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都不能少|犛牛入股分紅、發展“飛地”集體經濟……產業富民的“甘孜路徑”

李珍蘭 封面新聞記者 陳遠揚

“有了格薩爾王城,我們牧區的特產再也不會為銷售發愁了。而且商家入駐後,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日前,四川甘孜州甘孜縣的格薩爾王城向貧困群眾分紅1100萬元,該縣卡龍鄉六組一村牧民龍青在領到分紅款後十分開心。

近年來,甘孜縣依託自然環境的特殊性、自然資源的多樣性、生態屏障的戰略性、地理區位的特色性,審視縣情實際,按照“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旅則旅”的原則,堅持大產業破解發展困局,中產業提升產業品質,小產業持續穩定增收,探索出了一條別樣的產業富民的“甘孜路徑”。

發展“飛地”集體經濟 破解發展困局

一個都不能少|犛牛入股分紅、發展“飛地”集體經濟……產業富民的“甘孜路徑”

甘孜縣格薩爾王城暨百村產業基地

卡龍鄉是甘孜州雅礱江流域24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六組一村屬純牧區,全村93戶就有27戶貧困戶。2019年,該村在格薩爾王城中的商鋪順利出租,年租金為8.9萬元,合同租期為6年,該村僅2019年就有5項集體經濟收入達24.9萬元,人均集體經濟分紅達到了579元。當天,甘孜縣有129個貧困村的3300餘戶貧困群眾都領到了格薩爾王城分紅款。

為如期實現脫貧,甘孜縣全面貫徹落實全域旅遊戰略,按照抱團取暖的方式,投資6.3億元,打造貧困村“飛地”集體經濟實體—格薩爾王城暨百村產業基地。該項目於2017年6月動工建設,於2019年9月與格薩爾機場同步投入運營。格薩爾王城三十員大將寨子128棟房屋建設由政府主導,所有單體建築不動產證土地所有權統一登記為縣國資公司,地上建築所有權登記為各相關村。

據瞭解,自王城開城運營以來,128個單體建築已通過貧困村和商家簽訂房屋租賃合同全部出租,網紅火鍋、藏餐、音樂餐吧,富有特色的藏刀、銀器等302家商家“籤”入王城,為貧困村增加1100餘萬元的直接收入,每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實現分紅8.53萬元。該項目作為甘孜縣128個貧困村1.5萬餘名貧困人口脫貧攻堅核心產業支撐,徹底解決了貧困村產業發展困局,助推脫貧攻堅。

一個都不能少|犛牛入股分紅、發展“飛地”集體經濟……產業富民的“甘孜路徑”

貢隆鄉奶牛養殖合作社

“我們村也有集體經濟了,貧困戶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增加勞務收入,每年還可以分紅。”甘孜縣南多鄉席絨村第一書記益西彭德對這個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貧困戶脫貧的產業滿心歡欣。

建立青稞文化產業園 提升產品附加值

一個都不能少|犛牛入股分紅、發展“飛地”集體經濟……產業富民的“甘孜路徑”

成片的青稞

“往年沒地方掙錢,今年在家門口就掙到了。”領到勞務工資的生康鄉四村村民土登扎西激動地說。2019年12月,來自甘孜縣甘孜鎮、呷拉鄉、南多鄉、生康鄉等地的800多名農牧民群眾排起了長隊,一共捧走了1000萬元勞務工資,這是甘孜縣格薩爾青稞文化產業園通過一年的時間已完成的項目建設。目前,該園區生產加工線也已經投入試生產階段。園區解決了貧困人口就業24人,人均月工資3000元。

“甘孜縣格薩爾青稞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推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延伸了青稞產業鏈價值鏈,有力地助推了全縣推脫貧攻堅,促進當地旅遊業發展。”甘孜縣經信商務局負責人提到,園區全面投產後,預計當地群眾每年總增收將達到3816.1萬元,實現戶均增收7226.4元,貧困戶人均增收1376.8元。

據瞭解,甘孜縣素有康北糧倉之美譽,青稞產量佔全甘孜州七分之一,由於缺乏深加工企業,青稞產值低,每畝收入僅在450元左右,銷售渠道受到制約,導致群眾種植積極性下降,增收脫貧困難。

為增加青稞附加值,突出發展青稞產品製作加工,提高群眾農業收入,甘孜縣大力實施產業富民政策,積極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招商引資,積極引進了上海貝瑪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青稞加工集觀光體驗一體化的甘孜縣格薩爾青稞文化產業園。園區全面投產運營後,預計每年收購青稞原料7700噸,從而帶動以青稞為主的糧食提質增產,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帶動農業轉型升級。

犛牛入股分紅 持續穩定增收

一個都不能少|犛牛入股分紅、發展“飛地”集體經濟……產業富民的“甘孜路徑”

甘孜縣茶扎鄉銀多村集體牧場

畜牧業是甘孜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養殖數量最大的是犛牛。但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阻礙了畜牧業發展,轉變傳統犛牛生產經營方式已迫在眉睫。

經過調研,甘孜縣以“高原犛牛”為突破口,在徵求農牧民群眾意見後,試點在茶扎鄉銀多村示範建設現代集體牧場。全村牧民每戶入股一頭犛牛,由當地財政出資購買種畜和基礎母牛,所得收益除去留用生產發展基金外,全部用於群眾分紅。通過集體牧場運作模式,貧困村集體經濟得到了不斷壯大,貧困農牧民群眾不僅得到了紅利,而且剩餘勞動力實現了有效輸出。

建立集體牧場,通過託管分紅、生產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等,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2016年以來,甘孜縣先後投資3846餘萬元,新建集牲畜暖棚、貯草棚、補飼槽等為一體的規範化集體牧場75個,集體牧場犛牛存欄9225頭,出欄2120頭,每頭犛牛銷售按5000元計算,收益1060萬元,惠及75個貧困村、3000餘戶牧民群眾,實現人均增收670元。

一個都不能少|犛牛入股分紅、發展“飛地”集體經濟……產業富民的“甘孜路徑”

群眾領取集體經濟分紅款

“集體牧場實行整村推進,村社聯動,共同致富。”甘孜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項目的實施,有效增強了牲畜越冬渡春能力,而且集約了資源優勢,降低了投資風險,也探索了讓牧民群眾滿意、社會認可的現代畜牧業模式,真正幫助牧區牧民探索了共同致富的路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