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叶问》:孩子大悟原来真正的赢家不在乎输赢

看完《叶问4》,儿子意犹未尽,还想看叶问系列其他影片。他特好奇,儒雅的叶问如何与强悍勇猛的拳王泰森(饰演地下黑拳市场老板)对决,或者说,他多想看到中西两位功夫高手,一决输赢时刻的那种痛快淋漓。为满足这小小心灵深处强烈的功夫情节,于是又培他看了《叶问3》。

影片以叶问与泰森平分秋色为结局,叶问平静而淡然的离开现场,泰森温和微笑着与女儿对话。看到这里,儿子说,妈妈,原来真正的赢家不在乎输赢。我为孩子有这样的领悟感到惊喜,能让一个正值争强好胜的10岁男孩悟到这一点,说明这片子拍的挺成功。

没错,输赢并不重要。输赢之外,影片中叶问及时收住招数并没伤到拳王,用武德赢得了泰森的敬重。3分钟的铃声一响,两人信守承诺,停止决斗。告诉了人们“止戈为武”,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另外,影片最感人的地方,是叶问表现出的爱妻护家,用柔情的一面在证明,爱与珍惜更重于输赢。我们由此看到了一个真正的赢家。

为人父母的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孩子的输赢时刻。虽然家长们知道有输有赢是人之常态,但还是总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赢。然而,想让孩子赢的家长们,面对输赢,该给到孩子怎么的引领和启发呢。

看完《叶问》:孩子大悟原来真正的赢家不在乎输赢


想让孩子赢的家长,从不在乎孩子的输赢

有太多的家长,很在乎孩子每一次考试的排名,在乎孩子每一次比赛的输赢。甚至为了所谓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惜花费重金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不断压缩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时间,并不断告知孩子一定要积极竞争,努力胜出。

然而,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驱使下,很多家长们急躁之心和功利之心泛滥,将孩子视为自己意志的一部分,给孩子的心灵锁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亲子关系破坏了,孩子学习动力磨灭了。

还记得发生在淄博的一起令人颤抖的惨案,一个初三孩子将同学堵在楼道口砍了13刀致同学死亡。当问及为什么这样做时,他说,我一直是班里第二名,杀了他,我就是第一名了。一个 孩子仅仅为了赢得第一名而杀害同学,想想这蓄谋已久的极端残忍的行为令人唏嘘不已。

唏嘘之后,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是谁让孩子走向了这一步?家长对输赢的在意,对成败的重视,无疑给孩子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一步步用斥责、批评、比较将孩子推向这看不见的深渊。

然而真正想让孩子赢的家长,却从来不在乎孩子的输赢。将三个儿子都相继送入斯坦福大学的陈美龄说过,如果孩子们输了,失败了,我会告诉他们,把失败看做是走向下一个台阶的必经步骤,任何事自有其用意。这是陈美龄对孩子深深的接纳。

可见,懂教育的父母不计较孩子的输赢成败,只将焦点放在“如何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原动力”上,给孩子足够的爱和支持,足够的陪伴和引导。让孩子在面对输赢时,有足够的动力挑战自己,有足够的力量突破自己。

曾听一位导师说过:我们培养孩子,可以让孩子有竞争的能力,但不可以让孩子有争竞之心。是的,有争竞之心,就容易和别人攀比,就会妒忌,往往会在自我中失控。看看那些极为在乎孩子输赢的家长,不正是助长了孩子的争竞之心吗?


看完《叶问》:孩子大悟原来真正的赢家不在乎输赢


想让孩子赢的家长,不会在乎亲子间的输赢

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总给孩子辩对错,论输赢。吃饭时说话是错的,放学回到家不先写作业是不对的,学习完毕不及时收拾书桌是不行的…….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是对的,好吧,这样的父母会用没完没了的说教跟孩子论输赢。


我们常常见到的家长对话孩子的场景:

你为什么马马虎虎做题,明明会做,还做错!知道错了吗?

已经帮你送过两回水杯了,怎么还是记不住带到学校?是不是你的错?

你真是让妈妈没面子啊,这是第二次被老师喊家长了,妈妈让你管好自己这没错吧?

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说他错了,希望父母不要生气。一种是孩子就不认错,甚至跟妈妈顶撞。如果妈妈总是在乎对错,总是跟孩子理论个输赢。第一种孩子可能心生愧疚,容易自我攻击,内心痛苦。第二种孩子可能会容易发脾气,爱攻击他人。但是无论哪一种,都会让孩内心子受到伤害,感受不到爱,家长虽争赢了道理,却输了亲子感情。

凡事跟孩子论对错输赢,是极大的感情内耗,严重破坏亲子关系。有这样的时间,不如好好跟孩子交流感受,借此培养感情,不断往爱的账户里充值。真正想让孩子赢的家长,绝不会跟孩子争对错输赢,他们更懂得,教育当中关系重于一切,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看完《叶问》:孩子大悟原来真正的赢家不在乎输赢


