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集團為何精確卡準了“新基建”?

王如晨/文

聯想集團為何精確卡準了“新基建”?

摘要

◎3S戰略精準卡位“新基建”;

◎“智慧基建”的邏輯;

◎“服務與解決方案”導向的深意;

◎結語:“貿工技”與“技工貿”餘味。


35年來,儘管曾經備受爭議,穿越諸多週期的聯想集團,始終未失一種奇妙的特質。

那就是,每當外部大勢、行業面、政策面出現重大變化一刻,這家公司身上,總能煥發出一種強大的要素協同能力與青春氣質,重新站在行業前沿。一切彷彿儲備許久,水到渠成。

這是前幾天聯想集團FY2020/2021誓師大會給我留下的一重感受。事實上,也是2018年雁棲湖大會以來持續累積的印象。

這感受,就在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發出的最新指引裡:蓄勢待發的“新基建”,與3S戰略完全契合,聯想將積極成為“智慧基建”核心提供商。為此,公司將加速轉型,面對全球客戶最新需求,未來10年,會以“服務與解決方案”為導向推動戰略深化落地。

顯然,這裡有三重主要邏輯有待分析:

一、“新基建”與3S戰略的契合度及願景價值;

二、“智慧基建核心提供商”定位基礎與能力儲備;

三、為什麼此刻定義出“服務與解決方案”導向?

在夸克看來,這三重邏輯,隱藏著聯想集團35年來的要素協同力、戰略定位、商業模式、發展節奏、增長戰略,當然也有持續修補中的短板以及面向資本市場的新故事。

我們認為,儘管疫情加重了外部不確定性,聯想集團亦負重多多,但它已重新站在行業前沿。一個擁有戰略定力與方向感的聯想,當與它強大的落地特質結合,會持續激發創新原力。

就從上述三重邏輯展開分析。

3S戰略與“新基建”精準契合

疫情期公佈的“新基建”,很多人認為只是短期刺激政策。對標2008年4萬億投向後,許小年等人冷嘲熱諷,甚至說是“偽概念”。

事實上,當局2018年以來開始密集談“新型基礎設施”。2019年對大數據中心、5G、AI、工業互聯網等要素的強調,愈發明確。此刻“新基建”表述還包括城鐵、新能源、特高壓等。

而今日(2020年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度明確“新基建”範圍,強調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目前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

顯然,“信息基礎設施”對應著數智化要素,“融合基礎設施”側重“線上線下基礎設施融合”。“創新基礎設施”,則是著眼未來的部分。

聯想3S戰略2019年初確立,包括智能基礎架構、智能物聯網、行業智能。不過楊元慶2016年就開始做出頂層設計了。到2018年雁棲湖,面對智能化變革機遇,他分析了聯想AI三要素優勢:算力、算法、數據。同時亦強調數智化要素協同,包括5G、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端到端的服務體系等。2019年雁棲湖大會,結合聯想全要素、業務架構,他闡釋了“端-邊-雲-網-智”,加速推進3S戰略落地進程。

可以這麼說,3S戰略精準地吻合了“新基建”內涵與指引,一些描述幾乎量身定做。

這裡不可能有什麼神秘。應該與聯想集團35年來的生態演進、能力沉澱、商業實踐有關。

但我們更關心這家公司對當局政策指引做出的響應。

“智慧基建”的邏輯

“新基建”公佈沒幾天,楊元慶就在央媒公開表示,聯想3S戰略與相關佈局,與“新基建”對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AI等方面的強調,完全契合,公司將全力推進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進程,全面升級到“智慧基建”。

“聯想志在成為智能化變革的引領者與賦能者,”他說,“智慧基建”定位下,“聯想要做好‘智慧基建’的核心提供商。”

若你對比國家發改委今日確定的“新基建”範疇,即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你應該能體會到,楊元慶先一步做出的響應,也即“智慧基建核心提供商”角色,明顯對應這三個方面。

簡單概括一下能力要素,會清晰一些。比如,聯想2015年啟動5G技術預研,目前已申請的5G標準必要專利超600件,並率先發布5G手機與PC;此外組建了雲網融合事業部,專注於O-RAN、NFV、邊緣雲等技術和應用。過去一年,楊元慶多次強調,5G不止手機,於整個行業智能會有更大的驅動力。

