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千古豪情,氣吞宇宙,《觀滄海》古詩賞析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曹操千古豪情,氣吞宇宙,《觀滄海》古詩賞析

【翻譯】

向東登臨碣石山,來觀望大海。海水波浪湧動,山島聳立在海中。樹木鬱鬱蔥蔥,百草豐盛茂密。秋風吹動樹木百草發出沙沙的響聲,大浪高高湧起。日月好像運行在大海之中;燦爛的銀河彷彿出自海底。真是慶幸極了,讓我們用詩歌來表達心意吧!

曹操千古豪情,氣吞宇宙,《觀滄海》古詩賞析

【賞析】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為消滅北方軍閥袁紹集團的殘餘勢力,安定北方,率軍北征,大獲全勝。在凱旋迴師的途中,經過河北,登臨碣石山以觀滄海,寫下了這首氣勢壯闊的詩。“滄”,通“蒼”;滄海,指深綠色的海。曹操所登臨觀海的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縣北十五里。主峰娘娘頂海拔695米,距海約15公里,天晴時登臨觀海,海面景色可看清楚,是理想的眺海之景。

曹操千古豪情,氣吞宇宙,《觀滄海》古詩賞析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詩一開始就交代了作者觀滄海的方位,是在距海數十里的高山,而不是海邊,這是審美觀賞的最好視角與距離,在山頂上居高臨下看海,大海的全貌盡收眼底,同時由於俯瞰遠眺,主體產生了吞吐萬象、豪情充溢的崇高感。這兩句詩由於視角選得好,一開始就造成了先聲奪人、氣概不凡的效果。

曹操

伊沙的長篇歷史小說“曹操”用三十六個章節,以新穎的視角和開闊的歷史態度,書寫了三國時期最重要的歷史人物之一曹操的一生。本書講述了曹操少年時的種種趣事,青年時的鋒芒初露以及他此後歷經的刺殺董卓、始興大義、痛失至親、得遇天下義士、官渡之戰、滅袁紹、平定河北、又定遼東、赤壁大敗死裡逃生、戰馬超收復長安等一系列的事件,描寫了曹操南征北戰的武功和叱吒風雲的軍事天賦,展現了一代梟雄在亂世中終成魏王的傳奇風采。

伊沙歷史/架空

詩接下去寫登臨碣石所見到的大海景象:“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澹澹,水波流動的形狀;竦峙,高高聳起。這四句以白描的手法,寫了詩人俯瞰所見的靜態圖景:水波在緩緩地流蕩,山島聳立在海面上,島上樹木叢生,百草豐茂,多麼恬靜美麗呵!接著詩中又筆勢一轉,展開了另一幅動態的圖景:秋風蕭瑟,勁疾淒厲,在秋風掀拂下,海水湧起巨浪,衝破了平靜和諧,從而真正展示了它的豪放疾迅、浩瀚不羈的性格美與陽剛美。很顯然,曹操欣賞的是這後一種美。

曹操千古豪情,氣吞宇宙,《觀滄海》古詩賞析

所以詩的後面四句用吞吐宇宙的氣概讚頌了大海的形象與魅力:日月的運行好象就在大海之中;燦爛的銀河也彷彿出自大海的胸膛。這四句詩不直言大海之大,而是以日月星辰運行其中來比喻,寫出其遼闊無垠。這種比喻非曹操這樣的政治家與軍事家所不能為,表現了他渴望統一全國的心胸抱負。“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兩句為全詩配合音樂演唱時所用的,樂歌的每一章後面都要加、與詩的內容關係不大。

曹操的這首詩是魏晉南北朝時代描寫山水田園一類詩的開端之作,它開始將山水自然進行獨立地品賞,在其中融進自己的人格理想與政治抱負,從而改變了先秦兩漢把山水當作政治教化比附之物的審美觀念,體現了當時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

喜歡哪些古詩詞?留言說一說。

↓↓ 記得點贊,喜歡就分享和收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