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茯茶讀史:左右都是死的白起

今天閒聊幾句白起。緣起是看到《洛陽晚報》上說龍門那裡發現了“白起擂鼓臺”的遺址。那裡可是白起成名、揚名的第一戰。史載,白起率領秦軍和韓、魏聯軍戰於伊闕,親自擂鼓,大勝,一戰就斬韓、魏聯軍二十餘萬(一說二十四萬)。


一杯茯茶讀史:左右都是死的白起


這個人,就是中國歷史上,被稱為“戰神”、“殺神”,號稱“人屠”的戰國四名將之一、之首的白起。白起37年的攻城略地征戰史,被他指揮消滅的六國士兵,總計在百萬以上,僅長平一戰,就坑殺趙軍四十餘萬。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說他嗜殺成性,毫不為過。

殺百萬人,是什麼概念?在冷兵器時代?你想想,那場面,不寒而慄啊。

白起之死,常被人叫屈,認為死的很冤枉。其實,就一杯茯茶來看,當時情況下,白起左右都是死。

一個被秦王幹掉。

表面看是白起對當時秦王出兵滅趙有不同意見。而且這個意見是成立的,這點我們這些事後諸葛亮,不會質疑作為軍事天才的白起。

但是你有不同意見你就提唄,偏偏是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這種二話,秦王當然就不爽了,讓他離開咸陽。

那個創造“睚眥必報”成語的老範,范雎又從中間搗亂,和秦王討論說白起“怏怏”,“意不滿”,被逼了,才離開咸陽,以後被別國利用,對秦大大不利。

這老白那裡還有活路!史載,白起出咸陽西門十里,到杜郵後,被秦昭王派人賜劍,讓他自裁。白起引劍將自剄,說:“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又想了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殺。

一個被趙人幹掉。注意是趙人,不是趙國。

你想,當時白起真的按照秦王的安排,親自帶兵圍攻趙國邯鄲,就一定能滅了趙國麼?或者說免去被秦王幹掉麼?

一定不能。

只能說,白起順從秦王指令,只是免去被秦王所殺。而去攻打趙國,一定是死路一條。

自長平一戰,趙人恨白起入骨,這種恨,到了什麼程度?你去看看現在太原人吃豆腐的習慣就知道了。

吃豆腐在太原風俗較為特殊,要蘸紅油調料來吃。豆腐,象徵著白起的腦漿;調料,象徵著白起的血。

這不就是“恨不能食爾肉,飲爾血”的仇恨麼?這個可不是一杯茯茶在這裡胡編亂造,是“在書”的哈。後人都這樣吃豆腐了,你說當時剛剛經歷被坑殺四十餘萬人的趙人的仇恨有多少?你說當時秦王讓白起去攻打趙國,不是讓他去找死是什麼!

你可能會說,趙國已經很弱了。但是我告訴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弱是寫在基因裡面的,不會因為一時的勝利失敗而改變。

趙國在“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趙雍的帶領下,軍事實力遠超諸國,在當時能夠問鼎中原,爭天下的,只有秦國和趙國,也只有這兩個國家能夠打的匈奴到處跑。

而秦人在六國眼裡就是野蠻人的存在,狄戎之輩,屬於未開化之類。你想趙國人會怎麼看秦人,怎麼看這個設計詐殺四十多萬趙人的白起?!趙人根子裡面的彪悍會平白消失了?“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這話是白來的麼?

左右都是死,這個時候的白起,相當的清醒,與其被趙人一口一口的吃了,還不如賭一把,賭秦王看在過去赫赫戰功的情誼,能放他一馬。馬上要賭贏了,秦王放他走了,這個軍事天才,沒算計到秦王旁邊還有個老範,於是就掛了。

歷史長了,百萬人的血腥味都淡了。白起這個人,性格上無疑是有缺陷的。

戰國二百五十多年,連年征戰,血流成河。要說在這樣的環境中,作為一個領兵打仗的人,“一將成名萬骨枯”,死人的事情是可以被理解的,況且白起領兵所殺的都是士兵,和屠殺普通老百姓是兩個概念。

但是看看同是戰國四名將的另外三位,除了廉頗、李牧兩個趙國人不說,和王翦比,就可以看出來了。

王翦是白起後面的秦將,和始皇帝秦王政玩,白起是跟著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玩。

王翦一生征戰無數,除了韓國,其餘幾國就是被他和他兒子王賁所滅。史載,王翦“智而不暴、勇而多謀”,在當時殺戮無度的戰國時代顯得極為可貴。

這和白起動輒斬首數萬、數十萬的相比,足以說明,這個白起的性格上必然是有缺陷的。

像白起這樣手握重兵,有軍事天才的人,殺人容易,幸而後世的軍事家們很少像白起這樣,所以,我們還是應該慶幸的,否則,人人都成了白起,我們的歷史不知道該怎麼樣寫了。

電視劇《羋月傳》中的白起被寫成出身於狼孩,且還是被“狄戎”所收養的人,沒有父母,也就是說,這個傢伙,就是“狼子”,禽獸一般,沒有人性。

王翦呢,懂軍事,更懂政治,征戰一生,沒有嗜血好殺的愛好。掃除六國未幾,便堅決急流勇退,把剩下的事業交給了自己的兒子,自己全身而退,得以善終。被始皇帝尊為“師”。

據說,長平之戰後,白起便思慮日多,身體漸漸的也不好了。

左右都是死的白起,是個謎,也是個另類,所以才會成為“戰神”的同時,被冠以“殺神”、“人屠”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