再如雲計算數據中心,更是聯想優勢。聯想於私有云、公有云、混合雲都有佈局,全球前幾大雲計算公司幕後都有它身影。超算更不用說,已佔全球500臺超算機1/3以上。而基於製造與供應鏈管理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以及30多年來諸多重大工程、各行業解決方案,它正在智能製造、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交通等領域快速輸出。一年來,財報中,聯想軟件與服務增速迅猛。疫情期,它在雷神山與火神山IT項目、全國多個城市的支撐、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等方面表現出色。

這裡無法做太多羅列。我想說,聯想既有底層完整的AI要素、多管理的智能物聯網,垂直一體的完整的價值鏈服務。這使得它不但具有超級整合與協同的能力,更有端到端的數智化服務優勢。

加上35年來一直富有口碑、非常擅長的工程化能力,聯想集團之於“新基建”,就是一種“全要素生產率”的優勢。

幾天前,楊元慶有過如此表達:“以大量的要素投入為基礎的增長變得不可持續,增長的驅動力,正向體現要素使用效率的‘全要素生產率’傾斜。”

這與他2019年“兩會”前提出的“效率紅利”異曲同工。它們傳遞了聯想集團完整的要素優勢與數智化協同優勢。

你能看出,即便當局未在此刻提出“新基建”,楊元慶的上述表達,已提前對“新基建”的理念之“新”做了定義:它不僅包括獨立形態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能力,更是包括對於各種經傳統基礎設施的智慧賦能。

楊元慶此刻將聯想定位於“智慧基建核心提供商”,傳遞的用意,就不言而喻。聯想已經提前做好了戰略準備。而此刻則是對3S戰略、數字化與智能化的領導者與賦能者、全要素生產率、效率紅利的集中概括。

這一角色,已進一步讓3S戰略的落地變得明晰,也更自信。聯想集團展現出了出色的頂層設計、議題設置及趨勢定義能力。

我一直在嘗試捕捉這種能力的由來。不過,這裡暫時略過,先看看第三個問題。

“服務與解決方案”導向的深意

為什麼楊元慶此刻強調,未來10年,要將“服務與解決方案”打造成聯想新的核心競爭力?

先看他自己的解釋:如果服務做不好,聯想集團3S戰略將很難落地。提高到戰略執行層面,口風非常緊迫。

若結合服務業務內涵,我們認為,這既是行業趨勢與大國國家戰略動向,更是聯想集團戰略落地、生態演進以及強烈的增長訴求。此外,它應該也跟聯想集團市值管理動向深有關聯。

楊元慶強調,“服務”包括三個層次,除了設備服務、圍繞現有硬件產品的軟件附加服務外,聯想正不斷拓展運維服務和設備即服務業務(DaaS),進而提供解決方案服務,後者包括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和聯想智能解決方案。

這顯然是一種“全生命週期”與“全域”的服務。

聯想集團為何精確卡準了“新基建”?

這不僅涉及整個全鏈路,還包括全場景、全業務、全渠道。前者很容易理解。2019年雁棲湖大會上,楊元慶說,聯想在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角色,若用建築業形容,就是既提供建築材料、預製板,還做“諮詢師”、“設計師”,負責“施工”及後期運維。這是全鏈路、全生命週期;後者則進入客戶的流程與經營面,事關在線化、數字化、智能化,基於數據智能生成行業解決方案。其中開放的部分採用系統集成,獨立部分當然主要由聯想負責。

這種服務,於聯想來說,幾乎都與硬件有關,但遠非硬件所能概括,它也遠遠超出了DaaS的範疇。

如果向外對標,我們認為,此刻的聯想集團,兼容著以下幾類公司的面孔:

1、IBM(含普華永道):基礎架構、管理諮詢及設計服務

2、富士康:製造力、工業互聯網及供應鏈能力;

3、阿里雲智能:智能化、Laas、PaaS服務、工程化能力;

4、華為:完整的ICT,端、邊、雲、網;

5、戴爾:終端、諮詢、軟件服務能力;

6、神州數碼:廣泛的系統集成能力;

7、小米:多樣性、投資業務與生態鏈。

聯想集團為何精確卡準了“新基建”?

