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常見的蒙古語詞

朵兒別:蒙古語。四。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數目,如朵兒別者,四也。」

朵羅:蒙古語。七。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數目……如朵羅者,七也。」

乃蠻: 1. 也稱乃蠻部,一作奈曼。古族名。

●遼金時,遊牧於阿爾泰山與杭愛山之間。文化較高,統治階層信景教。至元太祖時始滅。

●《元史•太祖紀》:「帝與乃蠻軍大戰至晡,禽殺太陽罕。」

2. 蒙語「八」。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乃蠻者,八也。」

也孫:蒙古語,謂九。

●《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又一二日,歧為八九股,名也孫斡倫,譯言九度,通廣五七里,可度馬。」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顏色,如察罕者,白也……或取數目,如朵兒別者,四也;塔木者,五也;也孫者,九也。」

一克:1. 蒙語「大」的音譯。

●《明史•李成梁傳》:「土蠻部長一克灰正糾把兔兒、炒花、花大等三萬騎,約土蠻諸子共馳遼陽挾賞。」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譯音無定字》:「《李成梁傳》前稱大委正,後稱一克灰正,亦是一人。蒙古語大為伊克,亦曰一克;委灰音相似也。」

原注:「《王崇古傳》俺答妻一克哈屯,蓋其大妻也。《元史》作也可,《兵志》作也可怯薛,謂第一怯薛也。」

2. 表數量。公制一克等於一公斤的千分之一。藏語用於容量和地積:一克青稞約二十五斤;播種一克種子的土地稱一克地,約合一市畝。

也克:同「也可」。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吉祥。如也克者,大也。」

也可:蒙古語,大的意思。 元代任同一官職的數人,為首的在官名前加「也可」二字,表示第一。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也可太傅》:「蒙古語,大為也可。凡官名也可者,第一之稱。」

按,《元史•食貨志三》有也可太傅,即《耶律禿花傳》中拜太傅總領的也可那延。

一撒花:謂揮霍無度。

●清褚人獲《堅瓠廣集·撒花》:「宋時三佛齊、注輦國來朝貢,即請繞殿撒花,初撒金蓮花,次撒真珠龍腦,佈於御座,所攜頃刻俱盡,蓋胡人至重禮也。後金兵犯闕,索民財與之,亦謂撒花錢,以重禮媚胡耳。今人謂善費者曰一撒花,義本此。」

按:撒花為蒙語sauyat音譯,原意為禮物、贈品。

參閱王國維《觀堂集林·蒙古札記》、方齡貴《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

一來:蒙語ire的音譯。「來了」之意。

●《華夷譯語》等作「亦列」。

●明黃元吉《流星馬》第二摺:「通事見正旦雲:‘也七阿媽薩一來四。’」

參閱方齡貴《元明戲曲中的蒙古語》。

不花

蒙語音譯。牛的別名。

●明沈德符《野獲編·詞曲·蔡中郎》:「胡語以牛為不花也。」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物類,如不花者牯牛也。」

也裡可溫

蒙古語的音譯。 元代稱傳入我國的基督教。當時景教派(元以前已傳入)與天主教皆有教士來中國傳教,其教統稱「十字教」

,教士俱稱「也裡可溫」。

●《元史•武宗紀二》:「宣政院奏免僧、道、也裡可溫、答失蠻租稅。」

參閱陳垣《元也裡可溫教考》。

雲都赤

蒙古語音譯。意為帶刀的人,元代用以名皇帝的侍衛官。

●《元代白話碑集錄·加封顏子父母妻懿旨碑》:「雲都赤別不花、殿中喃忽裡等有來。」

●明陶宗儀《輟耕錄•雲都赤》:「國朝有四怯薛太官……中有云都赤,乃侍衛之至親近者。」

伯忽

蒙古語稱鹿為「伯忽」。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物類,如不花者牯牛也,不忽者,鹿也。亦作伯忽。」

補化

蒙古語譯音。牛的別名。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物類,如不花者,牯牛也,亦作補化。」

伯顏

蒙古語。意為富,財物多。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吉祥。如伯顏者,富也。」

你敦

蒙古語。眼睛。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形相,如你敦者,眼也;赤斤者,耳也。」

保兒赤

蒙古語。廚子。

●明黃元吉《流星馬》第二摺:「俺父親鎮守雁門關,每日家馬和人常教演。終朝殺馬做筵席,將愁懷來遣,遣。虎兒赤吹彈,保兒赤割肉,畢徹赤把體面。」

兀剌

1. 蒙古語ula的音譯。鞋,靴。

●元高安道《哨遍·皮匠說謊》套曲:「新靴子投至能夠完備,舊兀剌先磨了半截底。」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摺:「直等的蛇叫三聲狗拽車,蚊子穿著兀剌靴。」

