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中國的現代家庭教育

教育是終身制的。孩提時是影響教學,模仿大人的行為為常態。童年進幼兒園起,是啟蒙教育,讓孩子開始和同齡孩子交流,老師的言行影響至深;小學六年為少年時代的基礎教學,使少年認識文字和積累知識;中學階段六年,是青少年接軌和轉軌的奠基教學,前三年重在基礎,後三年重在轉軌,人生分野自此初現 ;大學四至五年為專業教學,掌握一兩門專業知識或技能,為進入社會作好準備;如果還有三五年研究性學習,則就是學業的提高,是為社會多作貢獻的開始。 教育的終身制,主要反映在進入社會後的修身養性,閱讀書、報、刊,看電視,上網絡,聽廣播或聽音樂,都是受教學的行為和方式。 迄今為止,獨生子女政策已經實施了三十多年。社會人口結構及數量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受教育程度亦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據浙江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11年發佈的抽樣數據顯示,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約佔48.73%,與2000年相比,女性人口略降。又據全國31個省市調查,2011年40152萬戶,124461萬人,戶均人口為3.1人,比2000年,戶均人口3.44人,減少了0.34人,小家庭模式十分明顯。受教育程度有明顯提高。抽樣調查顯示,每百萬人中大學生由原先的3611人提高到8900人,高中文化程度的由原先的11146人上升到1403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至39799人;小學文化程度的由原來的35701下降至6779人,其中文盲比例由原來的8.71%減少至4.08%。每100個人在街上行走,大致有一個大學生。

聊一聊中國的現代家庭教育

從孩兒巷談教育動機與內容

杭州有條孩兒巷,關於它為什麼會叫孩兒巷,有多種說法,且取其中之一說事。 早先,有一戶人家,父親早逝,母親寡居,孩兒年幼。有一次孩兒路過一個人家,大門洞開,裡面飄出一股肉香,孩兒禁不住走進門去,堂上放著一隻燒熟了的雞,竟然空無一人。禁不住肉香味的誘惑,孩兒走上前去,取過雞來,原想咬一口解饞,但見旁邊放著一隻空籃,就將雞放入,用紙蓋上,匆匆地跑回家中。母親見到孩兒帶回一隻熟雞,知道是偷了人家的,不但不責怪並勸其改正,相反說他做得好。孩兒受到鼓勵,就一門心思去偷。後來偷到一個大戶人家,被捉送官,判處斬首。臨刑那天,母親到場,母子相見,孩兒說,臨死前想再吃一口孃的奶。吃奶時孩兒狠咬一口,將孃的奶頭咬下,還恨恨說了句:“娘啊,你害了孩兒。”這個故事傳開後,人們都呼這條巷為害兒巷,諧音為孩兒巷。 這是一則寓教育性的民間故事,不必考證其真實性,但從家庭教育來說,引人深思。也即教育的動機是向善還是向惡?是唯小共同體的利益還是服從公德?是教育孩子做好人還是唯利是圖? 就現代家庭教育動機來說,一般均帶功利性,如教育孩兒好好讀書考上大學,將來做大官,光宗耀祖,發大財後享受榮華富貴,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不過,事情得有個度,那就是不違反社會公德和不損害國家利益。上面提到的“害兒巷”,就是基於滿足家庭的私利而違反社會公德。到頭來,害人害己。 教育就其目標來說,為了受教育者增長知識和提高品德修養,就其內容來說,分知識技能教育和品德教育兩個大方面。知識教育是一個硬任務,內容多,所需的學習時間長;而品德教育主要是個實踐問題。是否踐行,不完全靠教育次數的多少,時間的長短。由於這些特徵,為此,在教育方面反映出“兩多”、“兩少”方面。

(一)兩多。 1.教育孩子要向當官努力。這是現今社會的主流,每屆“考公”,人山人海,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據2014年的資料,“考公”錄取比例大致在1比500左右。“考公”的另一形式是往事業單位鑽。記得三十年前,有全民和集體(企業)之分,後來在千呼萬喚中打破了這種界線,現在又有新的行政、事業及企業的界線。什麼原因呢?遠因是儒家的等級觀念所致,近因是改革開放尚須繼續深化。

2.想讓子女發財致富的多。這是普遍性話題。有幾句鼓動性的口號“發家致富”、“時間就是金錢”,就可說明它的社會性。不過,後一句口號現在較少聽到了。是不是因為這句口號的另一層意義是:金錢高於生命?因為人的一生無非是時間。它和舊時的“寸金難買寸光陰”具有反向性。“時間就是金錢”強調錢的重要,“寸金難買寸光陰”說明生命的可貴。哪一句口號比較接近真理?筆者相信後者。因為致富是物質生活的提高,但提高生活質量不等於改善物質生活。 不過,金錢也有它的作用和意義。財富是人在社會的生活基礎,無錢寸步難行,有錢能使鬼推磨,錢的確是社會人應該擁有的。所以,對於極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當然將“致富第一”作為奮鬥目標。

