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著玩具自言自語,也許不是孩子戀物,而是“泛靈期”到了

文 | 崛朗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帶孩子最害怕遇到的就是一些矛盾和突發的事情,比如孩子進入到了新的成長階段,突然會叛逆,初為人母、人父,我們自然會一頭霧水,不知道原因是,也無法解決其中的問題。

這是因為我們沒有了解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會手足無措。

孩子對著玩具自言自語,也許不是孩子戀物,而是“泛靈期”到了

近日,寶媽小麗經常給我們幾位朋友發消息,原因是,她覺得自己的兒子最近是不是有些“不正常”呢?她是第一次做媽媽,對孩子事情非常上心,但畢竟經驗有限,有的時候她也不知道這是怎麼了,於是便會向我們這些朋友取經。

聽小麗說,最近她的兒子很喜歡和自己心愛的玩具“說話”,也就是自言自語。孩子冷不丁的就會笑起來,或者對著玩具說出幾個名字,然後快樂的交流起來,給大家安排任務去完成。看到這些場景,小麗嚇一大跳,難道是孩子平常太孤獨,出現經常失常了?

孩子喜歡對玩具說話,自己相處的時候容易自言自語,其實不是孩子的“腦子”有問題,而是我們作為家長對這件事的出現不夠了解,那就是幼兒的“泛靈期”。

孩子對著玩具自言自語,也許不是孩子戀物,而是“泛靈期”到了

一、什麼是“泛靈心理”?

所謂“泛靈期”也被叫做“泛靈心理”,它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

皮亞傑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許多幼兒理論和心理發展層次都是有皮亞傑提出被廣泛應用的,而“泛靈心理”也是皮亞傑研究中較為著名的一個理論。

他指出,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三四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獨特的心理現象,那就是泛靈心理。

那麼,什麼泛靈心理呢?就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把沒有生命的物質“靈化”。

如果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一個時期寶寶會把一切東西都視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動能力的。

因此,我們常看到這個時期的孩子與枕頭“談心”,與布娃娃、布熊 等玩偶“講話”,給小玩具取名字並安排“工作”等。

這就是幼兒在泛靈期出現泛靈心理和行為的體現。

孩子對著玩具自言自語,也許不是孩子戀物,而是“泛靈期”到了

二、泛靈心理,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在泛靈期中,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把它和“戀物情結”分開。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容易因為依賴感和安全感的建立與使用,而對一些物體比較在意,如此睡覺的時候必須抱著被子等。

泛靈期是孩子把物體靈化,人化,而不是戀物,二者之間產生的問題和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泛靈心理,教會孩子換位思考,你知道嗎?

泛靈心理期的出現不是什麼詭異的事情,而是幼兒成長的必要,別恐懼它,家長們不妨利用孩子的泛靈期,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做到將心比心,用善良去對待外界的人與事物。

孩子對著玩具自言自語,也許不是孩子戀物,而是“泛靈期”到了

三、孩子進入“泛靈”狀態,家長如何引導?

1、 用擬人化的方式來回應孩子

皮亞傑在理論提出的時候也說到,可以通過用擬人化的方法回答孩子,來提高幼兒對於問題的感知的理解。

孩子是好奇的,我們無法避免,所以從寶寶2歲末期開始,家長們就需要回答孩子各種各樣奇怪的問題了。

別擔心,這些問題答案如何並沒有那麼重要,家長不知道也沒有關係,可以一起找答案呀。

關鍵在於,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採用擬人化的方法來回答。

比如當孩子問:“小鳥為什麼會有羽毛呢?”

家長可以這樣回答:“就像我們冬天穿棉襖,夏天穿短袖一樣,這是鳥兒的衣服呀。”

孩子對著玩具自言自語,也許不是孩子戀物,而是“泛靈期”到了

2、 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

泛靈期的孩子都比較敏感,當桌椅板凳被摔壞了,孩子不會想到這麼昂貴的東西就這樣壞了,該怎麼辦呢?

反而會覺得,板凳壞了,好比人摔壞了雙腳一樣,疼痛無比。

“別腳踏小草,它會疼”在我們看來只是提醒,而在孩子的眼裡,小草是真的會疼。

利用孩子的泛靈心理,在日常的生活中,培養孩子愛護花草樹木和小動物的習慣,讓孩子在更加有愛的環境裡成長。

孩子對著玩具自言自語,也許不是孩子戀物,而是“泛靈期”到了

孩子對著玩具自言自語,也許不是孩子戀物,而是“泛靈期”到了。利用好孩子的泛靈期,你的孩子會比其他小朋友更加有靈性,有愛心。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崛朗育兒,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