2. 無力貌。

●元白樸《梧桐雨》第四摺:「悶打頦和衣臥倒,軟兀剌方才睡著。」

●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殤》:「冷鬆鬆,軟兀剌四梢難動。」

3. 襯詞。猶兀良。

●元王伯成《鬥鵪鶉·半世飄蓬》套曲:「醉醺醺無月不登樓,兀剌抵多少風雨替花愁。」

兀剌赤

亦作「兀赤」。 蒙古語的音譯。馬伕;管理驛馬的人。

●元火源潔《華夷譯語》捲上:「馬伕,曰兀剌赤。」

●元施惠《幽閨記•奉使臨番》:「兀剌赤,兀剌赤,門外等多時。」

●明朱有燉《桃源景》第四摺:「[淨白]:‘俺是蒙豁阿堵兀赤。’[末白]:‘他說他是達達人放馬的。’」

●元本高明《琵琶記·牛相出京宣旨》:「兀剌赤,俺路上要吃得些介分例,俺那裡吃得勾,須索多討些個。」

八合識

蒙古語中的突厥語藉詞,義為師父,源於古漢語「博士」。常見於元代典籍。

●《元代白話碑集錄·一二三五年盩厔重陽萬壽宮聖旨碑三》:「仙孔八合識,你不揀擇出來那什麼,你底言語不信底人你識者。」「仙孔八合識」,意即仙人師父,系對道士的尊稱。

八都魯

蒙古語baatur音譯,義為勇士,即滿語之「把圖魯」。多見於元代史籍、戲劇等。

●宋彭大雅徐霆《黑韃事略》:「有過則殺之,謂之‘按打奚’,不殺則罰充八都魯軍,或三次四次然後免。」

原注:「猶漢之死士。」

按,「八都魯」亦譯寫作「八都兒」、「拔都」、「霸都」、「把阿禿兒」等。

把都兒

亦作「把都」。 蒙古語勇士、武士的音譯。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四摺:「把都兒!把毛延壽拿下,解送漢朝處治。」

●明湯顯祖《南柯記·帥北》:「把都們搶進塹江去!」

●《說岳全傳》第三七回:「粘罕大怒,吩咐把都兒們,將王鐸傢俬抄了,房屋燒燬了。」

拔都

亦作「拔突」。 蒙古語。意為勇士。

●元虞集《淮陽獻武王廟堂之碑》:「憲宗皇帝嘗賜名曰拔突。拔突者,國語勇敢無敵之名也。」

●《元史•張拔都傳》:「﹝拔都﹞流矢中頰不少卻。帝聞而壯之,賜名拔都。」

農土

1. 神州的別名。

●《淮南子•地形訓》:「東南神州曰農土。」

高誘注:「東南辰為農祥,后稷之所經緯也。故曰農土。」

2. 蒙古語譯音。牧地;地域;經界。

●《元史•特薛禪傳》:「太祖在迭蔑可兒時,有旨分賜按陳及其弟火忽、冊等農土。」

原注:「農土,猶言經界也。」

博羅

1. 芋頭的異名。

●清厲荃《事物異名錄·蔬谷上》:「博羅,《蔬譜》:大者謂之芋頭,嘉定名之博羅,旁生小者謂之芋奶。」

2. 蒙古語boru音譯。青色;灰褐色。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孛羅者,青也。亦作博羅。」

擴廓

蒙古語。意為青色。

哈喇

1. 蒙古語。殺頭;殺死。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摺:「似這等奸邪逆賊,留著他終是禍根,不如送他去漢朝哈喇,依還的甥舅禮兩國長存。」

●元鄭廷玉《金鳳釵》第四摺:「周橋上騙錢也是我,若不饒便哈剌了罷。」

●《說岳全傳》第十八回:「既是奸臣,吩咐哈喇了罷。」

2. 引申指砍殺聲。

●明汪廷訥《種玉記·虜驕》:「聽馬前哈喇,千里血染猩猩。」

3. 蒙古語。指黑色。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顏色,如……哈剌者,黑也。」

4. 方言。形容油膩食物的變質味。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一時也辨不出是香,是臊,是甜甘,是哈喇,那氣味一直撲到臉上來。」

●王蒙《深的湖》:「封皮上發出一股油乎乎的哈喇味兒。」

哈敦

亦作「哈屯」。 蒙古語。娘子;王妃。

●元無名氏《岳飛精忠》頭摺:「皮紁裡盛酥酪,帳房裡藏著俊哈敦。吃的醉了胡廝鬧,大家睡到天色明。」

●《剪燈餘話•至正妓人行》:「官裡遙衝朔漠塵,哈敦暗哭穹廬月。」

周楞伽校注:「哈敦,蒙古語:娘子。這裡似指元宮后妃。」

●清龔自珍《擬進上蒙古圖志表文》:「碩矣天姬,為之哈屯。禮官擇言,匪古和婚。」

●清龔自珍《蒙古冊降表序》:「曰哈屯者視福晉,曰格格者視郡主也。」福晉,滿人指親王、郡王、世子的正妻。

大辣酥

蒙古語darasun(酒)的音譯。也寫作「答剌蘇」或「打剌孫」。

●《水滸傳》第二三回:「他家賣拖蒸河漏子、熱燙溫和大辣酥。」

打剌酥

亦寫作「打剌蘇」。亦寫作「打剌孫」。亦寫作「打辣酥」。 蒙古語「酒」的音譯。

●元無名氏《小尉遲》第一摺:「房玄齡、徐茂公真老傻,動不動將人罵,不知道我哄他,把我當實話,去買一瓶兒打剌酥吃著耍。」

●元陳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摺:「安排著筵會,金盞子滿斟著賽銀打剌蘇。」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摺:「党項雲:‘打剌孫喝上五壺。’」

