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葉問》:孩子大悟原來真正的贏家不在乎輸贏

看完《葉問4》,兒子意猶未盡,還想看葉問系列其他影片。他特好奇,儒雅的葉問如何與強悍勇猛的拳王泰森(飾演地下黑拳市場老闆)對決,或者說,他多想看到中西兩位功夫高手,一決輸贏時刻的那種痛快淋漓。為滿足這小小心靈深處強烈的功夫情節,於是又培他看了《葉問3》。

影片以葉問與泰森平分秋色為結局,葉問平靜而淡然的離開現場,泰森溫和微笑著與女兒對話。看到這裡,兒子說,媽媽,原來真正的贏家不在乎輸贏。我為孩子有這樣的領悟感到驚喜,能讓一個正值爭強好勝的10歲男孩悟到這一點,說明這片子拍的挺成功。

沒錯,輸贏並不重要。輸贏之外,影片中葉問及時收住招數並沒傷到拳王,用武德贏得了泰森的敬重。3分鐘的鈴聲一響,兩人信守承諾,停止決鬥。告訴了人們“止戈為武”,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另外,影片最感人的地方,是葉問表現出的愛妻護家,用柔情的一面在證明,愛與珍惜更重於輸贏。我們由此看到了一個真正的贏家。

為人父母的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不可避免的會面臨孩子的輸贏時刻。雖然家長們知道有輸有贏是人之常態,但還是總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贏。然而,想讓孩子贏的家長們,面對輸贏,該給到孩子怎麼的引領和啟發呢。

看完《葉問》:孩子大悟原來真正的贏家不在乎輸贏


想讓孩子贏的家長,從不在乎孩子的輸贏

有太多的家長,很在乎孩子每一次考試的排名,在乎孩子每一次比賽的輸贏。甚至為了所謂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惜花費重金給孩子報各類輔導班,不斷壓縮孩子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並不斷告知孩子一定要積極競爭,努力勝出。

然而,在這種激烈的競爭環境驅使下,很多家長們急躁之心和功利之心氾濫,將孩子視為自己意志的一部分,給孩子的心靈鎖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鎖。親子關係破壞了,孩子學習動力磨滅了。

還記得發生在淄博的一起令人顫抖的慘案,一個初三孩子將同學堵在樓道口砍了13刀致同學死亡。當問及為什麼這樣做時,他說,我一直是班裡第二名,殺了他,我就是第一名了。一個 孩子僅僅為了贏得第一名而殺害同學,想想這蓄謀已久的極端殘忍的行為令人唏噓不已。

唏噓之後,我們不得不去思考,是誰讓孩子走向了這一步?家長對輸贏的在意,對成敗的重視,無疑給孩子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一步步用斥責、批評、比較將孩子推向這看不見的深淵。

然而真正想讓孩子贏的家長,卻從來不在乎孩子的輸贏。將三個兒子都相繼送入斯坦福大學的陳美齡說過,如果孩子們輸了,失敗了,我會告訴他們,把失敗看做是走向下一個臺階的必經步驟,任何事自有其用意。這是陳美齡對孩子深深的接納。

可見,懂教育的父母不計較孩子的輸贏成敗,只將焦點放在“如何將失敗轉化為成功的原動力”上,給孩子足夠的愛和支持,足夠的陪伴和引導。讓孩子在面對輸贏時,有足夠的動力挑戰自己,有足夠的力量突破自己。

曾聽一位導師說過:我們培養孩子,可以讓孩子有競爭的能力,但不可以讓孩子有爭競之心。是的,有爭競之心,就容易和別人攀比,就會妒忌,往往會在自我中失控。看看那些極為在乎孩子輸贏的家長,不正是助長了孩子的爭競之心嗎?


看完《葉問》:孩子大悟原來真正的贏家不在乎輸贏


想讓孩子贏的家長,不會在乎親子間的輸贏

教育過程中,很多家長總給孩子辯對錯,論輸贏。吃飯時說話是錯的,放學回到家不先寫作業是不對的,學習完畢不及時收拾書桌是不行的…….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是對的,好吧,這樣的父母會用沒完沒了的說教跟孩子論輸贏。


我們常常見到的家長對話孩子的場景:

你為什麼馬馬虎虎做題,明明會做,還做錯!知道錯了嗎?

已經幫你送過兩回水杯了,怎麼還是記不住帶到學校?是不是你的錯?

你真是讓媽媽沒面子啊,這是第二次被老師喊家長了,媽媽讓你管好自己這沒錯吧?

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孩子說他錯了,希望父母不要生氣。一種是孩子就不認錯,甚至跟媽媽頂撞。如果媽媽總是在乎對錯,總是跟孩子理論個輸贏。第一種孩子可能心生愧疚,容易自我攻擊,內心痛苦。第二種孩子可能會容易發脾氣,愛攻擊他人。但是無論哪一種,都會讓孩內心子受到傷害,感受不到愛,家長雖爭贏了道理,卻輸了親子感情。

凡事跟孩子論對錯輸贏,是極大的感情內耗,嚴重破壞親子關係。有這樣的時間,不如好好跟孩子交流感受,藉此培養感情,不斷往愛的賬戶裡充值。真正想讓孩子贏的家長,絕不會跟孩子爭對錯輸贏,他們更懂得,教育當中關係重於一切,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看完《葉問》:孩子大悟原來真正的贏家不在乎輸贏


