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最後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化解危機,讓自己善終?

履霜堅冰至yk


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衛國國君後代,法家代表人物之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身以車裂,全家遭害。

商鞅的死,從當時政局形勢和社會背景上分折,他不會有保護自己和家人的萬全之策,既然想到了也不可實現,其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1。商鞅年輕時喜歡刑名法術之學,受李悝、吳起的影響很大。他在待奉魏國國相公叔痤時任中庶子。公叔痤病重時向魏惠王推薦商鞅,說:“商鞅年輕有才,可以擔任國相治理國家,”又說道:“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魏惠王沒有采納,公叔座又勸商鞅趕快離開魏國,商鞅認為魏惠王雖然不重用自已,也不會殺他,所以並沒有立即離開魏國。

2。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推行變法,當時以舊貴族甘龍、杜摯為代表的權貴遺老極力反對,商鞅變法雖然說朝廷授指,但對商鞅個人埋下了結仇和怨恨的根。

3。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後,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想投靠魏國,但他曾生擒魏國公子卬,魏國拒絕他入境,商鞅陷入已走投無路的境地。

4。商鞅變法時,執法嚴酷,曾在渭河邊一日處決囚犯七百人,河水被血染紅,號哭聲驚天動地,商鞅的嚴酷刑法行為招致了百姓普遍的怨恨。

5。商鞅被迫潛逃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大敗戰亡。他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分屍示眾,同時秦惠文君下令誅滅商鞅全家。


用戶言午澤群


商鞅化解危機的唯一辦法就是秦孝公多活兩年。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用在秦孝公和商鞅身上實在是在恰當不過了。

秦國貴族本來視奴隸為財產的,而商鞅廢除奴隸制,舉國皆稱“國人”。這些奴隸是很感激商鞅的,便聚在一起討論新政的好,商鞅知道後,立即把他們發配邊疆,商鞅此舉,把除了秦孝公之外唯一的支持者拒之千里之外,可謂之是自掘墳墓。議論新政的好尚且如此更何況議論新政不好,面對議論新政不好,商鞅同樣做發配處理。商鞅用連坐之法,一家犯罪、十家株連。另外商鞅鼓勵耕、戰。商鞅就是要秦人眼裡只有耕地(生產糧食)打仗(上陣殺敵)。廢除奴隸制,使秦國人口大大增加,鼓勵耕地使秦國糧食儲備上升,鼓勵戰爭,鼓勵戰爭積極性。

由於秦孝公的絕對信任,加上週圍人的讚譽、恭維,商鞅逐漸志滿意得。實際上有人勸過商鞅功成身退。而商鞅自比秦國賢相百里奚,那人又提出:“百里奚是楚國邊地一個放牛的賤人,聽說秦穆公賢德想見秦穆公,無奈身無分文的他只能在楚地放牛,秦穆公聽說了百里奚的才能後,以五張牛皮贖回了百里奚。並且拜百里奚為國相,地位在秦國貴族之上,任相國七年,反對征討鄭國,三次擁立晉國的君主,一次出兵解救楚國之禍,在境內施行教化,施仁政於諸侯,八方少數民族都來朝拜。秦國百姓都稱頌他。不僅如此,百里奚作為相國,經常是輕車簡從,從來不帶護衛,烈日下不打傘,勞累了也不坐車,有功名也不拿出來顯耀,德行廣傳天下,以至於百里奚死的時候秦國的男女老少感於其德行,都痛哭流涕,就連兒童都不唱歌了,這就是百里奚的德政。”緊接著,拿商鞅和百里奚做對比,你出任相國治理國家,卻對百姓漠不關心,不為百姓謀利益,只顧著建造豪華宮殿,不斷對外征戰,這是功勞嗎?不是!而且你以嚴明法律為藉口,對太子的老師施以墨刑,用嚴刑酷法對待百姓。對支持你的尚且拒之千里之外,秦孝公活著的時候,宗室尚且不敢把你咋樣,秦孝公死後呢?商鞅面對這番話沒有聽進去,依然我行我素。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宗族開始發難,秦惠文王的親叔叔上書說商鞅欲反。秦惠文王為了坐穩王位,於是,便選擇誅殺商鞅。自古凡是變法,都要觸動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這一部分人肯定會相當牴觸,而變法者希望這一部分人順從,很容易採取霸道手段,最終導致變法者成為權臣,為新國君所忌。總體來說,商鞅的變法得以繼續為秦國實行,也是對商鞅的一種肯定。


史爭朝夕


商鞅沒有辦法化解危機並善終!

商鞅變法的目的是為改變秦國,欲使秦國由貧弱走向富強,由此能夠稱霸列國,甚至完成統一大業!

但商鞅的新法是一把雙刃劍,即成就了秦國,傷害了自己。

上面說過商鞅已經沒有迴旋的餘地了,因為新法傷害了老氏族的利益,商鞅必受其害。二是如果商鞅自廢新法,那也會落下禍國殃民的口實。

所以,就商鞅是否能夠善終而言,商鞅新法,開弓已沒有了回頭箭!

商鞅雖然無法善終,但他變法對後世秦國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可以說沒有商鞅的新法,就沒有後來完成大系統的秦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