●《說岳全傳》第七九回:「我這牧羊城內出的是上等打辣酥,待小的們去燙幾瓶來,請爺爺來吃個快活。」

答剌孫

蒙古語音譯詞。酒。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摺:「撒因答剌孫,見了搶著吃,喝的莎塔八,跌倒就是睡。」

●明無名氏《紫泥宣》頭摺:「明日個使臣來到,答剌孫把他犒勞,他們在帳中飲酒,俺廚房裡則情耍笑。」亦作「答剌蘇」。

●元一分兒《沉醉東風》曲:「答剌蘇頻斟入禮廝麻,不醉呵休扶上馬。」

莎塔八

蒙古語,意為酒醉。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摺:「[李存信雲]撒因答剌孫,見了搶著吃。喝的莎塔八,跌倒就是睡。」亦作「莎搭八」。

●元劉唐卿《降桑椹》第一摺:「[白廝賴雲]哥也,俺打剌孫多了,您兄弟莎搭八了,俺牙不約兒赤罷。」

頭下

1. 猶名下。

●宋蘇軾《論積欠六事並乞檢會應詔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今來前項人戶,從初徑於市易差出勾當人等頭下賒欠。」

2. 遼金兩代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徵所俘掠的人戶,歸其各自奴役,稱「頭下」。亦指由此種人戶所建立的特置州縣。

●《遼史•地理志一》:「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賈之家,徵稅各歸頭下;唯酒稅課納上京鹽鐵司。」

●《元代白話碑集錄·1240年濟源十方大紫微宮聖旨碑》:「兼不以是何頭下官員人等,無得騷擾。」

蔡美彪注:「‘頭下’或寫作‘投下’,但非蒙古語的譯音。遼金兩代均有此制。」

參閱《遼史•地理志一》。

投下

元朝諸王、駙馬、勳臣所屬的人戶。源於遼,蒙古語稱愛馬。 元太祖建蒙古國,將被征服民分賜給諸弟、諸子、駙馬、功臣;他們用兵中原和西域,又將俘虜帶回草原,作為各自的私屬,形成若干投下。投下人平時向領主納賦服役,戰時由領主率領出外作戰。由於中原人不適應草原的生產和生活,投下領主又將俘虜寄留於各州縣,派人管理。 元朝陸續專設官府。無論是漠南北、中原、江南的人戶,凡屬某領主所有者,通稱某投下或某位下,由領主世襲繼承。漠南北投下事由領主自理;中原投下事由朝廷派官治理,由領主派達魯花赤監收應納五戶絲(即每五戶應向領主繳納的一斤絲)。

●《遼史•地理志一》:「又以征伐俘戶建州襟要之地,多因舊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

●《元代白話碑集錄·一三○九年滎陽洞林寺聖旨碑》:「軍官每根底……各投下官人每根底、往來使臣每根底宣諭的令旨。」

●《元典章·聖政一·勸農桑》:「至元七年二月欽奉皇帝聖旨,宣諭諸路府州司縣達魯花赤管軍官管民官、諸投下官員軍民諸色人等。」

察罕

蒙古語。指白顏色。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顏色,如察罕者,白也;哈剌者,黑也……或取數目,如朵兒別者,四也;塔木者,五也。」

必闍赤

蒙古語音譯。 元代官名,掌管文書等事。亦譯作「必徹徹」、「必赤赤」。

●宋彭大雅《黑韃事略》:「必徹徹者,漢語令史也,使之主行文書耳。」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摺:「必赤赤懷著文簿。」

●《元史•兵志二》:「為天子主文史者曰必闍赤。」

●《元史•祭祀志三》:「設神位於中書省,用登歌樂,遣必闍赤致祭焉。必闍赤,譯言典書記者。」

忙古歹

蒙古語。小番。

●元曾瑞《哨遍·羊訴冤》套曲:「火裡赤磨了快刀,忙古歹燒下熱水。」

莽古歹

蒙古語。指小番。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三摺:「自家莽古歹便是。奉阿者的言語,著吾打聽存孝去。」

