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很多祖先来自江西,然而现在身份却是布依族,为什么?

阿伦97728932


关于这个问题,我先从贵州黔北的古墓葬上来说:

黔北的乡间的古墓葬,分为两种,一种是石棺,没有碑文,没有后人祭奠,历史不可考,族类不可考。黔北人称苗棺,意思为苗族人的棺材,考虑黔北人把少数民族统称为苗子。所以这类棺材也统称为苗棺,据说用石头做棺是防穿山甲去偷食尸体。而据我所看到的很多散破的石棺里,也没有什么葬品,常有小孩将其作为玩游戏的地方,而大人也对这样的石棺没有任何敬畏之心。

另一种则是土坟,这些墓葬很多是有墓碑的,其墓碑所述,这些墓葬里的虽然在前前后后几百年的时间里下葬,有康熙年代的,乾隆年代的,光绪年代的,死者都是土生土长在贵州的汉人,但是无一例外,墓碑上都有原籍江西某府某县这样一句话。

黔北的很多家族族谱上,都有家族的来龙去脉,据我所知的族谱记载,都是江西搬迁来的。以上情况说明,贵州黔北原有土著苗族的来源不是很了解,但是很多从江西迁来的汉族却一直未曾忘记自己的祖上根源。所以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墓葬文化。至于你说的布依族也是江西迁来的,应该是误解了。


陈正雄3


在中国,贵州不仅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同时还是中国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虽然贵州建省只有500多年,但是贵州的历史却能追溯到更远。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

早在汉朝时期,人们便将云贵高原的周边的小国以及其他民族统称为“西南夷”。像夜郎国、滇国、哀牢国、邛国、巂等就在其中,而夜郎国的又是这些小国里面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

夜郎国在极盛时期,就曾控制过今天的贵州全境、四川南部、重庆东南部、湖南西部、云南东部以及广西北部。

只不过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一西南,实现大一统,就打算与夜郎联合去征讨南越。

当时的夜郎、且兰等国虽然表面上愿意臣服于汉朝,但是等到汉武帝发兵南越国时,夜郎东部的且兰小国却趁机叛变,结果被汉朝镇压。后来,汉朝便在且兰设置了牂牁郡。之后,汉武帝又派遣军队灭滇国附近的劳浸、靡莫两国,使得滇国举国归降,汉朝在此设立了益州郡。而牂牁郡和益州郡的设立,标志着云贵地区大部分正式纳入了汉朝的版图。

自夜郎国大部分地区被纳入汉朝版图之后,汉朝便派遣了大量官兵驻守在夜郎国的土地上。本来这些驻守的官兵是一年换防一次的,后来因为路途遥远,人力成本过高,便将这些一年换防一次的官兵改为屯兵。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官兵需要在夜郎这个地方进行娶妻生子。但随着汉朝军事上的移民,使得夜郎这个由各部落统率的少数民族国家慢慢开始融入了汉民族的血液。

只不过在这些永久驻守的官兵里,大多都来自北方,所以那个时候的贵州虽有汉族人,但是并不是江西人。

到了大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为了能够消灭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的势力,夺取对西南的统治权。明太祖朱元璋便傅友德、沐英等将领挥军南下,与蓝玉率领三十万大军征战云贵西南地区,次年便占领了云贵地区。

明朝进军贵州后,为了稳定军心、保障固定名额的满员,便推行了“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的政策。

  • “调北征南”是指:规定“正军”、“军余”必须携带妻室儿女,无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以“军屯”的形式驻扎下来,留在当地。
  • “调北填南”是指:鼓励汉族百姓由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迁移到经济滞后的地区,由人口稠密、土地稀少的地区向地广人稀的地区迁移。迁入的人口,按照给予的土地,划分区域管理,称为“民屯”。

这是偏僻遥远的贵州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汉族集团的移民。而在这些汉族的移民里面,大部分迁入贵州的汉族军民主要是来自江西、湖广、江淮和中原一带。因此,汉族的比例也慢慢的超过少数民族,成为贵州人口的主体。

后来,清朝在推翻明朝统治后,经过对地方割裂、分裂势力的斗争上,就想建立起版图广阔的统一封建帝国。于是,清朝也开始不断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采取各种措施,对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进行拉动经济的发展。

所以,清朝就在那时候出现了大量商人在贵州等地进行贸易活动。而这些商人中就有徽商、晋商、闽商、江西商等,其中江西的商人是最多的。因此,贵州的祖籍是江西的传闻,也就不难理解了。

