兒也不行,唯有那個“恰如其分、恰逢其時”才真的美妙。

然而我們誰不能夠預知,生命的哪一刻應該做什麼才是最幸福的。因為雖然看似人的生命都一樣,涉及到個體生命的時候,卻又有著微妙的獨特性,近乎奇蹟,讓人感動。

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節奏在綻放著。

不懂《老人與海》,是因為你在不同的生命現場,就算感動也像假的


我們常說,幸福就是在適當的時候遇見適當的人和事。可是,除非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否則還真的不好定論。因為每一次相遇,都是挑戰,也都是機會。

法頂禪師說過:“必須經過某種相遇,人才能形成併成長。這個相遇既可以是人與人相遇,也可以是人與書的相遇,或者是人與思想的相遇。”

藉助相遇的契機,我們的生命潛能不斷被調動和激發,也能夠在適當的時候爆發出生命的力量,衝擊生命的侷限,展現生命的光輝。

我們能理解的事物,經過接觸過後可以瞭然於心,而無法理解的事物,如同費里尼的《大路》,經過多次的接觸,漸漸領悟,也有機會蛻變成為新的事物。

不懂《老人與海》,是因為你在不同的生命現場,就算感動也像假的


那個我們曾經不解的老人,帶給人的感動,並不是靠著漂亮的詞句和豪言壯語,而是生命本身的堅韌、不屈和希望。


因為與孩子、海和魚的相遇,老人發現“生命是一條要花一輩子才會上鉤的魚”。所有的生活細節,共同織就了這張網。只有在生命停止的時候,網才會織好,魚才會被清點。

然而,我們開始讀的時候,生命也才剛剛開始。如何能夠有十足的眼力和經驗,來讀懂這本書呢?我們人言亦言,隨人說短長的話,是如此地輕飄,不著痕跡,無關痛癢。

不懂《老人與海》,是因為你在不同的生命現場,就算感動也像假的

老人 網圖


然而,成熟是需要時間和經歷的,也需要思考。

韓劇《他們生活的世界》裡的經典臺詞,也透露出同樣的味道:

“我媽還常說,什麼事兒都不是事兒。但她畢竟是一個有六十年人生經歷的人啊,對於二十多歲的我們來說,所有的事兒都是事兒啊。天啊!

故而,我們每一次有更深刻的體悟後,都會發現自己的武斷和淺薄,我們所所見的,不過是整體中的片段而已。茶道如此,生活也是如此,閱讀和思考就更是這樣。

不懂《老人與海》,是因為你在不同的生命現場,就算感動也像假的

人總在時光的流逝中才發現自己的成長。


“學習過程中,不必太在意是否立刻理解,不妨將之分階段,視為集水的小水杯、大水杯、特大水杯,順其自然等待杯中水滿溢,便可飽嘗那一瞬間豁然開朗的醍醐味。”

所以,如果不懂《老人與海》,沒有關係,你只是在不同的生命現場裡,我們需要的只是不斷和它相遇就好了。如同疾病發生的時候,我們對生命和健康的思考與認識,甚至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樣。

如果一個生命現場不夠領悟,再期待下一個也就是了。因為相遇,就意味著你親臨到了不同的生命現場,有機會直面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也有機會灑下覺悟的種子,甚至可能當下就打開關閉的心眼,獲得人生的鍊金術。


END

@竹葉舟 讀書觀影聽故事,分享生命的喜樂和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