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小時候,父母總是教育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穿衣吃飯。

同時,父母還經常說的一句話,和上面那句正相反,“要記得互相幫助”,比如打掃衛生。

好吧,誰讓事情都是兩面性的呢,只能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但是,我一直有一個疑問:打架的時候,父母應該給我提供“互相幫助”嗎?

今天在培訓中心,兩個四五年級的小男孩,不知是什麼原因起了衝突動了手,其中一個孩子的爺爺可能推搡了另一個孩子。另一個孩子告狀到爸爸那裡,爸爸當然要找對方爺爺理論一番。可是這爸爸也是暴脾氣,上來就質問:你憑什麼打我們家孩子,孩子的事讓孩子自己解決,你動什麼手,有本事你跟我打,來,咱倆打!

對方爺爺也不含糊,雙方鏘鏘起來找在場老師理論去了。

現場一頓混亂,正好試聽課結束,我便溜了。不知道事情最終的結果。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衝突,到底家長該不該參與呢?當孩子打架時,家長應該做什麼呢?可能還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每個家長的觀點都不一樣。

男孩子之間打架,可能是因為一點芝麻大的小事,也可能是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接受不了的天大的事。因為他們年齡的原因,他們用來解決問題的辦法,可能就是簡單粗暴的打一頓,雖然打架完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也應該是父母慢慢退出的過程。打架這種事情,尤其應該讓孩子自己解決。可能今天這兩個孩子因為芝麻點事打起來了,明天就忘了,依舊像以前一樣說說笑笑。一旦家長參與進來打鬧,可能就把簡單的一件事上升到大人之間的恩怨,這種你不讓我我不退步的勁頭,又傳遞給孩子們,甚至有的家長會說:我告訴你,以後不要再跟XXX一起玩……到最後,讓兩個孩子老死不相往來的不是打架本身,而是雙方家長的教唆吧。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受到欺負,怎麼才能不受到欺負呢,不是家長時時刻刻跟在他身後保護他、遇到事情替他出頭,而是教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終究有離開父母去獨自闖蕩的那天,一定要具備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的能力。

現在大家都在說,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刻骨的,孩子成年後的思維方式、為人處世,其實就是家長的縮影。也有人說,原生家庭能影響你一陣子,不能影響你一輩子,成年後你是有能力擺脫原生家庭帶給你的不好的影響。可誰知道呢,可能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最近在看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小林校長用他獨特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並用愛護和引導,把作者從一般人眼裡的“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教育也是父母一生的課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教孩子生活技能及為人的標準,當然別忘了還要教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出生到入學前,孩子都是在有形和無形中向啟蒙老師學習,直到入學後,才開始和學校裡的老師們學習知識。可見,父母的教育是基礎。

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父母要有得體退出的意識和行動,要讓孩子有成長的空間和能力。孩子自己的事情,請讓他們自己解決。彩虹,如果是父母畫出來給孩子的,永遠不如孩子通過自己認識顏色、觀察彩虹結構、學習繪畫之後畫出來的絢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