怯薛

蒙古語。番直宿衛的意思。因用以稱宮廷衛士。

●《元史•兵志二》:「怯薛者,猶言番直宿衛也。」

●清袁枚《隨園隨筆·領侍衛內大臣》:「至《元史》所稱怯薛,則今之侍衛矣。」

●元劉致《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怯薛回家去,一個個欺凌親戚,眇視鄉閭。」

●元張憲《怯薛行》:「怯薛兒郎年十八,手中弓箭無虛發。」

怯裡馬赤

蒙古語。意譯為翻譯者。引申為代言人。

●明葉子奇《草木子•雜俎》:「﹝北人﹞立怯裡馬赤,蓋譯史也,以通華夷言語文字。昔世祖嘗問孔子何如人。或應之曰:‘是天的怯裡馬赤。’世祖深善之。」

託陀

蒙古語。國老。

●《元史•塔本傳》:「﹝塔本﹞父宋五設託陀,託陀者,其國主所賜號,猶華言國老也。」

抹鄰

亦稱「抹倫」。 蒙古語morin的音譯。馬。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摺:「米罕整斤吞,扶鄰不會騎。」

●元無名氏《岳飛精忠》第一摺:「大小三軍上抹鄰,不披鎧甲不遮身。」

●《剪燈餘話•至正妓人行》:「隨鑾供奉揀娉婷,特敕奴家扈蹕行。鹵簿曉排仙仗發,抹倫晴鞠繡鞍乘。」

拜門

某些少數民族,男女自由結合後生子,因同至女家行子婿禮。

●宋洪皓《松漠紀聞》捲上:「嗢熱者,國最小……邂逅相契,調謔往反,即載以歸,不為所顧者,至追逐馬足,不遠數里,其攜去者,父母皆不問。留數歲有子,始具茶食、酒數車歸寧,謂之拜門,因執子婿之禮。其俗謂男女自媒勝於納幣而昏者。」

●《元典章·禮部三·婚姻禮制》:「外據拜門一節,未曾舉復,照得國朝蒙古婚聘並自來典故,內俱無如此體例,此係女真風俗。」

●元李五《虎頭牌》第二摺:「我也曾吹彈那管絃,快活了萬千,可便是大拜門撒敦家的筵宴。」撒敦,蒙古語,親屬;有親緣關係的。

撒敦

蒙古語。親戚,親屬。

●元關漢卿《調風月》第四摺:「雙撒敦是部尚書,女婿是世襲千戶。」

●元李五《虎頭牌》第二摺:「我也曾吹彈那管絃,快活了萬千,可便是大拜門撒敦家的筵宴。」

●明賈仲名《金安壽》第四摺:「對著俺撒敦家,顯耀些抬頦。」

按彈

蒙古語。黃金。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如按彈者,金也。」

原注:「亦作阿勒壇。」

按答

蒙古語。盟友,朋友。

●元無名氏《聖武親征錄》:「﹝克烈部﹞王可汗始與葉速該可汗和好,相稱按答。」

●注:「交物之友。」

●元無名氏《聖武親征錄》:「王可汗感德,遂盟按答。」

捺殺因

蒙古語。好。

●《黑韃事略》:「捺殺因,韃語好也。」

參見「撒因」。

撒因

亦作「撒嬴」。 蒙古語。好。

●《元朝秘史續集》卷二:「每百羊中歲輸其一,給貧乏者,亦撒因也。」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摺:「米罕整斤吞,抹鄰不會騎;弩門並速門,弓箭怎的射?撒因答剌孫見了搶著吃,喝的莎塔八,跌倒就是睡。」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二摺:「我騎一匹撒因的抹鄰,眾小番都騎癩象。」

賽因

亦作「賽音」。亦作「賽銀」。 蒙古語sain的音譯。好。

●元陳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摺:「安排著筵會、金盞子滿斟著賽銀打剌蘇。」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吉祥,如伯顏者,富也;只兒哈朗者,快樂也;阿木忽郎者,安也;賽因者,好也。」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吉林·寧古塔風俗雜談》:「出遇老者於途,必鞠躬垂首而問曰:‘賽音。’賽音者,漢言好也。」

撐裡

即撐犁。

●清俞正燮《癸巳類稿·天字音說》:「天者,國語曰阿卜喀,蒙古語曰騰格里,古作撐裡,亦曰祁連。」

撒和

亦作「撒貨」。亦作「撒活」。

1. 蒙古語。即撒花。多引申指以飲食款客或喂飼驢馬。

●元楊瑀《山居新語》:「都城豪民,每遇假日,必有酒食,招致省憲僚吏翹傑出群者款之,名曰撒和。凡人有遠行者,至巳、午時,以草料飼驢馬,謂之撒和,欲其致遠不乏也。」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摺:「安排下飯,撒和了馬,等哥哥回家。」