不要誤解。不是說聯想是這幾家公司的能力總和。而是說擁有它們身上一些典型要素。儘管每家都有聯想不及的一面,但聯想勝在要素的有機融合,而不是組合。就像一棵樹,很多能力是長在聯想集團肌體中的。

這就促成了聯想集團的一站式服務的特徵。而且,它的能力,既可以所有要素的重大工程體現,也可以以零售的的形式體現。

之前,雷神山、火神山醫IT項目中,聯想就展示出一種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這種服務,如果是平常時刻,似乎都可通過系統集成完成。但若考量到疫情危機,考量到端到端的一站式能力、實踐經驗、工程化服務、信任體系、時限、地域,我們認為,只有聯想集團能夠承擔。

這一套能力,經過多年沉澱,其實就是近來習慣說的一種“數字化操作系統”,也是聯想集團一整套方法論。

那麼,既然如此,楊元慶為何在誓師大會上強調“服務與解決方案”導向呢?

那是因為,這裡面有它必須強化的思維、能力,一部分甚至也是短板。

聯想不缺要素條件。楊元慶說,聯想有許多“珍珠”,但必須將它們串起來,而串起來的能力,就在於“行業智能”。這部分,聯想需要強化的是,如何圍繞客戶需求、圍繞具體行業應用場景,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力量實現全要素協同,並通過數據智能幫助客戶提質、降本、增效。

聯想服務、終端、數據中心覆蓋了幾乎所有行業,但除了一些優勢領域,許多行業,它的智能化服務也不過剛開始。聯想之前表示,公司需要持續強化軟件能力。

而此次,楊元慶本人亦坦陳,接下來,聯想需要圍繞核心業務加強自研。

沒有這部分,聯想軟件與服務的增長是會受到掣肘。著眼服務與解決方案,就是“以客戶需求為中心”而非“以產品為中心”的行動。

當然也不止軟件。事實上我們也看到聯想在硬件領域的精耕。除了端、邊兩環節尤其是邊緣服務器之類,核心部件也有動作。比如聯想主板新品就備受關注。它其實是平臺級產品,不但對上游夥伴有整合力,富有效率,對5G時代的物聯網產業鏈,更有塑造作用。

軟件與解決方案重要,“服務”概念更廣。聯想集團著眼的其實是整體協同,這個全要素的公司,一旦與諸多行業建立血脈相融的關係,它會有極為出色的全要素生產率。

誓師大會上強調未來10年服務與解決方案導向的價值,確實帶有緊迫性。

當然,服務與解決方案驅動增長,想一下落地也不容易。它事關太多部分。比如:

1、會對聯想2B的營銷人才提出新的要求。

尤其那種具有較深行業背景的數字化人才。過去一段,阿里雲智能、螞蟻、京東、美團都挖了不少行業好手。聯想也有類似動作。

2、會對聯想組織架構與中臺服務提出挑戰。

這問題我們每次都會提出來。一個全要素的公司,如果沒有敏捷、積木的形態,沒有結構化能力以及匹配的組織架構,將很難有效率,真正的服務導向也很難實現。

2019年,聯想圍繞3S戰略落地設立新業務,落實組織升級,頗受關注。它驅動了增長。但截至目前,中臺並不清晰。我們堅信,未來它會在數據、技術、業務三大維度升級。

至於未來是否會沉澱出一個相對集中的2B基座,我們會持續觀察。

3、事關聯想未來商業模式。

剛才說了,服務與解決方案導向,就是“以客戶為中心”導向。

結合1、2看,如此,在聯想平臺上,它的各種要素、各個業務單元,從材料到設計到施工,都不過是聯想整個平臺上的前端業務形態,都是圍繞客戶需求可以隨時調動的模塊與接口,結合外部夥伴的能力,共同完任務。

如此,聯想其實也是一個LaaS、PaaS交融的平臺。它並不適合過度滲入SaaS化服務,因為,它擁有諸多硬件終端,會跟夥伴爭利。

這個過程裡,也會考驗聯想的格局與心胸。核心行業,是基於聯想“數字化操作系統”的集成與協同,它是主動一方。但許多行業,聯想並不具有太多優勢,應該強調“被集成”。

為什麼這麼說,是因為我們在阿里雲智能過去一段變化裡看到了這一幕。去年3月,它甚至與神州數碼們建立了合作。這在過去是難以想象的事。而聯想與神州數碼兩兄弟,一些行業有競爭,但更多領域,合作空間很大。這很考驗聯想未來的商業策略,跟過去普通的銷售合作不一樣了。

