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離世消息傳來,武漢母親一個決定讓兒子非常意外

在武漢,東西湖區常安佳苑小區。這是一個原本幸福美滿的三口之家,如果沒有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父親敖醒吾、母親莊建文、兒子敖慕麟三人依然會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疫情之下,一家三口出現感染症狀。最終,父親因新冠肺炎離世,非常時期,母親做了一個讓他出乎意料的決定。

一家三口感染肺炎

父親重症住院

1月23日,武漢“封城”。敖慕麟作為特約記者,在武漢現場報道疫情。為了減輕兒子的負擔,59歲的父親主動承擔起了為兒子開車的任務。採訪期間,父子倆戴好口罩,帶上酒精、消毒噴壺,儘量做好防護。因為防護設備有限,他們的採訪地點基本都在空曠的地方,儘量避免去醫院等人多的地方。

圖片

然而,讓敖慕麟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1月26日夜裡,母親莊建文開始發熱。1月27日凌晨,敖慕麟自己也開始低燒。1月28日,父親敖醒吾也開始發熱,並伴有肌肉痠痛和全身乏力的症狀。1月29日晚,他們在武漢市第三醫院光谷院區做了CT檢查,結果顯示,敖醒吾、莊建文均雙肺感染,敖慕麟單肺感染。

圖片

一家三口之中,敖慕麟和母親症狀較輕,進行居家隔離治療,而父親敖醒吾的各項指標比較嚴重,後經核酸檢測呈現陽性。2月3日,敖醒吾作為重症患者被金銀潭醫院收治。當天,敖慕麟把父親送到醫院,看著父親拿著個人物品,由護士領到病房,他當時並沒有想到,這是他和父親見的最後一面。

圖片

敖慕麟瞭解到,一向樂觀開朗的父親在住院初期非常要強,不願意給醫護人員添麻煩。然而,父親的病情並沒有好轉。2月15日,父親開始用上高流量氧氣。2月16日的早上,醫生查房的時候,用父親的電話給敖慕麟打了一個視頻電話,給他看父親的當時的情況。敖慕麟說:“等那個視頻電話打完之後,我父親又打電話過來告訴我,這個醫生叫尚秀玲,很負責。他說如果等病好了,你一定要去感謝一下人家。”

圖片

2月17日,在59歲生日的前一天,敖醒吾住進了重症監護病房。此時,敖慕麟與母親感染症狀已經消失,核酸檢測呈陰性。當時,武漢對社區進行了封控管理。在對父親的牽掛中,敖慕麟和母親兩個人居家隔離。

因為無法照顧父親,敖慕麟不斷通過微信語音鼓勵父親。3月11日,他去醫院送生活物資前,特地用手機錄製了視頻,連同護理物資一起送到了醫院,希望醫護人員能夠播放給父親聽。

圖片

敖慕麟:爸爸,早上好,你一定要挺住,一定要挺住,春天已經來了,形勢已經在變化,所以一定要恢復,挺住。

圖片

敖慕麟:爸,你一定要挺住,我們大家都在為你加油,很多叔叔伯伯們都打電話過來關心你,大家都在關心你,你一定要挺住。

父親搶救無效離世

母親做了一個出乎他意料的決定

3月22日,母親的生日,敖慕麟在家裡做了一條鱸魚,這是家裡自年夜飯以來最為豐盛的一餐。母子二人期盼父親能夠早日康復與他們團聚,父親的病情也曾一度向好。但3月29日傍晚,醫生連續打來電話,稱父親進入搶救狀態,直至8點30分,父親因搶救無效離世。

敖慕麟:當時我站在陽臺那兒,手拍到了地上,拍下去那一瞬間感覺很涼很涼,我以為拍到水裡去了,但其實只是瓷磚涼,我在電話裡我也不知道說什麼,我說謝謝醫生,謝謝你們。

圖片

等敖慕麟掛掉電話出來的時候,他看見母親走到房間裡,當時已經扶著床癱坐在地上。但是讓敖慕麟沒有想到的是,母親隨後拉著他,用很小心、試探性的語氣說:“兒子,我有一個提議,是不是捐獻你父親的遺體?”

敖慕麟母親莊建文:第一次體會到撕心裂肺那個感覺。但是我認為還是要面對,哭了,喊了之後,然後再坐下來,冷靜一點,還是要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我不知道大家理不理解,我說我已經這樣決定了,所以我想得到我孩子的理解。

母親主動說出的這個提議,讓敖慕麟非常意外。此前,醫生並沒有對敖慕麟母子提出勸捐的建議,他也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他說,母親提出來之後,儘管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去做,但是必須去做。於是他又拿了電話,給醫院辦公室打了電話打過去,詢問捐獻遺體的流程。

之後,敖慕麟在白紙上寫下:“本人敖慕麟,系患者敖醒吾的兒子,同意捐獻父親敖醒吾遺體作醫學研究之用”,之後他拍了照片發給了醫院。

圖片

當時,醫生給他的回覆是:“謝謝你的大義。”

當天晚上,敖慕麟代表母親辦理完了父親遺體捐獻的手續。4月2日,敖慕麟在殯儀館領取了父親的骨灰,安放在了他與母親給父親選的陵園。

記者:如果你父親生前能夠做出決定,他會贊同你母親的這個選擇嗎?

敖慕麟:我父親是一個堅強的人,是一個很樂觀的人,他遇到所有的事情都不會很恐慌。他也是無條件支持我、支持這個家庭。我相信在這樣特殊的情況之下,這個事情是有意義的,可能會幫助到更多的生命,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會的。

敖慕麟母親莊建文:國家、這些醫生都為我們付出了,我們也沒有什麼能夠回報的。人死了不能復生,但是我們活著的人就應該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社會就是人人幫我,我幫人人。有了人幫我們,我們在可能的情況下,為什麼不能伸把手,為什麼不能做一點對社會有貢獻的事?

圖片

來源:錢江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