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是有很多的道德綁架,究竟那些人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修拂心語


生活中這樣的人很多,口口聲聲大談倫理道德,說明自己沒有做違背道德倫理之事。其實都是自欺欺人,他們就沒有想法,我根本就不相信,我不否認自己對喜歡之人有想法。

但是,讓我為了利益,權勢、金錢去屈服自己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人做事要有原則,不能誤入歧途,別人要做什麼事,那是別人的事,“少發表言論。

人活一世誰不被人說,何必在意那些無聊的言說詞語。現在的社會風氣為恐天下不亂,恨不得把別人的一點小事,小題大做起來看熱鬧。

素質修養是我們成年人該意識到的,不是二三歲的小孩,“信口開河”隨便說說而已,那樣會傷害人的。

佛說: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問的莫問,管好自己的一張嘴。“多說好話,“多做善事” 是為,家人積德行善。


anhui皖秦


道德綁架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而且由來已久。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道德綁架事件?道德綁架之人又是怎麼想的?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弄清楚相關的概念、背景,並結合具體事例進行分析。

道德綁架概念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

直白地說道德綁架實際上就是借道德標籤實施的一種語言暴力,一種輿論攻擊行為。

道德綁架產生的背景

一是受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

道德綁架的產生有其一定的歷史因素。我們的傳統文化尊崇道德至上的文化理念,這種思想雖然為人們提高道德修養提供了方向保證和動力支撐,但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道德綁架”事件的發生。

儒家素來倡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的觀點。“重義輕利”思想就根源於此。重情重義,道德至上,利益在道德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在這種思想下,有錢有勢之人就該為需要幫助之人提供幫助,就該為災區捐款,就該捐助希望工程……提供幫助是理所應當,否則就是為富不仁,就是沒有愛心。因而,由此引發的道德綁架事件也就屢見不鮮了。

另外,我國自古以來還存在著一種“人人皆可為堯舜”的思想。其本意是用聖人的標準來要求和約束自己,以便自己更加優秀。如今卻異化成了對別人的要求。即用聖人或超人的超道德標準要求普通人,如果被要求的人做不到,就是不道德的行為。

二是受現實資源分配存在不均,群體思想覺悟高低有別的影響

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主要是源於群體思想覺悟低,資源分配不均勻所產生的不平衡心理。比如,一家兄弟幾個,只有一個很窮,其餘的都很富有,於是就有好多人會覺得富有的幾個必須幫助這個窮兄弟,窮兄弟本人更是如此認為,於是幫了是理所應當,不幫恐怕連兄弟都做不成了。

三是利用社會關注弱勢群體,強化這種關注的思想。

“我弱,你就該幫我。”於是就有了公交車上,老人理直氣壯要求年輕人讓座的事件;“我窮,你就該幫我。”於是就有了普通百姓向富豪求助的事件和網友要求大獎得主捐款的事件。

喜歡道德綁架別人的人的心理

一,道德至上。違背道德,就該遭到“轟炸”。

二,分配必須均衡。有錢的人有義務幫助窮人。

三,弱勢群體就得受到照顧。

分析後感

不得不說社會需要道德良知,但不能異化和神化了它。道德是用來弘揚的,絕非拿來強迫的。任何一種利用道德綁架別人的行為都是錯誤的。


茗心


非常喜歡悟空回答。道德綁架一詞當下很熱們,我認為道德綁架具有兩面性,應該辯證地對待。

說到道德綁架,我想起了最近又被推上輿論浪尖的朱之文,那位“大衣哥”。大家都知道,“大衣哥”是藉助星光大道走出來的農民歌手,成名後,他懷著感恩之情,為家鄉修路,向家鄉捐資一百多萬。“窮在家中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村民經常找藉口向“大衣哥”借錢,他總是有求必應,但卻沒有人還錢。這顆感恩之心換來的不是感動,而是貪得無厭,是得寸進尺的勒索。“大衣哥”滿足不了所有人,就引來嘲諷和謾罵。在村民口中他儼然變成沒有良心,不講道德不懂感恩的人了,這就是典型的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的另一層意思是道德約束。我們常說,做人做事要守住道德這條底線,不能做有悖道德的事,老百姓把有悖道德的事稱之為缺德。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往往嚴格要求自己,遵守職業道德操守,我們才能把工作幹好。

在家庭生活中,我們要遵守倫理道德,做人的品德,就是由於有這些道德的束縛,既本文所說的道德綁架,才使得多少家庭免遭分崩離析的悲慘。試想,如果沒有道德綁架,會有多少人躍躍欲試,撿拾“路邊的野花”?

生活中有很多種道德綁架,我們要區別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