4、聯想的平臺化戰略與交付能力。

我們不擔心聯想的產品。但聯想似乎缺乏面向更廣夥伴尤其未來B端開發者的開放平臺,而現有的平臺產品,也缺乏更接地氣、更近市場、更易理解的平臺品牌。

這一點,BAT、華為要比聯想更好一些。我們看到阿里雲智能圍繞它的底層要素,推出了各種大腦。雖然與聯想不同,但這類其實有利於2B品牌的塑造,也有利於營銷。

它更是有利於交付。因為,一旦品牌效應出來,無形中會對所有單元形成整合與協同作用,從而形成更大的統一性。

過去兩年,夸克君看到過多家本地所謂巨頭,其中包括聯想一家競對,因為交付能力不足,不但丟單,甚至留下爛攤子。這背後有它內部協同不力的問題。聯想交付與工程化能力很強,但這一時刻,它仍需要強化。

我們看到,聯想集團CMO喬健演講裡明確強調了ONE TEAM概念。這與之前阿里ONE商業大會強調的“一個系統”有相近的一面。這應該是從更高維度建立統一性的動向。

綜上,可以這麼說,聯想服務與解決方案導向,不止於具體業務問題,更是整個公司升級與變革的問題,它是一個系統工程。

在這維度上,再重新看楊元慶上面的話,就是說服務導向事關3S戰略落地成效,就能體會到更深。服務導向,標誌著3S戰略已找到落地抓手,2020年及以後,將加速推薦戰略走向深化。

這一系列舉動,落在實操層面,符合聯想集團增長要求,並有利於它的市值管理。

過去一段,它的軟件與服務業務增幅大,有基數小的原因,隨著服務與解決方案導向奏效,它的增長會更具規模效應,更具複製效率。

同時,楊元慶強調服務與解決方案,會讓資本市場更加清晰地看到聯想未來增長的核心驅動力。截至目前,這塊業務整體佔比雖然還不到10%,但決策層此刻確立為未來10年發展的導向,事實上已經發出了一種關鍵的信號。

在這個意義上,從3S戰略、全要素生產率、效率紅利到“新基站”、“智慧基建”,再到服務與解決方案導向,就能看到,聯想集團的系列舉動,確實是生態演進、行業趨勢與大國國家戰略融合的動向。

剛才說,我一直在嘗試捕捉這種能力的由來。最後補一段,也算結語。

結語:“貿工技”與“技工貿”的餘味

公眾過去有個思維定式,好像只要提“貿工技”與“技工貿”,就能矮化聯想。2019年我說,它反映了一個公司的發展階段與生存智慧。演進到數字化時代,貿、工、技已經不是路線先後問題,而是三種要素能力,缺一不可。

一個只有技術而沒有“貿”、“工”能力的公司,最後會是施樂們的結局。馬雲說,技術強是好,但未來的公司,比的是看誰更會利用技術。所謂“貿”,體現的是面向全球的整合能力;所謂“工”,既是工業,也是工程,更是精細化的運營。它反映的是系統化能力。而“技”不是單一技術,而是技術的組合,超級協同的力量。

聯想技術之路早已自覺。但聯想從來不會神化技術,搞成膜拜。路線話題裡,有它圍繞客戶、用戶需求建構服務的視野。放在今日楊元慶強調的服務範疇,並不過時。因為今日聯想的存在,也是為解決各種行業與社會問題而生。在我們看來,這才是服務的本質。

要意識到聯想是一家35年之久的公司。它穿越過多輪產業週期,它生成的能力,有單一維度,但更多體現了整體協同的能徵。

這與它的源頭出身的企業屬性有關,它揹負著太多產業報國的責任,即便早已成為一家全球化企業,它的家國情懷依然很重。某些時候外界認為是死板,但恰恰這種氣質,促成了聯想不同於其他商業組織的能力與視野。

聯想集團為何精確卡準了“新基建”?

每逢變局時刻,聯想總能煥發出強大的要素協同能力與青春氣質,重新站在行業前沿,彷彿卡位神準,儲備許久,水到渠成。其實一點都不神秘,它只是不失情懷與責任,並一直堅韌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