●《西遊記》第七八回:「我們且進驛裡去,一則問他地方,二則撒和馬匹,三則天晚投宿。」

●《西遊記》第七三回:「一則進去看看景緻,二來也當撒貨頭口。」

●清黃六鴻《福惠全書•郵政·餵養》:「盛夏拌以水麩,撒和之。」

●《醒世姻緣傳》第三八回:「到了龍山,大家住下吃飯,撒活頭口。」

2. 指休息或調停。

●明湯顯祖《牡丹亭•歡撓》:「便開呵須撒和,隔紗窗怎守的到參兒趖!」

●明湯顯祖《牡丹亭•圓駕》:「便閻羅包老難彈破,除取旨前來撒和。」

參見「撒花」。

撒花

蒙古語。謂行賄索賄,奉獻禮品。

●宋彭大雅《黑韃事略》:「其見物則欲,謂之撒花……撒花者,漢語覓也。」

●宋汪元量《醉歌》之七:「北師要討撒花銀,官府行移逼市民。」

●《元典章·聖政一·止貢獻》:「開國以來,庶事草創,既無俸祿以養廉,故縱賄賂以為蠹。凡事撒花等物,無非取給於民,名為己財,實皆官物。」

●明葉子奇《草木子•雜俎》:「元朝末年,官貪吏汙,始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恥之為何物。其問人討錢,各有名目,所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

撒婁

亦作「撒髏」。 蒙古語。頭。

●元無名氏《鬧銅臺》第四摺:「虛搠一槍逃命走,留著撒髏戴紗帽。」

●元無名氏《岳飛精忠》第三摺:「大家又去弄虛頭,丟了撒婁休後悔。」

鐵裡溫

蒙古語音譯詞。首,頭。

●元施惠《幽閨記•虎狼擾亂》:「胡兒胡女慣能騎戰馬,因貪財寶到中華,閒戲耍,被他拿住,鐵裡溫都哈喇。」

●徐嘉瑞《金元戲曲方言考》:「按《華夷譯語》:‘帖裡溫,頭也。’鐵、帖音近。」

敖包

蒙古語。「堆子」的意思。又譯作鄂博。 蒙古族人做路標和界標的堆子,用石、土、草等堆成。舊時曾把敖包當做山神、路神的住地來祭祀。

暖答世

蒙古語。 元代稱帝王受佛戒的儀式。

●明陶宗儀《輟耕錄•受佛戒》:「累朝皇帝先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寶,而近侍陪位者,必九人或七人,譯語謂之暖答世。此國俗然也。」

曲律

元武宗海山的蒙古語稱號。傑出之意。

●《元史•武宗紀二》:「﹝至大四年﹞夏五月乙未,文武百官也先鐵木兒等上尊諡曰仁惠宣孝皇帝,廟號武宗。國語曰曲律皇帝。」

札撒

蒙語的音譯。意為法令。

●《元朝秘史》釋為「法度」、「軍法」。亦有「法律」、「條例」、「政治」等義。

●南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蒙古部始有札撒。

●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蒙古汗國建立後,漸趨完備,設專人執掌,立「青冊」,以畏兀兒字記蒙古語,逐漸演變為成文法,稱「札撒大典」。每逢新汗即位、諸王集會、軍隊調動等國家大事,均聚眾頒讀,按律遵行。在現代蒙古語中,此詞只有「政權」、「政務」、「政府」等義。

●《元史•大宗紀》:「秋八月己未……始立朝儀,皇族尊屬皆拜。頒大札撒。」

札薩

原西藏地方政府官員品級名。源自蒙古語札薩克(執政官)。清代沿用於西藏。起初地位高於噶倫,後降至噶倫以下而略高於四品。其中有僧有俗,按慣例僧官札薩列於俗官札薩之前。

濟農

漢語「親王」的蒙古語譯音。也寫作吉囊、吉能。意為「副王」或「副汗」。 明代蒙古貴族首領稱號之一。一般由汗王的兄弟或兒子充任。 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脫脫不花被立為岱總汗後,以其弟阿噶巴爾濟為濟農輔政。至清代,凡任伊克昭盟盟長者均有此稱,其它蒙古各部貴族則不再使用這一稱號。

●《清會典事例·理藩院·封爵》:「天聰七年,長子巴達禮授濟農襲圖什業圖汗。」

浩特

蒙古語。牧人居住的自然屯。

●《人民日報》1968.9.21:「老人不管白天黑夜,騎著快馬從一個‘浩特’奔到另一個‘浩特’,從一個蒙古包,走到另一個蒙古包。」

●《詩刊》1977年第7期:「呵,晶瑩的雨水……流進了每一個浩特,流進了每一頂氈包。」

淖爾

蒙古語稱湖泊為「淖爾」。如:阿拉克淖爾;阿勒坦淖爾。也譯作諾爾。參閱《嘉慶一統志·科布多·山川》。

諾爾

蒙古語音譯詞。通譯作淖爾。湖泊。多用於地名。如:什裡諾爾(在青海);燒鍋諾爾(在吉林)。

火赤

1. 火紅的顏色。

●《周禮•考工記·弓人》:「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

●孫詒讓正義:「牛膠火赤者,謂純赤如火也。」

2. 蒙古語「札魯火赤」之省語。即宗正府,掌皇族事務。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別集•官制一·隨朝職品》:「札魯火赤,即宗正府,官三十八員。」

