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天然氣消費新增長點在哪裡?

我國天然氣消費新增長點在哪裡?

年初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極大衝擊,再加上疫情蔓延全球對國內外貿出口產生的負面影響,全年天然氣消費“失速”的風險逐漸成為大概率事件。不過,隨著國內疫情基本受控,復工復產速度加快,我國天然氣消費的內生性增長空間依然廣闊。

當前,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及全球經濟步入陰霾的雙重影響下,我國天然氣下游市場的核心矛盾已從供給側轉移到需求側。我們需充分發揮上下游一體化帶來的資源優勢,加大力度進一步推動天然氣綜合利用,著手未來下游佈局,以終端市場競爭力的提升來推進天然氣全產業鏈的提質增效。

本期嘉賓

我國天然氣消費新增長點在哪裡?

於世為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副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優青”)獲得者

沈鑫 能源經濟學者

天然氣在我國能源轉型中的定位是什麼?

於世為:無論是從國家相關部門發佈的政策文件還是從國家在能源產業方面的資金投入都可以看出,國家對於天然氣發展持大力支持的態度。提高天然氣在我國一次能源中的消費比例,是實現能源革命和碳減排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

從全球天然氣產業發展以及各國對天然氣產業的建設力度可以看出,天然氣將是未來的主力清潔能源。在需求方面,近10年來,全球天然氣消費增量居各項能源之首,增速僅次於可再生能源。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油價回調等多重因素,天然氣消費增速在2015~2016年間有一定程度的放緩,但隨著工業製造業轉好,疊加超預期的“煤改氣”因素,未來天然氣需求將穩步發展。在供給方面,世界天然氣資源量充足,探明儲量穩步增長,天然氣供給未來無憂。而且,以頁岩氣為代表的非常規天然氣開採技術逐漸成熟,開採成本逐步下降,未來潛力巨大。

當然,隨著能源轉型的推進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我國能源行業出現了一些問題,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觀念衝擊和爭議。能源轉型本質上是能源生產、消費方式、商業模式乃至觀念的轉變,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即使在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未來的能源系統中,“系統靈活性”依舊是最大的稀缺資源。相對於其他化石能源,天然氣不僅清潔,而且利用方式兼具集中式和分佈式特點,是化石能源系統向可再生能源系統轉型的最佳橋樑,目前需以主力清潔能源對待。

為何近兩年天然氣消費增速在放緩?

於世為:我國天然氣發展的起伏比較大,最近一次低迷期發生在2015~2016年,年均增速只有5%左右。2017~2018年,天然氣消費出現了連續兩年15%以上的高速增長。但是,這種強勁增長並不是常態,去年天然氣消費增速再次放緩至個位數,增長9.4%。

消費增速放緩,首要因素是我國天然氣市場受政策影響明顯。在國家治理汙染和履行碳減排義務的背景下,雖然“煤改氣”“大氣十條”等政策的出臺和收官,對提升天然氣消費增長率的作用明顯,但去年,國家提出“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的採暖原則,“煤改氣”政策規制弱化,補貼減少,政策變化導致天然氣增量減少。

天然氣定價機制也有待完善。特別是在採暖季,氣源緊張、成本增加,不盡完善的定價機制使供氣企業積極性受挫。

沈鑫: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長依賴於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和控煤目標的實現,環保政策、煤改氣財政補貼是市場快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但近兩年隨著“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完成,“宜煤則煤”重新成為能源政策的著力點,天然氣的環保優勢被削弱。加之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國際油價大跌等因素影響天然氣消費規模100億立方米左右,消費增速隨之放緩。

我國天然氣消費新增長點在哪裡?

中國LNG出廠價格指數(數據來源: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

我國天然氣消費新增長點在哪裡?

“煤改氣”前後中國天然氣消費結構對比(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未來哪個領域有可能成為天然氣消費最強勁的增長點?

於世為:具體來看,城市燃氣主要包括居民和商業用氣。隨著大部分城鎮人口實現“氣化”,燃氣普及率將不斷提高,加之人均用氣量的提升,消費佔比略有提升,消費規模最大。在工業燃料領域,天然氣替代散煤將是工業領域的主要利用方向。隨著工業燃料領域“煤改氣”的推進與完成,將來天然氣在工業燃料領域消費佔比保持穩定,消費規模次之。而天然氣發電目前尚處發展初期。在生態環境約束凸顯的背景下,天然氣發電的調峰和環保價值正在被逐漸認知,天然氣發電需求空間廣闊,消費佔比將繼續提升,需求增量最大,但規模小於城市燃氣和工業燃料領域。預期未來城市燃氣、工業燃料、發電用氣將呈現“三足鼎立”局面。

