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母买什么保险?这里有最实惠的搭配方案

给父母买什么保险?这里有最实惠的搭配方案

人吃五谷生百病,生老病死,意外事故,人们的保障意识提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保障,这里的保障,较多说到的是保险。

我来自农村,似乎大概七八年前吧,保险在那个小地方突然就火起来了,当然,让它火起来只是在那么一小群人中间,对于其他一大群人来说依然是望尘莫及的。

每到年关,外出打工的农村人回乡过年,这时候也便是乡下那一群保险代理人最活跃的时间。他们经常会拎着一箱牛奶或者一箱王老吉,去那些外出务工回来的老乡的家里,从同乡人情面子的角度,希望说服他们从自己这里买保险。

这个时节一般来说是保险代理人的旺季,毕竟年关外出务工回来,手上总归有点余钱,购买率自然比平时要高很多;当然也不排除有好大一部分购买者,是因为抹不开抹不开人情面子会从代理人那里购买保险。另外,也不排除,有好大一部分人,面对保险代理人上门,仍然不为所动,不收那一箱牛奶或者王老吉,也不会买保险,其实在当年,这种人占大多数。

我能理解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毕竟在农村,尤其是对于偏远经济不发达的农村,一年好几千块钱的保费支出,还是需要很大的决心的。

作为一个农村家庭,家庭收入的来源无非两点:农作物收入,旱涝并不保收,价格无法恒定,加上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其实收成也许并不乐观;除此之外,一个家庭的经济收入全靠顶梁柱外出打工的收入,所以说,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农村家庭来说,收入非常有限的,那么此时,保险对于他们来说,属于一种高层次的开支。他们宁愿在吃喝、穿戴上多花点,宁愿每年往银行多存一点,而更不愿意每年用几千块钱来支付这笔保障。

可以调查一下,在农村,身边40岁左右的中年人,他们或者说他们的家庭,其实保障少之又少。说白了,他们觉得,一年几千块的支出,太多了!解决眼目前的困难,对他们来说更现实。

虽然我并不认同这种观念,但是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的人来说,我理解这种观念产生的原因。

说了保险,也谈谈互助。

互助平台不一样,不需要你一次预付好几百好几千,互助是一种事后分摊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经济压力,以及资金风险的焦虑,参与者以每个月仅支出几块十几块(权利高低决定)来获得了一份未来的保障。同时,参与互助的人,与平台之间并没有有形的契约或者合同形式,他们之间更多是一种无形的约束(约定),一种权利与义务的隐形的纽带,将他们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形式虽然原始,倒也牢靠,比如国内第一家大病互助平台康爱公社,至今已经九年了,0元加入不需要提前预存无资金风险;平台非常透明,社员可以从每一期的互助公示里看到自己帮助了哪些人,每一期的资金去向一清二楚。

怎么说呢,如果买不起保险,社保或者新农合一定要有,再就是加入康爱公社互助也不错,毕竟他们发展的时间最久,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3月份还发文了,到2030年,要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

这是医疗互助,在国家层面被指出,所以,关于康爱公社之类的大病互助平台的未来,我是非常看好的。

只是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有几分感触。总而言之,保障一定要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