3. 指宗正府官員。

●明朱有燉《元宮詞》:「王孫公子值三春,火赤相隨出內門。」

火裡赤

蒙古語的譯音。意為弓手;帶弓箭的人。

●元曾瑞《哨遍·羊訴冤》套曲:「火裡赤磨了快刀,忙古歹燒下熱水。」

瑪爾噶

蒙古語。帽子。

●清昭槤《嘯亭雜錄•木蘭行圍制度》:「合圍後,自烏圖裡處虞卒脫帽以鞭擎之,高聲傳呼瑪爾噶口號。按瑪爾噶者,蒙古語帽也。」

禿滿

蒙語「萬」的音譯。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數目,如朵兒別者,四也……禿滿者,萬也。」

窩魯朵

亦作「窩裡朵」。 蒙古語的譯音。意即行宮、行帳。

●《元代白話碑集錄·一二四七年鄠縣草堂寺闊端太子令旨碑》:「皇太子於西涼府北約一百里習吉灘下窩魯朵處,鐵哥丞相傳奉皇太子令旨。」

●葉玉森《中冷詩·印度故宮詞》:「零星紺宇阿房火,殘額塗金窩裡朵。」

鄂爾多

契丹語、女真語、蒙古語譯音。謂宮帳。

●《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元初,王(噶瑪拉)已嚐出鎮北邊,尋復封梁王,移鎮雲南,至是又改封晉王,鎮漠北,統領四大鄂爾多之地。鄂爾多猶言宮室也。」

站赤

蒙古語的音譯。 元代驛站。

●《元史•兵志四》:「元制,站赤者,驛傳之譯名也。蓋以通達邊情,布宣號令,古人所謂置郵而傳命,未有重於此者焉。凡站,陸則以馬以牛,或以驢、或以車,而水則以舟。其給驛傳璽書,謂之鋪馬聖旨。」

鄔落馬

源於古代突厥語ulaq。驛馬。

●唐慧立彥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願可汗憐師如憐奴,仍請敕以西諸國給鄔落馬遞送出境。」

參閱伯希和(P.Pelliot)《突厥語與蒙古語中之驛站》。

答剌不花

蒙古語音譯詞。土撥鼠。

答剌罕

蒙古語音譯詞。原意為自由者、不受管轄者。為蒙元時代的一種崇高封號。

●《元代白話碑集錄·一三三四年加封顏子父母妻懿旨碑》:「伯顏太師秦王右丞相,撒敦答剌罕太傅左丞相,一處商量了。」

●明陶宗儀《輟耕錄•大軍渡河》:「帝欲重旌其功,對曰:‘富與貴悉非所願,但得自在足矣。’遂封為答剌罕,與五品印,撥三百戶以食之。」

●明陶宗儀《輟耕錄•大軍渡河》:「答剌罕譯言一國之長,得自由之意,非勳戚不與焉。」

答剌花赤

蒙古語音譯詞。官名。意為鎮壓者、制裁者、蓋印者,轉而有監臨官、總轄官之意。或譯為「達魯花赤」。

●《元代白話碑集錄·一二四五年鄠縣草堂寺闊端太子令旨碑(二)》:「天地氣力裡闊端太子令旨,道與豬哥、胡秀才……並其餘大小答剌花赤管民官,官軍人等。」

米罕

亦作「米哈」。 蒙古語音譯詞。肉。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一摺:「米罕整斤吞,抹鄰不會騎。」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摺:「阻孛雲:‘好米哈吃上幾塊。’」

納石失

蒙古語音譯。 元代貴族用的一種金錦,由金線織成。

●《元史•輿服志一》:「玉環綬,制以納石失。金錦也。上有三小玉環,下有青絲織網。」亦作「納失失」。

●明陶宗儀《輟耕錄•金靈馬》:「凡宮車晏駕……輿車用白氈青緣納失失為簾,覆棺亦以納失失為之。」

者別

蒙古語「箭」的音譯。

●《元朝秘史》卷四:「當初者別本名只兒豁阿歹,因他射死戰馬能的上頭,賜名‘者別’;如戰馬般用著他。‘者別’,軍器之名也。」

按,只兒豁阿歹用箭射斷了成吉思汗戰馬的頸脊,故成吉思汗改其名為「者別」。

蘇木

1. 即蘇枋。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二·蘇方木》。

2. 蒙古語。原意是「箭」。

●清朝用來稱呼蒙古旗下一級軍事、行政單位(或其頭目的職稱)。其行政地位約相當於鄉(或鄉長)。

●《清史稿•藩部傳一·科爾沁》:「蒙語管旗章京曰梅楞,參領曰札蘭,佐領曰蘇木。蘇木實分治土地人民。」

衚衕

源於蒙古語gudum。 元人呼街巷為衚衕,後即為北方街巷的通稱。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摺:「你孩兒到那江東,旱路里擺著馬軍,水路里擺著戰船,直殺一個血衚衕。」