想讓孩子贏的家長,該給孩子怎樣的輸贏觀


(1)我們要告訴孩子,真正的贏家胸中有格局

《論語》中講到一個“三季人”的故事。

有位綠衣老者來拜會孔子。看到子貢在院子裡打掃落葉,便問:你是孔子的弟子嗎?子貢很得意:對啊,您老有何指教?綠衣老者:孔子如此有名,你既是他的高徒,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子貢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綠衣老者:一年有幾季?子貢沒想到老者居然會問這麼周所眾知的問題。當然是四季!綠衣老者立即反駁道,不可能,一年是三季!兩人爭辯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綠衣老者提議:這樣吧,我們去問你老師。如果你對,我向你磕頭三個;如果我對,你就向我磕三個頭吧。於是一起去找孔子。

見到孔子,子貢趕緊上前和孔子說明情況,讓孔子為自己撐腰。孔子思忖一會兒說:沒錯,一年的確只有三季;子貢大吃一驚,雖不情願,但師命難違,還是向綠衣老者磕了頭。老者走後,子貢迫不及待問孔子:老師,一年是四季,怎麼可能是三季呢?

孔子說: 你看這個人身穿綠衣戴綠帽,又堅定的認為一年只有三季,他分明就是個螞蚱!

螞蚱春天生長,夏天飛舞,秋天就死了,他怎麼會見過冬天呢;一個三季人,你去和他爭四季,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子貢恍然大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和層次不一樣的人去爭輸贏。與其爭得面紅耳赤,不如順他心意放下我執。真正的贏家,胸中有格局,面對輸贏,無須爭辯,放下執念。


(2)我們要告訴孩子,真正的贏家眼中有未來

央視的《主持人大賽》近期十分火爆,主持人高手輩出,見招拆招,被稱之為“神仙打架”。即使如此,根據比賽規則,最後很多特別優秀的主持人,在激烈的比拼中,也面臨輸給對方不得已結束比賽的時刻。

然而令人欽佩的是,面對觀眾們,他們無視輸贏,依然志氣如初,優雅從容。他們把這次大賽當做自己重新出發的起點,當做自己追逐夢想的開端。對他們而言,比賽無所謂輸贏,只是一次重要的成長機會,只是一級繼續前行的階梯,因為他們眼中有未來。


(3)我們要告訴孩子,真正的贏家心中有善念


有一則故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比輸贏更重要的東西。


有一人想與禪師爭高下,於是捏著一條小魚到禪師面前,讓他猜魚是否活著。禪師答:“死的。”那人鬆開手,魚活蹦亂跳,於是大笑道:“我贏了,這是活的。”

很多時候,根本無關輸贏,但總有人一定要去分出輸贏,結果輸了更重要的東西——如果禪師猜魚還活著,那人一定會把魚捏死。

因此,我們需要告訴孩子,面對輸贏,真正的贏家,無關輸贏,善念先行。


看完《葉問》:孩子大悟原來真正的贏家不在乎輸贏


輸贏面前,讓孩子永葆一顆感恩之心


最近董卿在《主持人大賽》中對一幅圖片有段極為精彩的點評,獲得了無數人的關注。這段話如下:


傷害與被傷害,有時候也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係,傷害他人有時候也意味著在毀滅自己。即便你佔盡了優勢,也不可能是為所欲為的,一切都在追求一種平衡。健康在於平衡,發展在於平衡,對抗有時候也是一種平衡,人和自我的關係,人和自然的關係,人和世界的關係,如果我們失去了平衡,那麼對不起,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這段話也是一個讓孩子學會如何與大自然相處的良好機會,今年以來各類充斥著人們的頭腦的信息同樣也充斥著孩子們,孩子們看到,國外澳洲的山火,看到山火致使無數來不及逃跑而慘死的動物,看到沒有了家園而四散逃竄的各類生靈,它們困擾著澳洲人們的生活。國內因食用野生動物而引發的新冠狀病毒,疫情之下,孩子目睹被醫治著的病患,感受著被居家隔離的滋味。而我們的每個人都成為了這個命運共同體中的一員,無一人可以置之度外。

如果人類不這麼貪婪,不這麼自大,不居高臨下把自己當做地球唯一的主人。如果人類不去爭搶資源,不去無節制的改造世界,不去與大自然爭輸贏,這些天災人禍就不會發生。我們也不會看著“舍小家為大家”的逆行者們,站在生死線上用生命去打這一場“抗疫”之戰。

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天之道只會給人類帶來福祉而不會帶來傷害,聖人之道只講奉獻而不求索取。我們的先人是何等的有大智慧啊,這樣的大智慧卻被我們大多數人所拋棄。人類發展到今天,我們總是不明白一個真相:沒有任何一件東西是我們應該得的,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賜。

看完《葉問》:孩子大悟原來真正的贏家不在乎輸贏


所以,我們更需要讓孩子知道,真正的贏家,在輸贏面前永葆一顆感恩之心。這樣的贏家,敬畏生命,心存善念;這樣的贏家,寬容他人,懂得放下。他們胸中有格局,心中有善念,眼中有未來。這樣的贏家,當面對與自然界該如何平衡的時刻,他們不會端起手中的槍去爭輸贏,而會張開臂膀去擁抱雙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