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很多祖先來自江西,然而現在身份卻是布依族,為什麼?

阿倫97728932


關於這個問題,我先從貴州黔北的古墓葬上來說:

黔北的鄉間的古墓葬,分為兩種,一種是石棺,沒有碑文,沒有後人祭奠,歷史不可考,族類不可考。黔北人稱苗棺,意思為苗族人的棺材,考慮黔北人把少數民族統稱為苗子。所以這類棺材也統稱為苗棺,據說用石頭做棺是防穿山甲去偷食屍體。而據我所看到的很多散破的石棺裡,也沒有什麼葬品,常有小孩將其作為玩遊戲的地方,而大人也對這樣的石棺沒有任何敬畏之心。

另一種則是土墳,這些墓葬很多是有墓碑的,其墓碑所述,這些墓葬裡的雖然在前前後後幾百年的時間裡下葬,有康熙年代的,乾隆年代的,光緒年代的,死者都是土生土長在貴州的漢人,但是無一例外,墓碑上都有原籍江西某府某縣這樣一句話。

黔北的很多家族族譜上,都有家族的來龍去脈,據我所知的族譜記載,都是江西搬遷來的。以上情況說明,貴州黔北原有土著苗族的來源不是很瞭解,但是很多從江西遷來的漢族卻一直未曾忘記自己的祖上根源。所以才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墓葬文化。至於你說的布依族也是江西遷來的,應該是誤解了。


陳正雄3


在中國,貴州不僅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同時還是中國南方主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雖然貴州建省只有500多年,但是貴州的歷史卻能追溯到更遠。

“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

早在漢朝時期,人們便將雲貴高原的周邊的小國以及其他民族統稱為“西南夷”。像夜郎國、滇國、哀牢國、邛國、巂等就在其中,而夜郎國的又是這些小國裡面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個國家。

夜郎國在極盛時期,就曾控制過今天的貴州全境、四川南部、重慶東南部、湖南西部、雲南東部以及廣西北部。

只不過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一西南,實現大一統,就打算與夜郎聯合去征討南越。

當時的夜郎、且蘭等國雖然表面上願意臣服於漢朝,但是等到漢武帝發兵南越國時,夜郎東部的且蘭小國卻趁機叛變,結果被漢朝鎮壓。後來,漢朝便在且蘭設置了牂牁郡。之後,漢武帝又派遣軍隊滅滇國附近的勞浸、靡莫兩國,使得滇國舉國歸降,漢朝在此設立了益州郡。而牂牁郡和益州郡的設立,標誌著雲貴地區大部分正式納入了漢朝的版圖。

自夜郎國大部分地區被納入漢朝版圖之後,漢朝便派遣了大量官兵駐守在夜郎國的土地上。本來這些駐守的官兵是一年換防一次的,後來因為路途遙遠,人力成本過高,便將這些一年換防一次的官兵改為屯兵。

這也就意味著這些官兵需要在夜郎這個地方進行娶妻生子。但隨著漢朝軍事上的移民,使得夜郎這個由各部落統率的少數民族國家慢慢開始融入了漢民族的血液。

只不過在這些永久駐守的官兵裡,大多都來自北方,所以那個時候的貴州雖有漢族人,但是並不是江西人。

到了大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為了能夠消滅元朝梁王把匝剌瓦爾密的勢力,奪取對西南的統治權。明太祖朱元璋便傅友德、沐英等將領揮軍南下,與藍玉率領三十萬大軍征戰雲貴西南地區,次年便佔領了雲貴地區。

明朝進軍貴州後,為了穩定軍心、保障固定名額的滿員,便推行了“調北征南”、“調北填南”的政策。

  • “調北征南”是指:規定“正軍”、“軍餘”必須攜帶妻室兒女,無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以“軍屯”的形式駐紮下來,留在當地。
  • “調北填南”是指:鼓勵漢族百姓由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遷移到經濟滯後的地區,由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區向地廣人稀的地區遷移。遷入的人口,按照給予的土地,劃分區域管理,稱為“民屯”。

這是偏僻遙遠的貴州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的漢族集團的移民。而在這些漢族的移民裡面,大部分遷入貴州的漢族軍民主要是來自江西、湖廣、江淮和中原一帶。因此,漢族的比例也慢慢的超過少數民族,成為貴州人口的主體。

後來,清朝在推翻明朝統治後,經過對地方割裂、分裂勢力的鬥爭上,就想建立起版圖廣闊的統一封建帝國。於是,清朝也開始不斷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採取各種措施,對雲南、貴州、四川等地進行拉動經濟的發展。

所以,清朝就在那時候出現了大量商人在貴州等地進行貿易活動。而這些商人中就有徽商、晉商、閩商、江西商等,其中江西的商人是最多的。因此,貴州的祖籍是江西的傳聞,也就不難理解了。