想让孩子赢的家长,该给孩子怎样的输赢观


(1)我们要告诉孩子,真正的赢家胸中有格局

《论语》中讲到一个“三季人”的故事。

有位绿衣老者来拜会孔子。看到子贡在院子里打扫落叶,便问:你是孔子的弟子吗?子贡很得意:对啊,您老有何指教?绿衣老者:孔子如此有名,你既是他的高徒,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子贡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绿衣老者:一年有几季?子贡没想到老者居然会问这么周所众知的问题。当然是四季!绿衣老者立即反驳道,不可能,一年是三季!两人争辩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绿衣老者提议:这样吧,我们去问你老师。如果你对,我向你磕头三个;如果我对,你就向我磕三个头吧。于是一起去找孔子。

见到孔子,子贡赶紧上前和孔子说明情况,让孔子为自己撑腰。孔子思忖一会儿说:没错,一年的确只有三季;子贡大吃一惊,虽不情愿,但师命难违,还是向绿衣老者磕了头。老者走后,子贡迫不及待问孔子:老师,一年是四季,怎么可能是三季呢?

孔子说: 你看这个人身穿绿衣戴绿帽,又坚定的认为一年只有三季,他分明就是个蚂蚱!

蚂蚱春天生长,夏天飞舞,秋天就死了,他怎么会见过冬天呢;一个三季人,你去和他争四季,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子贡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和层次不一样的人去争输赢。与其争得面红耳赤,不如顺他心意放下我执。真正的赢家,胸中有格局,面对输赢,无须争辩,放下执念。


(2)我们要告诉孩子,真正的赢家眼中有未来

央视的《主持人大赛》近期十分火爆,主持人高手辈出,见招拆招,被称之为“神仙打架”。即使如此,根据比赛规则,最后很多特别优秀的主持人,在激烈的比拼中,也面临输给对方不得已结束比赛的时刻。

然而令人钦佩的是,面对观众们,他们无视输赢,依然志气如初,优雅从容。他们把这次大赛当做自己重新出发的起点,当做自己追逐梦想的开端。对他们而言,比赛无所谓输赢,只是一次重要的成长机会,只是一级继续前行的阶梯,因为他们眼中有未来。


(3)我们要告诉孩子,真正的赢家心中有善念


有一则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比输赢更重要的东西。


有一人想与禅师争高下,于是捏着一条小鱼到禅师面前,让他猜鱼是否活着。禅师答:“死的。”那人松开手,鱼活蹦乱跳,于是大笑道:“我赢了,这是活的。”

很多时候,根本无关输赢,但总有人一定要去分出输赢,结果输了更重要的东西——如果禅师猜鱼还活着,那人一定会把鱼捏死。

因此,我们需要告诉孩子,面对输赢,真正的赢家,无关输赢,善念先行。


看完《叶问》:孩子大悟原来真正的赢家不在乎输赢


输赢面前,让孩子永葆一颗感恩之心


最近董卿在《主持人大赛》中对一幅图片有段极为精彩的点评,获得了无数人的关注。这段话如下:


伤害与被伤害,有时候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即便你占尽了优势,也不可能是为所欲为的,一切都在追求一种平衡。健康在于平衡,发展在于平衡,对抗有时候也是一种平衡,人和自我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失去了平衡,那么对不起,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这段话也是一个让孩子学会如何与大自然相处的良好机会,今年以来各类充斥着人们的头脑的信息同样也充斥着孩子们,孩子们看到,国外澳洲的山火,看到山火致使无数来不及逃跑而惨死的动物,看到没有了家园而四散逃窜的各类生灵,它们困扰着澳洲人们的生活。国内因食用野生动物而引发的新冠状病毒,疫情之下,孩子目睹被医治着的病患,感受着被居家隔离的滋味。而我们的每个人都成为了这个命运共同体中的一员,无一人可以置之度外。

如果人类不这么贪婪,不这么自大,不居高临下把自己当做地球唯一的主人。如果人类不去争抢资源,不去无节制的改造世界,不去与大自然争输赢,这些天灾人祸就不会发生。我们也不会看着“舍小家为大家”的逆行者们,站在生死线上用生命去打这一场“抗疫”之战。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之道只会给人类带来福祉而不会带来伤害,圣人之道只讲奉献而不求索取。我们的先人是何等的有大智慧啊,这样的大智慧却被我们大多数人所抛弃。人类发展到今天,我们总是不明白一个真相:没有任何一件东西是我们应该得的,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

看完《叶问》:孩子大悟原来真正的赢家不在乎输赢


所以,我们更需要让孩子知道,真正的赢家,在输赢面前永葆一颗感恩之心。这样的赢家,敬畏生命,心存善念;这样的赢家,宽容他人,懂得放下。他们胸中有格局,心中有善念,眼中有未来。这样的赢家,当面对与自然界该如何平衡的时刻,他们不会端起手中的枪去争输赢,而会张开臂膀去拥抱双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