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

最近幾年,總看到一些學問做的很好的專業人士,被任命為某些地方、某些部門的黨政領導幹部,通俗的說就是從政了。這也符合中國自古以來政治生態中的學而優則仕這一傳統,符合我們黨幹部政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是一種社會和政治進步。

中國古代讀書人向來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情懷和抱負。特別是科舉制誕生後,徹底打破了以往的貴族和豪強門閥把持政治、主宰社會的局面。科舉制的出現,令萬兆市井小民都懷有了一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並非只是夢想的夢想。多少寒門弟子,通過苦讀聖賢書,正心修身,跳躍龍門,忝居廟堂,協助帝王施展治國平天下的雄偉抱負。

學而優則仕的傳統和科舉制的創制,讓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呈現出“超穩定結構”,作出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而且,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社會自隋唐以來,就是一個追求平等、實現平等、維護平等的社會。平等,當然是現代文明的一項重要價值標準。西方有人說中國封建社會是個早熟的社會,從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和社會結構的“超穩定”角度來說,是說的通的。就帝王的家天下私心來說,面對億萬鬆散、原子化的平等個人,肯定比面對一群勢力強大、自組織性強、願望和訴求集中明確的團體要輕鬆的多。

對於學而優則仕在當下的一些實例性人物,一位朋友問我:某某某本質上是不是個學者?對於這位友人的這個甚是可愛的問題,我一時還不好回答。細細想了想,覺得應該將這個問題分解為如下幾個問題才能說的清楚。首先得回答:什麼是學者?其次,這樣的人物之前從事的學問研究和現在從事的政治工作,其本質和理想追求是什麼?三是,這前後兩者之間的契合程度。

就個人來說,我心目中的學者,首先應該是一個求真的人;其次是求善;再次是求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學者所具備的情懷和風骨。作為一名學者,如果沒有求真求善求美的情懷和勇氣,必然不是一個合格的學者。宋朝哲人張載的一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應該是對讀書人和學問家的身份、情懷、使命最好的註解。學者如果被一些私心雜念所惑或被一些名利所誘,必然在求真求善求美上喪失立場。今天,一些學而優則仕的人物,他們在仕途上所從事的工作,能做到求真求善求美嗎?這當然又涉及到另外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政治是什麼?

政治,簡單說來就是公權對公利的分配,從而達到一種社會的利益平衡。亂世的政治人物就是裱糊匠,儘量糊弄著破屋子不被風吹雨打破。治世的政治工作就是彈鋼琴,政治人物就是鋼琴師,追求的是和諧悅耳動聽的旋律。至於真假善惡美醜,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政治上的事,時勢變幻而已。真有時也可以變為假,假有時也可變成真;此時是真,彼時即是假。審時度勢,是政治家必備的能力和藝術。刻舟求劍,只能成為歷史的笑柄。當然,政治工作越接近真善美,越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