“黔省故多苗,自黎平府以西,都勻府以東,鎮遠府以南皆生苗地,廣袤二三千里,戶口十餘萬,不隸版圖。”——《平苗事宜疏》

雖然歷史上曾有幾次將漢族人口遷移到貴州,但是由於黔東南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少數民族主要分佈於在西南部和南部,在遠離交通要道的地區形成了獨立自主的狀態,史稱“生界”。

在早期,清朝是設立了“流官”去進行地區統治的,只不過這些對這些少數民族來說並沒有造成多大沖擊,換句話說只是增加了對人口的控制。實際上,這些並不能將這些人從文化習俗和思想上進行徹底的改造。

因此,到現在我們仍能看到有些地方會出現公社部落聯盟制的遺風,以及遇到各種大小事第一個找的都是寨老或者尋求大家幫助進行評理的現象。


秋原歷史


提起貴州,很多人都會說現在的貴州存在感太低了,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也確實如此。

一、歷史上的貴州確實很閉塞

“八山一水一分田”這是對貴州地理環境的描述,他處在我國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的過度階段,因此呈西高東低的地形,這就給貴州造成了天然“屏障”,既擋住了外敵,也封閉了自我。

基於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得貴州在春秋時期還是南蠻之地,《史記·西南夷列傳》說:"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夜郎指的就是今天的貴州一帶,但是由於年代久遠,有待切實考證,但普遍認為就是在今天貴州六盤水一帶。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在夜郎實行郡縣制,並打通貴州通往外界的通道,到了公元25年,郡縣制才在夜郎確立,它才在真正地劃歸中央政府管轄,貴州才算名正言順。

然而在元代的地圖中,貴州只不過是家在周圍地區的狹長地帶,甚至連名字都沒有,可見他的地位。

二、貴州一詞的出處

宋朝在敕書中說到:“惟爾貴州,遠在要荒”這是對貴州地名最早的記載。

從漢武帝劃歸夜郎為郡縣後,夜郎統歸中央政府管轄,但是那時候還不叫貴州。西漢時期設立牂牁 [ zāng kē ] 郡,戰國屬於蜀漢政權區域,屬牂牁 [ zāng kē ] 郡、朱提郡、涪陵郡等地,隋唐大多沿襲前朝設立,直到宋朝貴州之名才出現。

雖然宋朝有了貴州一詞語,但是貴州之地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省級行政單位,在明朝之前一隻都是隸屬於旁邊省份的州縣,成小塊被劃分出去。直到明朝永樂年間,朱棣在貴州設置貴州布政使司,貴州才正式成為省一級的行政區域。

三、貴州的江西移民

歷史上,貴州雖然比較閉塞,但各個朝代為了穩固西南統治,包括貴州,統治者都做了一番努力,不管是出於怎樣的一種動機,但基本是都會涉及移民。

有記載的有漢代的因修路而移民,

《史記·平準書》記載說:“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餘鍾至一石,散幣於邛僰以集之。數歲道不通,蠻夷因以數攻,吏發兵誅之。悉巴蜀租賦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于都內。”

而貴州又是一個多民族省份,就目前而言,只有彝族、布依族、仡佬族、土家族、侗族等是比較早生活在貴州的少數民族外,其他的回、蒙、滿等3個民族都是在元明清時期從北方逐漸移民而來。

不管是商移還是逃荒、還是政府組織的移民,總之貴州就是一個移民省份。

四、在這些移民人中為什麼江西人的後代就成了布依族呢?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入鄉隨俗”,思就是說到一個地方就要主動適應這個地方的習俗,這種習俗可能跟是生活習慣,可能是服飾,可能是語言文化。

(一)通婚之說

當時的貴州布依族分佈的人口眾多,江西的移民進入後,為了生存,不得不同當地的布依族進行通婚,這樣一來就有了姻親關係,日積月累,這些移民也都會適應布依族的習俗,慢慢的同化為布依族,這樣他的後代便以布依族為身份。

(二)統一民族名

新中國成立後,布依族的族名有很多種叫法,有"八蕃"、"仲家"、"儂家"、"布籠"、"籠人"、"土人"、"夷族"等叫法,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布依族人同意,統稱為“布依族”,這才有了布依族這種叫法。

(三)民族識別登記

新中國成立後,在進行民族識別和登記的時候,有些與布依族通婚的人的後代也可以申報為漢族或者布依族,因此才有了很多來自江西的漢族人,如今身份卻是布依族的現象,這也符合我國法律。

現在的布依族在貴州有280多萬,佔貴州總人口的9.7%(2000年數據),從漢武帝修路開始的四川移民到新中國,貴州一隻是移民大省,因而有著“大雜居,小聚居 ”的特點。

但是不管怎麼說,現在貴州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得益於我國基建的發達,貴州早就擺脫地理環境的影響,成為西南具有發展潛力的省份。文末我想起來那句經典的宣傳詞“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貴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