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90天,我們一直在奮戰-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武漢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90天,我們一直在奮戰

90天,整整3個月:從1月23日武漢“封城”,到4月8日武漢“解封”,再到4月22日,“解封”14天之後見到的,已是最美的人間四月天。

艱難而拼搏的90天,從頑強戰“疫”到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武漢正在全面復甦。

“最美”白衣人

90天曆程,身披白衣的醫護人員留下了“最美”的逆行印記。

1995年出生的朱庭萱,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第一批支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的三人之一。1月7日,朱庭萱進入金銀潭醫院重症病房照顧新冠肺炎患者。那時她對病毒一無所知,完全憑醫者的責任感進入金銀潭醫院,“當時一聽到‘支援’二字,就激發了我的使命感,我要去”。

在金銀潭醫院的那段時間,每天進入重症病房的病例都在增加,朱庭萱更加忙碌了。1月26日,朱庭萱從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撤回,經過14天隔離,她返回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1月28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發佈通知,僅保留急診和發熱門診,全力抓新冠肺炎救治。該醫院有5000多名醫護人員參與抗疫,先後收治患者近5000人。

3月13日,朱庭萱再次從一線撤下進入隔離。3月14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開始陸續全面開放普通門診,逐漸恢復正常醫療秩序。3月30日,在隔離期解除後,朱庭萱回到了急性心血管病救治中心。她說:“科室慢慢忙碌起來了,心臟病人比較多,但我們的壓力比抗疫期間減輕不少。”

51歲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婦產兒片區總護士長陳宏,與“95後”朱庭萱在年齡上是兩代人。“第一次穿防護服進隔離區時,內心既緊張又恐懼。”陳宏回憶剛去支援武漢市第七醫院的情景。陳宏說,1月29日她就申請去支援武漢市第七醫院,這是武漢市第一批發熱定點醫院。當時醫護人員非常緊缺,陳宏認為自己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應該先頂上去。2月9日,她又加入了雷神山醫院護理組,參與負責所有新病區的開科、護理規章制定、流程梳理、質量檢查等工作。

隨著不斷學習與實戰,陳宏與同事們對病毒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對戰勝疫情越來越有信心。每次患者康復出院,是她最開心的時候。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一名盲人老大爺,護理人員經常去給他餵飯,幫他洗漱、如廁。一次查房時,這位老大爺對陳宏說,“你們把我照顧得這麼好,我打心眼兒裡感動”。

雷神山醫院員工通道手繪牆上,有一幅畫陳宏非常喜歡。畫中一位女士一半穿著裙子,另一半穿著防護服,象徵著醫護人員脫下工作服,是一名母親、妻子、女兒;但穿上工作服,就是醫生、護士、戰士。

這樣的戰士,除了陳宏與她的武漢同行,還有眾多外地支援湖北的醫護人員。自1月28日首支外省醫療隊援助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以來,全國各地有21支援鄂醫療隊共計2801位“逆行戰士”來到這裡,包括知名專家李蘭娟院士。

如今,武漢各醫院一手抓防控不鬆懈,一手恢復門診緩解需求。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設立了嚴格的就診流程,門診患者實行全預約、分時段就診;擬入院患者需要接受肺部CT、抗體檢測、核酸檢測及相關檢測,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後才能收入病區。許多醫院體檢中心還特別推出“復工體檢項目”。

“最嚴”社區人

基層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解封”前,社區防控講究“嚴”;“解封”後14天,社區管理將進入常態化防疫,講究精準科學。

武漢市青山區青山鎮街船廠社區屬於老鎮、老廠、老齡的“三老”社區,也是“無疫情社區”。船廠社區書記卿暢說,“解封”不等於“解防”。4月20日下午,記者在該社區看到,周邊已經有一些流動人員。據瞭解,目前船廠社區5個出入口共有42名值守人員24小時值守,逐一詢問排查,確保復工復產人員和車輛正常出入,同時勸導老年人“非必要、不外出”。社區部分門店已經開放,社區網格服務對象由原來普惠居民轉換為精準幫扶轄區內獨居老人、低保戶、外來人員等。