●清袁啟旭《燕九竹枝詞》:「鞭梢亂點出衚衕,道遇諸王一陣風。」

●《老殘遊記》第六回:「我也是聽人家說的,府裡南門大街西邊小衚衕裡,有一家子,只有父子兩個。」

●葉聖陶《線下·馬鈴瓜》:「從我家到貢院前,不過一里光景的路,是幾條冷落的衚衕。」

胡土克圖

蒙古語xutugtu的譯音。意為有壽者。 清王朝授於藏族及蒙古族喇嘛教大活佛的稱號。也稱呼圖克圖。

●清魏源《聖武記》卷五:「雍正元年,哲卜尊丹巴胡土克圖自喀爾喀部來朝,卒於京師,年九十矣。」

●清魏源《聖武記》卷五:「其大剌麻學道能轉世者,則達賴、班禪印證之,得為胡土克圖,分掌教化,猶華言再來人,《明史》所謂尚師也。」

●清魏源《聖武記》卷十二:「‘胡土克圖’一作‘呼圖克圖’。」

參見「呼圖克圖」——亦作「呼土克圖」。蒙語xutugtu音譯。意為有壽者。清王朝授於藏族及蒙古族喇嘛教大活佛的稱號。凡屬此級活佛,均載於理藩院冊籍,每代「轉世」

必經中央政府承認和加封。 乾隆以後,「轉世」須經清廷主持的金瓶掣籤確定。 西藏的大呼圖克圖有些具有出任地方政府攝政的資格。

●《清會典事例·理藩院·喇嘛封號》:「乾隆二年議準喀爾喀額爾德尼班禪第達呼圖克圖、乍雅班第達呼圖克圖各徒眾甚多,凡官差出兵皆與扎薩克佐領下人等一同行走,應各給予管理徒眾印信。」

●清梁章鉅《稱謂錄·喇嘛》:「當呼必勒罕未出之前,彼教於佛前誦經祈禱,廣為訪覓,各指近似之幼孩,於佛前納穆吹忠,擇一聰慧有福相者定為呼必勒罕,幼而習之,長成乃稱呼土克圖,傳襲其號,以掌彼教。」

脫來

蒙古語。兔的譯音。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物類,如脫來者,兔也。」

自注:「亦作討來。」

討來

蒙古語。指兔。

虎剌孩

蒙古語。盜賊的意思。

●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摺:「[小衙內白]你這個虎剌孩作死也!你的銀子又少,怎敢罵我!」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摺:「[阻孛白]看了這虎剌孩武藝委實高強,俺兩個夾著馬跑了罷。」

●元無名氏《開詔救忠臣》第二摺:「[土金宿白]我想楊六兒那個虎剌孩,手裡那條槍,輪磨動便似一根大蟒。」

諾顏

蒙古語音譯詞。猶君,領主。

●清昭槤《嘯亭雜錄•書光顯寺戰事》:「諾顏者,蒙古所謂君也。」

●《清史稿•聖祖紀二》:「復召土謝圖汗、哲卜尊丹巴、策旺扎布、車臣汗及喀爾喀諸部濟農、偉徵、諾顏、阿玉錫諸大臺吉三十五人賜宴。」

貴由赤

蒙古語。賽跑。

●明陶宗儀《輟耕錄•貴由赤》:「貴由赤者,快行是也。每歲一試之,名曰放走,以腳力便捷者膺上賞。故監臨之官,齊其名數而約之以繩,使無先後參差之爭,然後去繩放行。在大都,則自河西務起程;若上都,則自泥河兒起程。越三時,走一百八十里,直抵禦前,俯伏呼萬歲。先至者賜銀一餅,餘者賜段匹有差。」

赤斤

蒙古語,謂耳朵。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形相,如你敦者,眼也;如赤斤者,耳也。」

