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之“花”一定會開得更香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時間不變,任務不變。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可見,今年的任務是551萬人脫貧。從進入2020年的那一刻起,我們離“脫貧攻堅戰”衝鋒號吹響的時刻越來越近。


扶貧之“花”一定會開得更香


扶貧之“花”一定會開得更香


衝鋒之前,我想分享一個扶貧故事。在我的老家,村裡有一個貧困戶。印象中,這個人叫薛峰連。但之前,他可不窮,因為他的父親有一手藝,會變竹筐、竹床等,是篾匠。可惜,當年他學了一半就不學了,小學畢業後就外出打工。父母去世後,他和媳婦又超生,如今有三個孩子,外出打工又沒人要,就成了名副其實的貧困戶。

2018年,北京開啟了“一企一村”精準扶貧的新模式。於是,我把這個“一企一村”扶貧模式推薦給我老家鄉政府,鄉里派人去村裡考察,發現村裡有大量碗口粗的竹子,建議村裡成立一個加工、發展竹子產業的公司。可以生產一次性筷子,還可以加工生產竹筐、竹床、笛子等。尤其是竹筐、竹床,有人建議這個活讓薛峰連來幹,認為他有編筐的手藝基礎。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我們給他做思想動員。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說,需要村民有自己想富起來的想法,自己學會“釣魚”技術,有一技之長,能夠幫著從貧困中富起來再到獨立自主地富起來。這些道理,薛峰連也懂得。他開始從網上找視頻資料學習,甚至還學習一些複雜的工藝品編法。就在去年五一前後,薛峰連主動加入編竹筐的隊伍,加上有先天的遺傳優勢,開始了篾匠生活。一個月下來,編筐編竹床等賺的錢和他外出打工掙的差不多,而且離家近,還開始帶徒弟進行竹製品創作。一談起脫貧,他感觸最深。

人窮志不窮。從薛峰連身上,我們一定要讓群眾明白自立脫貧、自強脫貧的道理。同時,我們也要大力學習各地的好做法。比如,重慶石柱華溪村村民溫飽不愁,通過參加黃精中藥材產業發展和土地入股分紅、管護藥材基地等方式,實現了穩定脫貧。內蒙古赤峰馬鞍山村,堅持生態立村、產業富村、旅遊強村,運用“菜單式”扶貧和扶強帶貧模式,實現了產業扶貧全覆蓋。河南光山縣司馬光油茶園,當地通過發展油茶種植加工產業,貧困戶擺脫了貧困,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一個貧困的人,就如同一朵貧困之花;一個貧困的家庭,就如同一組貧困之花。他們就是扶貧之花。之所以播種、澆水、施肥,是為了開得更豔、更香。只有精準“施肥”“澆水”,精準施策,這一朵朵扶貧之花,才能開得更香,結下豐碩、“富裕”的果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