4月21日上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再次見到武昌區徐家棚街水岸星城社區黨委書記彭婧。兩個月前,她忙得腳不沾地,記者對她採訪時常常被電話打斷。“現在電話少多了。社區居民打電話來,多數是諮詢返漢政策。”她笑著說,目前防控任務依然艱鉅,但隨著各項工作逐步理順和疫情防控形勢好轉,最近終於能睡個整覺了。

2月中旬,水岸星城社區有800多戶居民在外地,目前不少居民已陸續返回,其中還有30多位境外回國人員。“外地與境外返漢人員抵達社區的時間,大多在每天晚上7點至9點,我們在這個時間段增派了工作人員,加強巡查。”彭婧說。

“由於船廠社區是一個開放型老舊社區,目前物業暫時沒有進駐,隨著下沉幹部有序撤退,社區已逐步將封控工作重心轉移,將引進專業的社會組織,同時發揮黨員和居民群眾的力量,共同守好社區大門。”卿暢介紹。

做好社區防控,責任心很重要。“2月16日,我就來到了這個社區協助工作。最近,小區封控發生了一些新變化,下樓走路的人多了,開車出門的多了,返漢人員多了。”水岸星城社區下沉幹部餘冰說,“只有更認真負責,才能守好來之不易的防疫成果。”

“最快”企業人

4月21日,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數控系統生產車間裡,戴著口罩的員工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組裝、調試。與此同時,佛山分公司、重慶分公司“紅外智能體溫檢測系統”生產基地也在同步加緊生產。

疫情暴發後,公司滿負荷生產。從1月20日至今,已累計生產3000套“紅外智能體溫檢測系統”。自3月初恢復數控系統生產,公司爭分奪秒趕製2月份至3月份未交付的訂單。“目前,華中數控及下屬28家分公司全部復工,數控系統、口罩等生產線,還出現訂單增多的交付壓力。”華中數控董事長陳吉紅介紹,公司正通過加大人員投入,並將母公司訂單轉移到其他子公司生產等措施緩解交付壓力。

工廠復工,工地也開始忙碌起來。在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的保稅光電子產業園,張高松與同事劉學在腰間繫上安全繩,一前一後從塔吊最下方沿著爬梯熟練地往高空進發。這個塔吊位於110米左右的空中,張高松與劉學面臨的第一大難關,是要通過一段百餘米長的垂直鋼梯。他們都是中建二局專業的安全檢驗員,負責工地上塔吊的安全。

作為武漢“千億元級”產業園區建設項目,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是國務院於2011年正式批准設立的湖北首個綜合保稅區,是我國內地開放層次最高、優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齊全的綜合功能區之一。“目前項目處於主體結構與二次結構施工,用工量處於高峰期階段。”中建二局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光電子產業園二期項目黨支部書記稅平介紹。

疫情暴發後,項目方響應號召,25位留守員工在項目上隔離,春節也在項目度過。居家辦公期間,項目方開啟了“雲辦公”模式,制定疫情防控專項方案,全面開展復工復產前期準備工作。4月8日,武漢“解封”,建築工地也“醒了”。“時間就是效益,現在我們在進一步確保人員安全防護,全力增加資源投入,協調物料儲備,科學規劃施工,力爭把疫情耽誤的工期搶回來!”項目指揮長潘傑說。

大企業復工,小店主也不停歇。“90後”理髮店店主趙文華這幾天終於可以長吁一口氣。隨著“解封”,他連續虧損近3個月的小店迎來了轉機,網商銀行還給他的小店提供了1個月免息貸款。“這幾天生意很好,每天要忙到晚上10點以後。熱鬧的武漢會回來的,生意也會更好的!”趙文華說。

武漢正拉滿弓、上滿弦,打好疫後重振民生保衛戰、經濟發展戰,確保疫情不反彈。(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溫濟聰 董慶森 柳潔高興貴 仇莉娜 包元凱)

來源: 經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