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美與醜,善與惡,矛盾扭曲是本性?還是時代的逼迫?

取古代的事實,注進新的生命,便與現代人生出干係來。——魯迅

芥川龍之介,日本小說家,本姓新原,1892年出生在東京,父親經營牛奶業,在他生下來8個月大的時候,母親精神失常,芥川被送到舅舅家中作為養子,改名芥川龍之介。

這是日本近現代文學界的一顆奇星,與森鷗外、夏目漱石被稱為20世紀前半葉日本文壇上的三巨匠。在他短短十幾年創作生涯中,留下了眾多作品,是一位高產的作家。

《羅生門》:美與醜,善與惡,矛盾扭曲是本性?還是時代的逼迫?

芥川喜歡中國文化,念小學時便讀了《水滸傳》、《西廂記》。中學時代讀了《聊齋志異》、《金瓶梅》和《三國演義》,並喜歡漢詩。進入大學後仍在《琵琶行》等中國小說喜愛尤佳。

1915年前後,日本資本主義高速發展,出於對自身歷史文化的自卑和對於當時中國落後社會面貌的鄙視,日本雖然國內天災人禍,社會動盪,經濟蕭條,民不聊生,但還是瘋狂的開始了侵略中國的惡行。芥川龍之介是日本較為清醒和有良知的作家,對於日本的窮兵黷武的政策,他極力反對,並在作品中表達了反戰觀點。

也是那一年,芥川愛上了吉田彌生,但遭到了家人的反對,致使他的戀愛無疾而終。這次失戀影響了芥川的一生,他為此很苦惱,在悲觀厭世的情緒之下,在那個泯滅人性的時代背景,芥川創作了《羅生門》。

《羅生門》是芥川步入文學創作之途的起始之作,也是這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將黑澤明推向了世界的舞臺,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芥川龍之介一生短暫,只活了35歲,於1927年服安眠藥自殺。也許因為他的一生都飽受病痛的折磨,

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幸福的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他的作品帶有懷疑主義,利己主義,宗教題材,和死亡意識的特點,是日本文學史上一個神奇的存在。

《羅生門》:美與醜,善與惡,矛盾扭曲是本性?還是時代的逼迫?

芥川龍之介

利己主義:為了生存不擇手段。

人性的泯滅:為自己的惡行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

《羅生門》原為日語,代指人世與地獄之界門,事實與假象之別。

芥川借用《羅生門》表達了當時惡劣的社會環境下,人吃人的世界,人性的“惡”,以及自我鬥爭的過程。描寫了動盪的社會把人逼成了自私、利己、邪惡的魔鬼,也表達了活在最底層的人們為了生存不擇手段的卑劣又可憐的嘴臉。

“羅生門”位於朱雀大路,文中可見其昔日的繁華和落魄的對比,是這個城市無人不知的標誌,卻在災禍年代成了生與死的界限。這裡混亂的堆積著屍體,成群的烏鴉啄食著腐肉,讓人毛骨悚然。

“羅生門”不僅僅是一個場景,它更是作者心中鬱悶和混亂的寫照。善與惡,美與醜,為了生存不擇手段。一旦被利己主義侵蝕,將沒有了道德的底線,心靈的本質發生了扭曲和矛盾。

《羅生門》:美與醜,善與惡,矛盾扭曲是本性?還是時代的逼迫?

黑澤明

為了活下去可以做任何事情,在那個年代變成了正大光明的事情,是行兇作惡的堂而皇之且令人無法反駁的藉口。

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每天經受著生存的考驗。他們原本也許沒有這樣的猙獰和麵目可憎。僕人也曾經歷了非常痛苦的思想鬥爭。但是,他們都為自己的惡行找到了藉口。

老人說:“這些死人個個都是罪有應得的。我現在拔頭髮的這個女人,就曾把蛇一段段切成四寸來長說是魚乾拿到禁軍營地去賣。若不是得瘟疫死了,怕現在也還在幹那種營生。聽說禁軍們都誇她賣的魚乾味道鮮美,竟頓頓買來做菜。我不覺得這女人做的是缺德事。她也是出於無奈,不然就只有餓死。”

她為自己的惡行找了相當有說服力的藉口:這些人罪有應得。而且她們都是處於無奈,想要活下去就只能這樣做。她說服了處在同樣境地的僕人。

《羅生門》:美與醜,善與惡,矛盾扭曲是本性?還是時代的逼迫?

