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考寧晉十字河碼頭:在小河口村南史家嘴村北

史考寧晉十字河碼頭:在小河口村南史家嘴村北

十字河碼頭,和北魚碼頭、白木村橋碼頭、侯口碼頭,是清代寧晉縣境內的四大碼頭之一。

十字河碼頭, 在寧晉縣,小河口村南,歷史上,在清代時期,由於滹沱河衝淤,淤塞澧河、滏陽河北流的河道,澧河改流向東,橫穿滏陽河,形成十字河形的交叉河道,兩河被迫合流後,改向東經艾辛莊、侯口東出境;在澧河與滏陽河交匯處,兩河航運,十分繁忙。1906年在寧晉十字河設船捐局。民國初年,豐水季節來往船隻如梭,水運繁忙。1937年後,滏、澧河一度民船斷絕,只有日軍押送貨船行駛。1949年,滏陽河、澧河沿岸有從事航運的木船二十艘,年航運期260天,貨運量6.5萬噸。60年代后豐水季節,尚有航船行駛。70年代後,水路基本停運。根治海河時期,由於澧河、滏陽河合流後水勢太大,因此開挖了滏陽新河,以疏導澧河之水。

史考寧晉十字河碼頭:在小河口村南史家嘴村北

寧晉明清有十字河,即小河口村南史家嘴村北的河交叉的地方。漳河並行三道,入滏陽河一支稱新漳河, 老漳河至新河南入寧晉泊。滏陽河自耿莊橋村南入境,北流至小河口村南,橫穿澧河,呈十字河形。《清史稿》卷五十四《志》二十九《地理》一:“寧晉,簡。州東南四十里。滏陽河自隆平入。有寧晉泊,周百餘裡,匯其灃、泜、午及州之洨、槐諸水,自十字河來會,錯出復入,邑故澤國。”《南宮縣誌》:“滏陽河自耿莊橋村南入境,北流至小河口村南,橫穿澧河,呈十字河形。”

史考寧晉十字河碼頭:在小河口村南史家嘴村北

成化十八年(1482年),疏通滏陽河,開始水運,十字河碼頭是南連邯鄲北通天津衛的知名的客貨碼頭。 《滏陽河圖序》:

考滏陽河源,出自磁州彭程鎮神麇山之黑龍洞及紙坊街之晉祠娘娘廟,二水相併,統磁入邯,與漳河水合流而成是河。向系散漫四野,自前明正德年間始舒暢而通舟楫。源本甚大,自漳水東邊歸入運河。此水雖則微細,然遇夏秋之間雨澤過多,此水亦是平槽出岸,即春雨稀少,至寧晉有泊,水可續至十字河,有滹沱河可通源,不至有淺阻枯乾之虞也。

《滏陽河圖序》還說:

至於徙任縣邊家莊閘以下至隆平、寧晉沿河一帶,多系土井土溝,並無偏閘,西泊由十字河西陸續順流,而東河可保大河運路通泰矣。十字河南口乃滏陽河正身,另有一番情形也。

滏陽河在歷史上曾是邯鄲至天津的主要航運交通線,往來船隻很多。康熙六年,順德府(今邢臺市)寧晉縣十字河還設有船捐局和貨棧飯店等,商旅雲集。整個清代,滏陽河運輸對於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於十字河的流向和水勢變化情況,《南宮縣誌》:“寧晉泊有十字河,眾河歸注之所東流惟海沱為害最巨。十字河以下時時於塞水無所洩,溢陽河岸必決。”“後北流淤塞,滏澧合流,改向東經艾辛莊、侯口東出境;經歷代疏浚,曾為邯鄲至天津水路航道。”“鹼河、沙河、七里河、澧河原為滏陽河支流,後皆被滹沱河衝淤,壅塞失形,或四散漫流,或改道。”《清史稿》卷五十四:“康熙末,漳南徙,雍正初,滹東徙,怡賢親王復浚各水口,築堤設斗門,閼內外水出入,積潦始消。光緒中,滹沱復淤塞,半為平陸。”

進入民國時期,滏陽河上下更是一派繁忙景象。據民國初年編印的《衡水鄉土志》載:“上自臨水(磁州),下達津沽,來往商船,帆牆如林。”滏陽河全長402公里,是一條防洪、灌溉、排澇、航運等綜合利用的骨幹河道。從平鄉縣閻莊進入邢臺,由南往北經平鄉、任縣、鉅鹿、隆堯、寧晉、新河6個縣。歷史上,滏陽河曾是邯鄲至天津的主要航運交通線。

有網友說:“我爺爺的奶奶據說是寧晉十字河人,我高祖是擺渡的。”“我們幾個村也有好多,那些年在船上當工的後來流落在外地的。聽說在三四十年前,好多外地貨船從這裡過,由於水淺,十字河有好多拉縴的。”

直到上世紀50年代中期仍有貨船往返,沿河還可澆地51萬畝。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上游工農業生產大量用水,河水減少,除汛期外經常斷流,航運已被陸路交通代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