“黔省故多苗,自黎平府以西,都匀府以东,镇远府以南皆生苗地,广袤二三千里,户口十余万,不隶版图。”——《平苗事宜疏》

虽然历史上曾有几次将汉族人口迁移到贵州,但是由于黔东南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在西南部和南部,在远离交通要道的地区形成了独立自主的状态,史称“生界”。

在早期,清朝是设立了“流官”去进行地区统治的,只不过这些对这些少数民族来说并没有造成多大冲击,换句话说只是增加了对人口的控制。实际上,这些并不能将这些人从文化习俗和思想上进行彻底的改造。

因此,到现在我们仍能看到有些地方会出现公社部落联盟制的遗风,以及遇到各种大小事第一个找的都是寨老或者寻求大家帮助进行评理的现象。


秋原历史


提起贵州,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的贵州存在感太低了,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也确实如此。

一、历史上的贵州确实很闭塞

“八山一水一分田”这是对贵州地理环境的描述,他处在我国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过度阶段,因此呈西高东低的地形,这就给贵州造成了天然“屏障”,既挡住了外敌,也封闭了自我。

基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贵州在春秋时期还是南蛮之地,《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夜郎指的就是今天的贵州一带,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有待切实考证,但普遍认为就是在今天贵州六盘水一带。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在夜郎实行郡县制,并打通贵州通往外界的通道,到了公元25年,郡县制才在夜郎确立,它才在真正地划归中央政府管辖,贵州才算名正言顺。

然而在元代的地图中,贵州只不过是家在周围地区的狭长地带,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可见他的地位。

二、贵州一词的出处

宋朝在敕书中说到:“惟尔贵州,远在要荒”这是对贵州地名最早的记载。

从汉武帝划归夜郎为郡县后,夜郎统归中央政府管辖,但是那时候还不叫贵州。西汉时期设立牂牁 [ zāng kē ] 郡,战国属于蜀汉政权区域,属牂牁 [ zāng kē ] 郡、朱提郡、涪陵郡等地,隋唐大多沿袭前朝设立,直到宋朝贵州之名才出现。

虽然宋朝有了贵州一词语,但是贵州之地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省级行政单位,在明朝之前一只都是隶属于旁边省份的州县,成小块被划分出去。直到明朝永乐年间,朱棣在贵州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才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区域。

三、贵州的江西移民

历史上,贵州虽然比较闭塞,但各个朝代为了稳固西南统治,包括贵州,统治者都做了一番努力,不管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动机,但基本是都会涉及移民。

有记载的有汉代的因修路而移民,

《史记·平准书》记载说:“汉通西南夷道、作者数万人,千里负担馈粮,率十余锺至一石,散币于邛僰以集之。数岁道不通,蛮夷因以数攻,吏发兵诛之。悉巴蜀租赋不足以更之,乃募豪民田南夷,入粟县官,而内受钱于都内。”

而贵州又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就目前而言,只有彝族、布依族、仡佬族、土家族、侗族等是比较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外,其他的回、蒙、满等3个民族都是在元明清时期从北方逐渐移民而来。

不管是商移还是逃荒、还是政府组织的移民,总之贵州就是一个移民省份。

四、在这些移民人中为什么江西人的后代就成了布依族呢?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入乡随俗”,思就是说到一个地方就要主动适应这个地方的习俗,这种习俗可能跟是生活习惯,可能是服饰,可能是语言文化。

(一)通婚之说

当时的贵州布依族分布的人口众多,江西的移民进入后,为了生存,不得不同当地的布依族进行通婚,这样一来就有了姻亲关系,日积月累,这些移民也都会适应布依族的习俗,慢慢的同化为布依族,这样他的后代便以布依族为身份。

(二)统一民族名

新中国成立后,布依族的族名有很多种叫法,有"八蕃"、"仲家"、"侬家"、"布笼"、"笼人"、"土人"、"夷族"等叫法,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布依族人同意,统称为“布依族”,这才有了布依族这种叫法。

(三)民族识别登记

新中国成立后,在进行民族识别和登记的时候,有些与布依族通婚的人的后代也可以申报为汉族或者布依族,因此才有了很多来自江西的汉族人,如今身份却是布依族的现象,这也符合我国法律。

现在的布依族在贵州有280多万,占贵州总人口的9.7%(2000年数据),从汉武帝修路开始的四川移民到新中国,贵州一只是移民大省,因而有着“大杂居,小聚居 ”的特点。

但是不管怎么说,现在贵州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得益于我国基建的发达,贵州早就摆脱地理环境的影响,成为西南具有发展潜力的省份。文末我想起来那句经典的宣传词“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