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解老子《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71章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逐句解讀

知不知,上。意思是,能夠清楚自己認知有限,並非什麼都懂,什麼都在行,也就不至於魯莽行事,這樣的人,無疑是高明的。

能夠清楚自己有很多不瞭解的東西,這是一種境界。

事實上,人的認知太有限了,就算不停的學習,還是跟不上變化的節奏。客觀世界總在不斷的變化著,日新月異,而我們的認知,也需要不斷的更新,就好像你前幾年學的軟件操作技巧,現在很多已經用不上了或者失效了,因為軟件不停的升級,所以操作方法也在不斷的優化,同時,客觀世界的改變,不斷的顛覆著我們的認知,一個人如果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片面性和侷限性,自己絕非全能,這個世界有許多問題是自己解決不了,有許多事情是自己改變不了,有許多領域是自己無法勝任,那麼就應該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行事,草草做決定,卻因能力不足而危機四伏,進退維谷。


句解老子《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到底是什麼意思

老子說,自知者明,瞭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本章,老子進一步闡述,當一個人瞭解自己優勢特長並最大化的開發利用,就可以避免誤打誤撞,最好最快的實現自我價值,同時呢,知道自己有哪些長處,也就應該知道自身存在哪些不足,這些不足,是毫不在意的放任,還是諱疾忌醫的掩飾呢?顯然如此對待不是聖人之所為,因為那樣就如同姑息自己的疾病,終有一天會拖延成大病而難以醫治。所以,老子說,知不知,上,意思是,能夠清楚自己認知有限,並非什麼都懂,什麼都在行,也就不至於魯莽行事,這樣的人,無疑是高明的。

接下來,不知知,病。病,毛病。

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是一種缺點,不把自己的缺點當缺點,這是一種病態。一個人只有揚長避短,才可以走得更順,站得更久。

不知道自身的侷限性,總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本來對事物不瞭解,也不在行,卻總覺得自己很能耐,很行,盲目自信,剛愎自用,就容易讓自己付出代價,損失慘重,顯然,如此行為,是大錯特錯的,對自己的這種態度,是一種病,是病就要治,不然後果很嚴重。

趙括,本來紙上談兵還可以,理論的的確確很在行,但是一丁點實戰經驗也沒有,偏偏他不清楚這一點,總覺得自己是曠世奇才,領兵打仗不在話下,結果怎麼樣,長平之戰,趙括自己被亂箭射殺,四十餘萬趙兵因他而慘死。


句解老子《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到底是什麼意思

聖人不病,以其病病

第一個病是動詞,患病,第二個病,動詞,意思是防病,第三個是名詞,病患。

聖人幾乎沒有缺點,是因為他們不斷地發現自身的缺點,當成毛病看待並積極改正,正因為把缺點當作缺點而不會加以掩飾或者放任,所以他們不會陷入危機。

聖人不會像尋常人一樣,總喜歡姑息掩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而陷入困境,因為他們能夠把自己的不足,自己的侷限性當作隱患,並且加以預防,防患於未然,像防治疾病一樣。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到底是什麼意思

第一個病,是動詞,治病,第二個病是名詞,疾病,第三個病是名詞,病痛

此句意即,正因為有道之人能夠改正自身錯誤,清楚自身的不足,糾正自己的缺點,所以他們能夠避免讓自己面臨損傷。

老子在道德經第50章裡面說: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有道之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猛獸襲擊,征戰沙場不會受到武器傷害,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地帶。

這個世界究其根本就是一個能量場,人不在正能量場,就會進入負能量場,自身的缺點錯誤,就是一種負能量,負能量過多的人,一定諸事不順。

懂得遵循規律,遵守法則的人,能夠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然後放下自己的私心雜念,停止執著妄想,不自以為是,不膽大妄為,一切以客觀規律和事實為依據,提升自己,而不與別人攀比爭鬥,能做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這樣就可以與大道同在,可以不入死地。


句解老子《道德經》: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到底是什麼意思

結束語——易經通篇都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若想過得幸福美滿,就必須懂得趨吉避凶,避開危險因素而不是等到處於險境之後才想辦法擺脫。而揚長避短,知道自己的短板並加以規避,清楚自己的缺點並加以糾正,就是最好的趨吉避凶之法,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能夠把自己的缺陷當成風險一樣去預防的人,即便逢兇可以化吉,雖遇艱難,可以呈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