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給了我們新的思考:親愛的父母們,也請你們為自己而活

01

最近,電視劇《安家》裡面的劇情引起了熱議,嚴叔夫婦的那段劇情讓我內心很沉重。

嚴叔他們在上海辛苦幾十年,省吃儉用,只為給兒子攢下買房子的錢。終於有一天,掏光左右的積蓄,為兒子全款買了套房子,好讓兒子不用揹負任何經濟壓力生活。

買完房子後,開開心心把自己租的房子退了,迫不及待地帶著行李,打算和兒子兒媳一起過上幸福養老的日子。可是,迎接他們的是兒媳的毫不理睬,是兒子的冷眼相待。親家母的一句“有我在呢,你們放心吧!帶這麼多東西,是來洗衣服嗎?”兒子的一句“爸媽,你們先回去吧,我之後再去看你們”。夫婦兩人只好尷尬地說“我們只是順便來看看的,這就走。”

《安家》給了我們新的思考:親愛的父母們,也請你們為自己而活


然後,老兩口拖著行李,無處可去。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們把父母的傾盡全力的愛和付出當成了理所當然。父母的愛無私,不求回報,難道我們就真的不需要回報了?

哪怕面對如此的對待,嚴叔父母也依然覺得毫不後悔,“只要兒子開心,兒子過得好,我們怎麼樣都無所謂。”可是,他們的兒子能領這份情嗎?因為無私的付出之後,他們只能如此安慰自己,以打敗內心另外一個質疑這種想法的聲音,通過自我暗示“沒關係,兒子會感謝我們的”來讓自己好受點。

02

在憤怒不解之餘,我想嚴叔夫婦對兒子的教育也是不成功的。至少,他們沒有讓孩子看到父母跟子女的關係應該是怎樣的,以至於兒子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卻毫無感恩之心。

在國內,家庭內的相互依賴性遠遠高於國外,子女對父母的依附程度可以延長為從小到老。在國外,一個家庭會更關注相互之間的個體獨立性。你有足夠的自由選擇你的人生,但你需要為你選擇的人生承擔自己的壓力和責任。

其實愛沒有錯,但愛是相互的。我覺得父母對子女成功的教育效果至少應該是,子女不會把一切當成理所當然,首先要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當需要父母的幫助的時候,對父母的付出懷有感恩。

父母不會成為子女的包袱,子女也不會成為父母的負擔。

《安家》給了我們新的思考:親愛的父母們,也請你們為自己而活


我之前有個同學,他們家有兩兄弟。從小到大,吃的用的住的包括唸的學校,父母都儘可能給予他最好的。但他的父母一直跟他說,當你自己有一天工作了,你就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你談什麼樣的女朋友,你找什麼樣的工作,我們都不會介入太多,將來你成家買房子,我們也幫不了你,你有能力就自己買,沒有能力可以先租房,只要你們肯努力,麵包都會有的。

所以一直以來,這個同學從來沒想過要父母給他買房,所以他從很早就開始在做職業規劃,理財規劃。其實,不管他的父母將來是否給他買房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在幫助他養成一種獨立的意識,也讓他知道父母和子女的良好的關係是怎樣的,界限在哪裡。

03

電視劇裡的劇情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從小到大,我聽過很多類似的事情。親眼見過一個奶奶,日日風吹雨打,在外面撿垃圾,特別是那寒冷的冬天穿著那樣的薄衫,真的很令人難受的場景。可是他有兩個孩子,一路供他們上到大學,現在在城裡都發展得挺有出息的,根本不差錢的那種,可是就是不回來看她。

所以父母們,請你們也為自己活活吧。不是說,不要愛子女,但你們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快樂。我相信,這完全是可以兩全的。

《安家》給了我們新的思考:親愛的父母們,也請你們為自己而活


有一個同事曾經跟我講,自己的媽媽在這邊給他帶孩子,他確實也需要。但他不喜歡媽媽在這邊什麼都做,下班回去他可以自己做飯,而不是一日三餐都等著媽媽做好。衣服他也可以自己洗,上個班不至於沒空洗衣服,畢竟,父母又不是保姆,而是出於愛在付出。

所以,父母們,也不要把自己當成保姆了,無論何時,你們當有自己的人生,哪怕只有一刻,你們當為自己而活。

也許,當父母能夠為自己而活的時候,對子女也未必是一件壞事,也許,他們能夠更好地成長,也許,他們也會感覺更加輕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