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 駝 春 秋

雙 駝 春 秋

家鄉山東省沂南縣青駝鎮駐地有一對石駝,為青石雕鑿而成,自漢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雙 駝 春 秋

這對石駝似獅類虎,背有雙翼,昂首挺胸,曲腰疾肢,風格渾厚朴素,雕刻技法為圓雕和陰線刻相結合,手法極為簡練傳神,給人以精力充沛之感,不失為一件雕刻藝術的珍品。

雙 駝 春 秋

“石駝”為群眾俗稱。考古上稱之為“石辟邪”,亦稱“石天祿”、“辟邪”、“天祿”皆為古代傳說中的神獸,似獅而帶翼,古代織物、軍旗、帶鉤、印紐、鐘紐等物常用其為象,作圖案。辟邪意為鎮壓邪惡,除去不詳,天祿則有天賜富貴、福祿之意。

雙 駝 春 秋

石辟邪一般起用於西漢,盛行於東漢。其產生原因,概括的說是由於當時的厚葬風氣而引起的。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兼併土地,莊園主世代相傳,封建家族關係得到進一步擴充,而適應這種家族關係的孝子烈女思想也隨之而發展起來,地主階級為了美化自己,表明自己極盡孝道,厚葬之風愈演愈烈,耗費大量錢財的大型壁畫墓,畫象石(磚)墓應運而產生,為了裝飾墳墓,在墓地上面又開始修建許多建築物及石刻裝飾。石駝就是在那時候應運而生的,不但增添了墓地的威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建造主人的身份、名聲,當時也有鎮墓、辟邪的用意,確保墓主人在地下平安、如意。

以上文字是考古的說法,千百年來,這對石駝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呢。經過村人世代相傳,鄉賢劉京科給予了整理。

雙 駝 春 秋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縱貫青駝鎮20多公里的蒙河一帶連年莊稼收成不好,逢年過節,老百姓對上天的供品也就不夠豐盛,這一下惹惱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一怒之下,竟降旨看管天獸之神打開天欄,放下一群怪獸來。這些怪獸遮天蔽日從天而降,落到地面興風作浪,大發淫威,不是狂風雷電就是風雨交夾,或是陰雨綿綿,攪得蒙河上下百姓不見天日。每到夜間,這些怪獸們還大肆吞食禾苗,毀壞林木,把本來就稀稀拉毛的莊稼樹木咀嚼得所剩無幾,弄得民不聊生。

蒙河中游緊靠河邊住著一家李姓人家。李家有一位年輕的後生叫李英。李英看看再這樣下去這一帶的百姓是永遠無出頭之日了,這一天,他背起爹爹留下的弓箭,對婚後不到一年的妻子玉蓮拱手打躬說道,“蓮兒,你看不把這些怪獸除掉,咱老進姓是沒有活路啦。我去了!”玉蓮一聽丈夫李英說的話,她知道這一去凶多吉少,於是緊緊抱住了他,放聲慟哭了起來。你想,那麼多,那麼兇的怪獸能輕易地除掉嗎?況且自己已有身孕,不久小寶寶就要降世了——

這時,李英娘從西間小茅屋裡走了出來,她拉起兒媳道,“孩子,李英他是去為咱眾人除害的,他幹得是正義之事,手中又有你爹留給他的上山能捉虎,下海能擒龍的寶弓箭,那根根箭的箭頭上都有你公爹親手用金鋼石磨成的箭尖,這種寶箭是邪物怪獸的,你就放心地讓他去吧。”

玉蓮擦了擦眼淚。李英倒身在地,給娘重重地叩了三個響頭,起身又向玉蓮深施一禮說了聲“請多珍重”,飛步出了柴門。這天李英沿蒙河而上,順著一條野草叢生的山澗,慢慢發現了了那群怪獸,只見那群怪獸有的正在嬉逐,有的正在大啃麥苗。李英悄悄繞到了那群怪獸的背後,他選好位置,搭箭拉弓,對準領頭的一隻,只聽“嗖”地一聲,就射中了那隻領頭怪獸。緊接著,他又“嗖”地發出一隻,這一箭又不落空,又射中了一隻。兩隻怪獸疼得“啁啁”亂叫。這突如其來的神箭使怪獸們頓時大亂,那些怪獸見此情景哪敢久留,逃命要緊,紛紛鼓動翅膀,爭相飛回了天宮。

雙 駝 春 秋

怪獸們一飛走,頓時天空晴朗,遍地陽光,太陽又照耀著千家萬戶。

再說那兩隻被李英射中的怪獸,再也無力飛上天去,於是就變成了一對青色的石駝。歡呼勝利的人們就把家搬在了這對石駝附近,後來又有不少人家到些落戶,形成了規模較大的村莊,於是青駝這個名字也就產生了。

雙 駝 春 秋

傳說歸傳說,當地群眾一直把這對石駝視為祥兆,並作為青駝鎮的“鎮鎮之寶”來對待。上世紀90年代以前,這對石駝一直孤零零的呆在青駝駐地村西的田間裡,幾度千年春秋,田野間櫛風沐雨。相傳早期有人曾經想給這對石駝換個地方,幾個人小心翼翼的挖掘一整天,眼看就要露出身子了,可第二天又自動填埋上了,挖掘的人也不斷流鼻血,人們就知道這對石駝不願離開。自此當地群眾就在許多重要節日供奉這對石駝,特別是清明節,許多孩子們就會拿著雞蛋來餵養石駝。直到近年,人們在鎮駐地中心建起了天祿(石駝的考古名稱)苑公園,才把這對石駝請了過來。因為害怕丟失,後來又搬到了青駝西村的村委大院裡,但是2008年9月份,一隻公青駝還是被人偷走了。直到2009年底,那隻被盜的公青駝才追回。

雙 駝 春 秋

為更好的保護這對石駝,2015年鄉人在青駝西村辦公大院新起天祿亭,文物部門重新對這對石駝進行了測量和登記。

雙 駝 春 秋

青駝之根在駝,青駝之魂是駝,雙駝見證了青駝的發展,願這對石駝為家鄉再添祥瑞、驅除邪祟。冀望後人更加敬重她,愛護她,世代傳承,直至永遠。

雙 駝 春 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