預計203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將達到5500億~6000億立方米。

但就目前而言,我國工業燃料領域的天然氣消費佔比約10%,遠低於歐美等國家40%~50%的水平。而在發電領域,我國天然氣發電佔比僅3%,也遠低於歐美等國家20%~30%的水平。就天然氣發電而言,燃料費在燃氣電廠運營成本中的佔比達70%~80%,與燃煤發電相比成本較高,發電經濟性較差。另外,受政策影響較大。天然氣工程投資巨大,前期管線鋪設成本較高,地方政府給予燃氣企業補貼。但是隨著規模的持續擴大,地方補貼面臨退坡,燃氣企業建設成本提升,後續“煤改氣”工程建設積極性下降,增量市場後勁不足。

沈鑫:未來天然氣消費最強勁的增長點有兩個,一是工業“煤改氣”,二是天然氣發電。能源革命不單要控煤,還要提高煤炭的集中利用度,減少散煤利用及其汙染物排放。當前我國的電煤用量僅佔煤炭消費總量的50%左右,歐美髮達國家已經達到80%以上。隨著電煤的集中利用率越來越高,在工業領域的一部分能源利用空缺將由天然氣填補,預計每年可新增80億~100億立方米。

在發電領域,維持全國經濟平穩增長需要大量的電力供應,多家電力行業研究部門預測2035年全國電力需求總量將增長到11萬億千瓦時左右,電煤受用煤總量限制,發電量約6萬億千瓦時,水電1.5萬億千瓦時,核電約1萬億千瓦時,剩餘發電空間2.5萬億千瓦時。風電、光伏發電由於自身發電不穩定導致電力質量低,易造成“棄風棄光”現象。發揮氣電靈活、選址便利等優勢,在大規模儲能技術突破之前,氣電是滿足我國電力需求的重要途徑,預計每年可新增50億~100億立方米。

當前,制約天然氣在工業燃料和發電領域的發展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天然氣在這兩方面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除了政策推動外,還需要形成綜合的保障體系,提供充足的資源、穩定的供應與可承受的價格。

其次,天然氣在工業與發電領域的發展,本身沒有形成明確的發展策略,缺少清晰的發展路徑,上中下游在擴大天然氣綜合利用上沒有形成合力。

再次,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但痛點與難點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各省區市管網公司林立,中間環節過多推高終端用氣成本;儲氣調峰市場化定價機制尚不完善,制約行業儲氣設施建設的積極性等。

上下游一體化的油氣企業如何佈局下游市場?

於世為:現在管網已經獨立,上下游均已是競爭性市場,下游可進入上游,上游亦可進入下游,“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天然氣產業鏈格局雛形將成。隨著我國油氣體制改革持續推進和全球天然氣供應愈加充足,國內天然氣市場供需形勢可能發生逆轉。

目前,約95%的天然氣資源由三大石油公司供應,下游城市燃氣領域則是各類資本競相進入,3000餘家城燃企業各自為營。上下游呈現明顯“買家多賣家少”的局面,上游供氣企業的優勢地位明顯。

作為上下游一體化的油氣企業,應充分發揮產業鏈優勢。短期內,由於上游市場進入壁壘相對較高,可以利用資源優勢,加強終端銷售市場佈局,通過採取合作,併購、股權交易等方式,積極佈局發展潛力大的優質氣電和分佈式能源項目,進入終端銷售市場,做大銷售市場增量。中長期來說,還需在上游專心做大資源增量,擴大勘探開發投入,確保資源優勢。通過上下游互相滲透,完善產業鏈條,在上下游同時處理好“競合”關係才利於發展。

沈鑫:近期的重點工作應當是加快擴充自有終端,擴大自銷基礎規模,為疏通資源銷售後路,確保天然氣產業鏈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從長遠來看,抓住核心矛盾,堅持“天然氣是優質高效、綠色清潔的低碳能源”定位,進一步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天然氣協調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堅持“逐步將天然氣發展成為現代能源體系的主體能源之一”,持續推進天然氣利用。

【解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月全國工商企業大面積停工及復工延遲,天然氣消費增速銳減至-9.5%,創2004年中國天然氣快速發展期以來單月最大降幅。市場需求萎縮給LNG銷售帶來空前壓力。3月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全球蔓延,世界經濟遭受嚴重打擊,海上LNG資源富集,東北亞LNG現貨價格迅速走低。3月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並在降價促銷等政策刺激下,工業逐漸開始復工,國內天然氣消費同比增速恢復至2.4%。


本文來源:中國石油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