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着玩具自言自语,也许不是孩子恋物,而是“泛灵期”到了

文 | 崛朗育儿(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带孩子最害怕遇到的就是一些矛盾和突发的事情,比如孩子进入到了新的成长阶段,突然会叛逆,初为人母、人父,我们自然会一头雾水,不知道原因是,也无法解决其中的问题。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解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会手足无措。

孩子对着玩具自言自语,也许不是孩子恋物,而是“泛灵期”到了

近日,宝妈小丽经常给我们几位朋友发消息,原因是,她觉得自己的儿子最近是不是有些“不正常”呢?她是第一次做妈妈,对孩子事情非常上心,但毕竟经验有限,有的时候她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于是便会向我们这些朋友取经。

听小丽说,最近她的儿子很喜欢和自己心爱的玩具“说话”,也就是自言自语。孩子冷不丁的就会笑起来,或者对着玩具说出几个名字,然后快乐的交流起来,给大家安排任务去完成。看到这些场景,小丽吓一大跳,难道是孩子平常太孤独,出现经常失常了?

孩子喜欢对玩具说话,自己相处的时候容易自言自语,其实不是孩子的“脑子”有问题,而是我们作为家长对这件事的出现不够了解,那就是幼儿的“泛灵期”。

孩子对着玩具自言自语,也许不是孩子恋物,而是“泛灵期”到了

一、什么是“泛灵心理”?

所谓“泛灵期”也被叫做“泛灵心理”,它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

皮亚杰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许多幼儿理论和心理发展层次都是有皮亚杰提出被广泛应用的,而“泛灵心理”也是皮亚杰研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理论。

他指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那就是泛灵心理。

那么,什么泛灵心理呢?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把没有生命的物质“灵化”。

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

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 等玩偶“讲话”,给小玩具取名字并安排“工作”等。

这就是幼儿在泛灵期出现泛灵心理和行为的体现。

孩子对着玩具自言自语,也许不是孩子恋物,而是“泛灵期”到了

二、泛灵心理,引导孩子换位思考

在泛灵期中,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把它和“恋物情结”分开。

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容易因为依赖感和安全感的建立与使用,而对一些物体比较在意,如此睡觉的时候必须抱着被子等。

泛灵期是孩子把物体灵化,人化,而不是恋物,二者之间产生的问题和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泛灵心理,教会孩子换位思考,你知道吗?

泛灵心理期的出现不是什么诡异的事情,而是幼儿成长的必要,别恐惧它,家长们不妨利用孩子的泛灵期,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将心比心,用善良去对待外界的人与事物。

孩子对着玩具自言自语,也许不是孩子恋物,而是“泛灵期”到了

三、孩子进入“泛灵”状态,家长如何引导?

1、 用拟人化的方式来回应孩子

皮亚杰在理论提出的时候也说到,可以通过用拟人化的方法回答孩子,来提高幼儿对于问题的感知的理解。

孩子是好奇的,我们无法避免,所以从宝宝2岁末期开始,家长们就需要回答孩子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了。

别担心,这些问题答案如何并没有那么重要,家长不知道也没有关系,可以一起找答案呀。

关键在于,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拟人化的方法来回答。

比如当孩子问:“小鸟为什么会有羽毛呢?”

家长可以这样回答:“就像我们冬天穿棉袄,夏天穿短袖一样,这是鸟儿的衣服呀。”

孩子对着玩具自言自语,也许不是孩子恋物,而是“泛灵期”到了

2、 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

泛灵期的孩子都比较敏感,当桌椅板凳被摔坏了,孩子不会想到这么昂贵的东西就这样坏了,该怎么办呢?

反而会觉得,板凳坏了,好比人摔坏了双脚一样,疼痛无比。

“别脚踏小草,它会疼”在我们看来只是提醒,而在孩子的眼里,小草是真的会疼。

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的习惯,让孩子在更加有爱的环境里成长。

孩子对着玩具自言自语,也许不是孩子恋物,而是“泛灵期”到了

孩子对着玩具自言自语,也许不是孩子恋物,而是“泛灵期”到了。利用好孩子的泛灵期,你的孩子会比其他小朋友更加有灵性,有爱心。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里是崛朗育儿,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

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