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2場“扎堆”,常帶孩子社交,竟有這般益處

趣多多入園第一年,老師每次打電話,都要提醒一句:

記得約其他孩子“扎推”。他們把孩子間在幼兒園外的相聚稱之為“扎堆”,很是注重孩子在群體中發展。

在老師的建議下,入園第一年組織了32場扎推活動,不限於邀請小朋友來家做客、外出郊遊、看兒童劇......這些活動,對趣多多在群體中的問題解決、友誼發展和自信的建立,都有著看得見的益處。

一年32場“扎堆”,常帶孩子社交,竟有這般益處


為什麼建議帶孩子“扎堆”,兒童社交有什麼實際意義?

1.孩子成長的需求

孩子三歲左右,進入合作的啟蒙期,開始對同伴產生興趣,最初的友誼就此產生。

這個階段,孩子會從個人獨立工作,逐漸參與到其他小朋友的合作中,在幼兒園尤其明顯。記得這段時間,趣多多開始喜歡說“我想請你加入”,會明確表示“我喜歡AA、BB小朋友”……之前是沒有這種意識的。

一年32場“扎堆”,常帶孩子社交,竟有這般益處

2. 緩解入園焦慮的妙方

尤其對剛入園的孩子,如果能夠較好的幫助建立與其它小朋友的情感,可以更快適應新的環境。這也是為何入園後,老師常敦促我們儘快邀請的原因。

3. 絕好的家長互助組織

這種交往,為同一環境和相似理念的父母們,提供了天然的學習和交流機會。

每一次的組織和參與,我都特別受益,孩子之間不同衝突的處理方式、發脾氣的“鎮定藥方”等,都是從這些智慧的父母身上看來的。

4. 及時發現自己與孩子的問題

有段時間,趣多多的成長非常迅速,從語言到與家人的相處。但

當她進入群體時,卻發現很多日常所看不到的問題。比如,搶玩具、情急時吐別人口水……

對於大人同樣。看別人的親子互動過程,反思自己,同樣的行為,為什麼別人家媽媽這麼有耐心?小姑娘這麼快樂愛笑,是不是背後有個平和又寬心的父母……我們在對他人的觀察中不斷為自己糾錯、調整、進步。

一年32場“扎堆”,常帶孩子社交,竟有這般益處


怎樣輕鬆又享受的開展兒童家庭聚會?

“扎堆”活動有很多種形式,只要有兩個或以上的孩子在一起、且有互動,不論做什麼都算是廣義的兒童社交。比如倆小孩挖沙子、來家做客、小朋友們外出野餐……

這其中,我很熱衷家庭聚會,好處是不受氣候影響、環境安全不用一直看孩子、還不耽擱大人交流……開始的時候,以下幾點可稍加註意:

一年32場“扎堆”,常帶孩子社交,竟有這般益處

1. 先邀請孩子最親近的朋友

對於不常有人來做客、或孩子不是自來熟的,他們不一定願接受別的小孩來家、分享東西甚至空間。

2歲半,我“擅自”邀請了同學女兒,結果倆孩子大半天都在衝突中度過。建議初期先以孩子的意向為準,後續再調整。這個階段,跟誰在一起,比玩什麼,重要。

3. 有關要不要留在家裡吃飯?

邀請人數越多、孩子間感情越好,玩耍時間需求越久。兩頓飯之間的時長一般不夠用。我家老人特別給力,熱情好客、做飯麻利,所以每次願意主動約飯。

如果是夫婦倆招待

,就簡單點,叫個外賣、下個麵條也妥妥的(除非特地款待)。不建議把太多時間花在做飯上。家庭間熟悉之後,就很隨意啦。

4. 不可以被忽略的爸爸們

上次,一位爸爸是衝著我家爸爸來的,到了才知道他出差,吃完飯就撤了,可聊話題的確有限。但也就此總結了教訓:如果有爸爸來做客,自家爸爸最好要在;如果男主不在,提前告知對方,自行判斷爸爸們是否願一同前來。

家庭聚會中的常見Tips

1. 出現問題、不著急干預,視情況引導

如果出現小摩擦,視情況給他們些時間,看可否自行處理,對大一點的孩子,很多是有能力解決的,也是一種面對衝突的經驗積累。如果不妥,也是好的教機。

身邊家長在問題處理上,有各自智慧,但

也有個共同點:不會礙於主人面子,讓孩子無端退讓;不代勞、更喜歡引導孩子自行前去處理。

3. 最後說一點作為客人的建議

臨走前,可以幫忙把玩具歸位、收拾“戰場”,也請孩子們一起參與。

這一點,對於趣多多班裡的家長,已經形成慣例,所以主人不會推脫或感到不好意思,客人會自行去做。這也可以順勢幫孩子養成歸位的好習慣。

一年32場“扎堆”,常帶孩子社交,竟有這般益處

有關被叫做“扎堆”的兒童社交活動,可以組織的很簡單,也可以有趣多樣,不論什麼形式,它為孩子成長中所帶來的潛在意義是極其豐富的。而作為我們,也儘可能的享受其中。

待疫情過去,趁週末,叫上孩子的三五好友一起春個遊,不然,來家裡串串門吃個下午茶,也是極好的。

我是冰激凌姐姐,每天與孩子一同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