達巴漢

蒙語山嶺的音譯。

●清趙翼《扈從木蘭雜詩》之四:「巍巍達巴漢,其高不可計。」

自注:「蒙古語嶺也。」

那顏

亦作「那衍」。亦作「那延」。 蒙古語noyan的音譯。義為官吏,王公,長官。後為貴族的通稱。

●《元典章·臺綱二·照刷》:「月兒魯那顏為頭,俺商量來,今後差監察各處行者,照刷出稽遲違錯底輕罪過呵,教監察就便斟酌斷者。」

●明湯顯祖《牡丹亭•圍釋》:「溜金王患病了,請那顏進。」

徐朔方等校注:「那顏,一作諾顏,蒙古語官長的音譯。」

●《元代白話碑集錄·一二四七年鄠縣草堂寺闊端太子令旨碑》:「鐵哥丞相傳奉皇太子令旨,教對金長老道與鐵哥都元帥也可那衍、劉萬戶、和尚萬戶、抄剌千戶等官。」

●《元代白話碑集錄·一二五二年安邑長春觀道教真人札碑》:「蒙哥皇帝聖旨裡,宣諭倚付漢兒田地裡應為底先生每底那延真人,懸帶御前金牌。」

那可兒

蒙古語的音譯。 蒙古汗國和元朝時,貴族領主‘那顏’的親兵和伴當,主要用來鎮壓遊牧民,參加那顏奪取牧場、牲畜和奴隸的戰爭。

●明張祿輯《詞林摘豔》卷三:「必答奴那可兒休奸詐。」

參閱護雅夫《伴當nokor考》(《史學雜誌》1952年8月號)。

那達慕

蒙古語nagadum的音譯。意為娛樂或遊戲。是蒙古族一種傳統的群眾性集會,多在祭「敖包」(神的標誌)時舉行,內容有賽馬、摔跤比賽、文藝演出等,亦有集市貿易。

鄂博

蒙古語obuga、oboo譯音。意為石堆。遊牧民族地區用土石壘成高堆,插上旗杆,作為路標或界標,叫做「鄂博」。有些用作界限的山河,也叫「鄂博」。

●清龔自珍《蒙古臺卡志序》:「鄂博:以山為鄂博,以河為鄂博,以壘為鄂博,二十五部落如其境。」

●《清史稿•兵志八》:「鄂博者,華言石堆也。其制有二:以壘為鄂博,以山河為鄂博。」

●章炳麟《訄書•封禪》:「因大麓之阻,絫土為高,以限戎馬,其制比於蒙古之鄂博。」

鄂拓克

蒙古語otog譯音。意為部屬。亦為部落長之名。

●清魏源《聖武記》卷四:「布魯特分東西部,東部五,西部十有五。東部在天山北,準部之西南,近蔥嶺,距伊犁千四百里。每部長皆以鄂拓克為名。」

鄂端

蒙古語。意為星宿。亦譯為大敦。

●《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十七年》:「﹝達實﹞言河出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餘泓……履高山下瞰,燦若列星,以故名鄂端諾爾。鄂端,譯言星宿也。」

阿忒迷失

古蒙古語。指六十。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亦有以畏吾語命名者,如也忒迷失者,七十也,阿忒迷失者,六十也。」

阿木忽郎

古蒙古語。平安。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吉祥,如伯顏者,富也,只兒哈朗者,快樂也,阿木忽郎者,安也。」

只兒哈朗

古蒙古語。快樂。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蒙古語》:「元人以本國語命名……或取吉祥,如伯顏者,富也,只兒哈朗者,快樂也,阿木忽郎者,安也。」

綽爾

蒙古語,稱馬頭琴。中國蒙古族民間拉絃樂器。琴身木製,長約一米,有兩根弦。共鳴箱呈梯形,馬皮蒙面。聲音圓潤,低迴宛轉,音量較弱。相傳有一牧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腿骨為柱,頭骨為筒,尾毛為弓弦,製成二絃琴,並按小馬的模樣雕刻了一個馬頭裝在琴柄的頂部,因以得名。

鴛鴦濼

古湖泊名。亦名鴛鴦泊。蒙古語曰昂吉爾圖,亦稱安固裡淖爾。其地南北皆水濼,以其兩水,故名。一說,因水禽唯鴛鴦最多而得名。在今河北省張北縣西北境。 遼金之世,歷為帝王狩獵之所。 明後稱集寧海子。

●《遼史•天祚帝紀一》:「二月癸卯,微行,視民疾苦。丙午,幸鴛鴦濼。」

●元周伯琦《鴛鴦濼作》詩:「官路何逶迤,裡數不可度。宿止有常程,晚次鴛鴦濼。」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直隸九·雲州堡》:「鴛鴦泊,堡西北百餘里,周八十里,其水停積不流。自遼金以來,為飛放之所。宋宣和四年,金人自澤州襲遼主於鴛鴦濼,遼主走雲中,五年,女真完顏旻至儒州,尋至鴛鴦濼,即此澤州。」

呼和浩特

蒙古語「青色的城」。

阿爾山

蒙古語「聖水」。阿爾山溫泉,內蒙古著名礦泉療養地,在大興安嶺中段西麓。有四十二個泉眼,泉區方圓僅1平方千米。各泉水溫差別明顯(1~48?°c),所含化學成分各不相同。

成吉思汗

蒙古語,意為擁有四海的強大者。

包克圖

蒙古語「有鹿的地方」。包頭市名稱來源。

柴達木

蒙古語「鹽澤」之意。柴達木盆地,中國四大盆地之一,在青海省西北部,介於崑崙山和祁連山之間,為青藏高原內部的陷落盆地。海拔2600~3000米,氣候乾旱,屬內流區,多鹽湖。中國最大鹽湖察爾汗鹽湖即位於盆地中部。鹽(池鹽、鉀鹽)、石油和鉛鋅礦等資源豐富。

達賴

蒙古語dalai的音譯,意為「大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