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大學教師殺害19歲女學生|揭開分手變殺手背後的心理機制

01

他是某工程大學第二屆“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他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始終堅信,倘若做老師的一身正氣,光風霽月,則其言行必能如春風化雨般感染學生。之所以如此篤定,乃是因為我相信總有一些東西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33歲大學教師殺害19歲女學生|揭開分手變殺手背後的心理機制

這是這樣一位篤定每個人心中都有柔軟的“好老師”,卻成為了對花季少女痛下殺手、手起刀落的殺人犯。

33歲的郭某與該校19歲女學生涵涵相戀,在一起後,女孩及其母親發現郭某控制慾很強,且有暴力傾向,於是女孩向男方提出分手。

然而郭某不願意並多次威脅女孩:“你分手,就讓你拿不到畢業證明,考試肯定讓你掛科。”

因被威脅而沒能分手的涵涵又因被郭某毆打而進了派出所,在派出所調解下,兩人達成和平分手協議。然而不到一天,男方又發來消息:“你不跟我好我就去死。”之後一個多月,涵涵不斷收到各種關於郭某要自殺的消息。

33歲大學教師殺害19歲女學生|揭開分手變殺手背後的心理機制

誰也沒想到的是,2019年9月19日,郭某選擇了最極端的方式,持匕首向女孩的頸部、胸部腹部、背臀部、四肢等各位共捅數十刀。女孩在送醫生搶救無效死亡。

是什麼樣的心理機制讓一個人在分手後想的不是毀滅自己就是毀滅別人?

02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全能自戀,最初是用來描述剛出生的嬰兒的心理狀態。

6個月以前的嬰兒認為自己和母親是一體的,自己是無所不能的,我怎麼想這個世界就會怎麼運轉。

與全能自戀相伴隨的是無助,當個體陷入無助的狀態裡同時會引發自戀性暴怒——我恨不得毀了這個世界。

33歲大學教師殺害19歲女學生|揭開分手變殺手背後的心理機制

大部分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慢慢經歷失望,最終發展出健康自戀。

如嬰兒在6個月後發現媽媽並不能完全的滿足自己,還有一個爸爸要和我搶奪媽媽的愛,周圍還有很多人都不可能會滿足我的需求等等。

這時嬰兒會生出一種無助感和挫敗感。如果媽媽能夠幫助孩子去幫助他接納這些挫敗感,慢慢的他會打破全能自戀的狀態,知道這世界有些是他可以掌控的,有些是他無法掌控的。

在健康的養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成年後不會要求別人一定要滿足他的需求,也不會要求自己一定要滿足別人的需求,他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裡面。

33歲大學教師殺害19歲女學生|揭開分手變殺手背後的心理機制

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孩子有一個自認為“無所不能”,可以滿足嬰兒任何要求的媽媽,或是特別焦慮,不敢放手讓孩子自己成長,對孩子保護得很好的媽媽,孩子將無法進入外面的世界,除媽媽之外的“第三者”也無法進入孩子的世界,孩子會始終處在我一動念頭,世界就應該滿足我的狀態裡面。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從小在嚴重缺乏愛和照顧的環境下長大,只能讓自己停留在全能自戀的心理狀態裡,才能保持內部世界不崩潰,否則嬰兒就只能面臨自己沒有人愛沒人照顧的危險之中。

孩子雖然長大了,但他的心理狀態逐漸固化,全能自戀也留在了軀體裡面。

03

全能自戀的人通常特別吸引人,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無所不能”的一面會讓他們看起來非常優秀。

北大弒母案的吳謝宇,在學業上一帆風順、所向披靡,受到大量的讚美和極度的推崇;

江歌案兇手陳世峰,有心機、愛裝、喜歡端著,看起來很瀟灑,講話也很有腔調;

而在本案中的郭某,從學生時代起便順風順水,一路讀到博士,並順利在某工程大學工作。

他的工作也可謂是極為順利,曾被評為該校第二屆“我心目中的好老師”,一些同學在下面留言,郭老師的課很受歡迎。

這他的全能自戀也體現在對涵涵身上,如在考試中徇私舞弊:“其他同學我都只給了70多分,給你打了90多分。”

33歲大學教師殺害19歲女學生|揭開分手變殺手背後的心理機制

這種自戀通常缺乏理性,非常脆弱,一旦出現一個關鍵挫折,他們就發現自己的全能神是個幻覺,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也會表現得非常糟糕。

04

全能自戀的人通常認為世界應該圍繞著他而轉動,因此通常伴隨著絕對的控制。

如郭某給涵涵發消息:“你媽媽很強勢,你要她劃清界限。”

涵涵因為四六級考試的一些事情向同在高校的表姐夫諮詢,郭某知道後發火道:“他什麼都好,你怎麼不嫁給他?”

有一次班上一位男生和涵說話,結果被郭某訓了一頓。

郭某妻子想要公佈他出軌的事,但郭某到廚房拿刀試圖自殘以保住自己的名聲。

當涵涵想要分手時,郭某說:“我錯了,你回來我們還能好。你不跟我好我就去死。”

33歲大學教師殺害19歲女學生|揭開分手變殺手背後的心理機制

全能自戀的人最害怕的就是失控,失控他們來說意味著死亡,那不如用死亡來避免失控。因此他們通常以死來要挾他人。

05

全能自戀的背後的“無助”一旦被激發,伴隨而來的便是自戀性暴怒。

吳謝宇在母親阻止他與“女友”在一起時,母親的強勢激發了他“無助”的感受,他覺得只有殺了母親才能達成他的需求,於是他選擇殘忍的殺害了母親;

江歌阻止陳世峰騷擾劉鑫,就是破壞他繼續“體驗美好的感受”,於是起了殺意;

涵涵提出分手郭某先是威脅分手就不讓涵涵畢業,考試讓你掛科;然後用死亡威脅涵涵複合,當死亡也不能達成他的需求後,他選擇了毀滅他人也毀滅自己,向涵舉起了屠刀。

他們看起來各不相同,但實際上他們都有本質上的一樣。他們處理問題的模式與他們的心態都在兩個極端,要麼我是無所不能的,別人都按我的意志行事;要麼我是完全無助和挫敗的,所有人都和我一起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