“她也是出於無奈,不然就只有餓死。同樣,我也不認為我正在乾的有什麼不妥,也是因為沒有別的辦法,不這樣就只能坐著等死。所以,這個深知事出無奈的女人想必也會原諒我這種做法的。”

僕人做了一樣令人噁心和卑鄙的事情。他扒掉了老人的衣服走了。是因為她也是罪有應得,而且他沒有要她性命,他也是迫於生活所迫。

人性的泯滅更可怕的在於,做了惡,竟然還可以如此理直氣壯,名正言順。虛偽的打著“迫於無奈,罪有應得”的幌子,來掩飾內心的虛偽和膽怯。亦或許這樣說,自己的良心上好過一點點吧。

這些醜陋罪惡的嘴臉,正是芥川所要揭示人性的醜惡。經過連年的災禍,生靈塗炭的日本,日益膨脹,社會在扭曲,人性在缺失。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短片小說,讓人看到的不寒而慄。僕人最後消失在夜色裡,讓人遐想。這是一個經過激烈的思想掙扎和鬥爭的故事,但是在生存面前,他選擇了利己主義。

他消失在夜色中,不知道接下里他又因為生活所迫去繼續傷害多少“罪有應得”的人。亦或他會被其他生活所迫的人傷害呢?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輪迴和宿命。是他們本性的“惡”,還是黑暗社會激發出了或者說逼迫出了他們埋藏已久的“惡”?這也是《羅生門》留給我們的故事結局的“羅生門”,讓讀者自己去理解和想象,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羅生門”。

《羅生門》:美與醜,善與惡,矛盾扭曲是本性?還是時代的逼迫?

黑暗的時代,畸形的人性。

自卑與驕傲的並存,扭曲成為桎梏那個時代的枷鎖。

1、那個時代的不幸,將日本帶入自私利己,陰暗無恥的深淵。

芥川龍之介生於東京,本姓新原,父經營牛奶業。生後8個月,母精神失常,送舅父芥川家為養子。芥川家為舊式封建家族。他的歷史題材小說目的在於借古喻今,針砭時弊,傳達現代人的生命窘態和靈魂質地。

1915年前後的日本正處在風雨飄搖的災難時期,連年的地震、龍捲風、大火、饑荒,將這個國家侵蝕的體無完膚。日本國內一片橫屍遍野,民不聊生,為了轉移國民的視線,日本發動了戰爭。

而那時的中國正是民國時期,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稱帝,腐敗、落後、頹廢、粗俗,中國成為了帝國主義眼中的肥肉,和救命的稻草。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嚮往和對當時中國的鄙夷,是芥川龍之介四個月的中國旅行後的心態。也是那時候日本發動戰爭的輿論藉口。他們把戰爭的原因歸結為:自己的無奈和對方的錯誤。

就像《羅生門》的僕人:迫於生存,我也沒有辦法,誰叫他罪有應得。堂而皇之給予自己欺負別人的藉口。卑劣的嘴臉,惡毒的行徑,昭然若揭。然而戰爭帶給日本的是更大的創傷和反噬。桎梏了時代的發展,也讓日本成了世界歷史上的千古罪人。

《羅生門》:美與醜,善與惡,矛盾扭曲是本性?還是時代的逼迫?

2、作品反映了作家的心聲和時代的進程。

自《羅生門》起芥川龍之介步入文學生涯,此後的十多年間創作了諸多作品。隨著他人生的發展,和社會時代的變遷,其作品風格也在不斷變遷和深化。

芥川早期的作品多歷史題材,例如《羅生門》、《鼻》、《地獄變》等,還有取自於中國古代文史的作品,例如《杜子春》、《秋山圖》等。這個時期的芥川藉著歷史隱喻時代的詬病,他諷刺封建王朝,批判武士道精神,鞭撻了當下人生的窘態和對靈魂的拷問。

後期他病痛纏身,終日被折磨的苦不堪言,在受到了無產階級文學的影響,他後期的作品多反映現實題材。例如《橘子》、《秋》、《一塊地》等。他反對貧富懸殊帶來的社會不公,暗示著舊世界的衰亡和新社會的來臨,抨擊人吃人的資本主義制度。

他是一位帶有懷疑主義色彩的作家,他的筆下都是小人物,他們的心理變化,他們心底深處隱藏的人性的爆發,對人心的剖析,對一切懷疑的悲觀主義思想。

芥川是一個將死亡意識貫穿作品的作家。他向死而生,向生而死。悲觀的態度讓他對死亡恐懼、鄙視又嚮往,然而面對死亡他又有著生的掙扎。這種矛盾情感和文化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從他的作品我們能看到更多對死亡的描述,和生命的強大張力。

評論集《侏儒的話》闡述了他對藝術和人生的看法:

“我是穿五彩衣、獻筋斗戲的侏儒,唯以享受太平為樂的侏儒,敬祈滿足我的心願;不要讓我窮得粒米皆無,不要使我富得熊掌食厭。不要讓採桑農婦都對我嗤之以鼻,不要使後宮佳麗亦對我秋波頻傳。不要讓我愚昧得麥菽不分,不要使我聰明得明察雲天......我是醉春日之酒誦金縷之歌的侏儒,唯求日日如此天天這般。”——侏儒警語·侏儒的祈禱


《羅生門》:美與醜,善與惡,矛盾扭曲是本性?還是時代的逼迫?

寫在最後: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流星,轉瞬即逝,卻給世人留下了絕世瑰寶。他的作品來源於《今昔物語》,他缺乏創造力,又極具創造力的改編,讓我們領略他對文學和社會的態度;他缺乏想象力,又極具想象力的故事讓人看到了最深層的人性本質。

推薦芥川龍之介的小說,可以為你的生活增加更多思考的素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