聊一聊中國的現代家庭教育

(二)兩少。 1.重視德性教育少。 全社會都講錢,教育亦同樣,對於進行品德教育,認為當不來飯吃。現在很少有人講大道理,更很少有講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由於德性教育少,導致道德滑坡。當然,社會上做好事的人亦不在少數,如志願者、見義勇為者等等。 2.符合實際教育的少,缺乏優雅教育。 一般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應該是最為知曉、最為了解的。然而現今社會上不切實際地給孩子創造成長環境的卻是家長。認為孩子應該進好學校、名牌學校。如果進適合自己素質但並不特別好的學校,認為是輸在起跑線上。這是一種嚴重的偏見。對因材施教之類,一點也聽不進去,反之,認為這是歧視自己的孩子。

四、教育方式的雙向性 關於教育話題,是不是隻有學校教育呢?應該說還有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而這些教育無形無狀,無處不在,並且呈現雙向性。今天父教子,明天子教父。別人教你如何排除電腦故障,我告訴別人讀哪些書適宜,具雙向性。且舉幾種主要形式: 第一種,由於生理和年齡的發展,在一個小家庭建立之初,一對小夫妻生下一個孩子,從牙牙學語起,在家庭範圍內,父母對子女實行單向性教育。因為父母受過教育,懂得許多事情。孩子一無所知,將父母當作老師。這是初始狀態。 第二種情況大多發生在普通人家。隨著時間的推進,做父母的年齡日增,精力日益減退,大致經過二三十年光景,孩子已經成人,且由於社會的進步,技術的更新,年輕人容易接受,年長的人不太容易接受。這就出現一種情況,已經成長的子女比父母要“懂事”。也即從知識文化來說,長輩要向晚輩學習。最為明顯的例子是對計算機、外語的掌握及運用。基本上是上了年紀的父母不太懂,但年紀輕輕的兒女卻運用自如。這是教育的雙向性。

聊一聊中國的現代家庭教育

五、淑女、雅士和良民教育 對子女的教育是否應該講究文明?文明又指哪些方面?筆者認為應該且對子女有不完全相同的要求。共同的要求是:道德、兼愛、節用、謙讓、禮儀等。不同要求是:對女子要求具有“淑女”素養,對男子要求具有賢雅器識。 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究“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是儒家思想的體現。 如“信”和“義”主要體現在男子的教育。有語曰“君子重然諾”,這是指守信、講信用,當物質利益或權利意識和自己的承諾發生矛盾時,將承諾放在第一位。從而讓別人覺得自己夠朋友、好交往,產生放心的感覺。義就是無私的幫助,不是有代價的交易。給予幫助是出於善良之心,同情之意。這就是男人的守望,是男子漢應有的風度。

淑女教育側重在“和”與“平”兩字。作為女子,內心賢惠、態度文明,對幼小慈愛,對長輩敬重,對鄰里友悌,對友朋仁義,為淑女的要求,和封建時代的女則教育、婦道教育、母儀教育的某些方面具有相通的性質。當女子在不同年齡段被稱為淑女、孝婦、慈母時,是女人的品位的昇華,亦是一種榮耀。

六、信仰和目標 社會上流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這話看似在鼓勵家庭為孩子成長付出,其實質是希望有更多的孩子進興趣班和輔導班,是一句商業用語和廣告詞。它貌似關心孩子成長,實際盯著每個家庭的口袋裡的錢。 應該這樣看興趣教育:學校教育重在自然科學,家庭教育應多注意人文教育。即將人的信仰和人生目標作為重點。 信仰就是人對人生、社會、宇宙等多維世界的一種認識和歸屬,就現今語境來說,學校教育中似有點缺失。那麼只有從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上給予彌補,試作設想如下:

(一)讓孩子樹立利他的人生觀。不將“為人民服務”當作一句口號,而是作為實際行為的準則。

(二)抵制金錢至上、權力有用的庸俗世界觀。相信和奉行真正的社會主義。現今社會流行金錢至上、權力有用的觀念,是利用人的私慾解釋當下社會的非正常詮譯。聯繫到具體問題,假如你想報考公務員,首先要自忖:是因為機關有高福利呢,還是有機會為大眾服務?我曾經碰上一個女性,她不讓兒子考公。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公務員容易散漫,不利於兒子成長。我覺得這位母親很愛孩子,亦很有頭腦。

(三)定下人生目標,反對庸俗化人生觀。不反對平凡或安於平凡,為社會做出貢獻和犧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