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有著天然山水“太極城”之稱的旬陽縣城,其縣治有城垣始於北周,是一座具有千年歷史的文化名邑。在這座城池(老城區)上,有彰顯各個朝代風貌的“天街”,有建於明清時期的古城門、城牆、道觀、文廟等保存較好的古遺蹟,而尤以“文廟”最為知名。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文廟,世人習稱為孔廟,其主要作用是用來祭祀孔子及歷代聖哲、先賢先儒。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旬陽有文廟,位於被譽為“中華太極城”的縣城老城(陰魚島)之巔。乘車可沿河街經“東門”繞城盤旋而上,道長千餘米。步行可從河街啞子口沿千年“天街”,經“西門”拾級而上,行程千餘步。到達頂端便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旬陽文廟。過去文廟與舊“縣衙”相鄰,可惜“縣衙”被拆,如今是新建的“旬陽城關一中”,這到與文廟本質相通。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旬陽文廟佔地2370平方米,建築面積1458平方米。天下文廟坐北朝南。旬陽文廟亦如此,坐北朝南, 背靠黃坡嶺,面向漢江,不僅符合古代風水學原則,還有古代宮殿氣韻。從南到北,從前到後,三個院兒,由低到高,呈階梯式上升。貫通南北的中軸線上,依次排列影壁、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主體建築,中院東西廂房、上院兩廡左右對稱。居高望去,建築結構規整,佈局嚴謹,層次分明,保持了傳統的孔廟建築特徵。1992年4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天下文廟不開南門。旬陽文廟亦只開義路(東門)。義路,為出入文廟的門戶,名出《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義路,暗示人們要遵從禮儀,惟其如此,才能學到孔子的思想精華,成為真正的孔門弟子。大板式硃紅漆門帶獸面銜環,中檻裝二支金瓜形門簪。石刻門額,額刻正書“義路”二字,額兩側彩畫博古圖案,背面簷下蘇式彩畫山水,讓人見之忘俗。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據光緒本《洵陽縣誌》和現存文廟碑記:文廟,初在舊縣治西洵水之滸,明洪武五年(1372)縣令李肅建,成化八年(1472)圮於水,知縣杜琳遷建今縣治左,十一年知縣王延齡拓修;弘治間知縣蔣昺續修;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縣張東重修;萬曆十五年(1587)趙嘉猷倡捐鼎新,三十三年知縣喬木榮續修;四十五年知縣陳士龍復修。(清朝)國初未知有無修建。現今大成殿三間,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縣郭聯奎重建;東西兩廡八間,雍正十一年(1733)知縣葉時汭重修;東偏敬一廳三間,乾隆三十年知縣盧甲午建;外大成門三闔,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縣李宏勳重修;欞星門一所,亦知縣盧甲午修,道光二年(1822)知縣康節重修,同治三年孫濰重修。可知旬陽文廟從明成化八年(1472)遷建今址以後,明清時期先後對其進行拓修、續修、復修、重建、重修共12次。又在清雍正七年,於大成門左右分別建有名宦祠和鄉賢祠。說明旬陽文廟在清末尚有大成殿、東西兩廡、大成門、欞星門、敬一亭、泮池、照壁及其牆垣等主要建築,但因方誌及碑文記載簡略,各建築物的規模、樣式、形制等具體情況不明。中華民國初期,文廟迭遭駐軍破壞,後又改作糧倉。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成立洵陽參議會時略事修繕,用作辦公。建國初期,一度作為洵陽縣人民政府機關幹部住房,後改作旬陽縣幹部招待所。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1984年春,旬陽縣“幹招”遷出,旬陽縣博物館成立,正式交給旬陽縣博物館管理使用。在此之前,除大成殿大體保持原貌外,其餘兩廡及憩息室(大成門)以下殘破日甚,面目皆非。為使這一古建築群得以保護,在省文物部門大力支持下,從1984年開始文廟的維修工程,到2016年夏,歷時32年,先後維修重建了文廟上院的大成殿、月臺、大成門、兩廡;中院的欞星門,東、西廂房;下院的義路(門樓)、照壁、圍牆,基本恢復了原貌。是目前博物館保藏、展出文物,供遊客觀賞的重要陣地。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旬陽文廟保持了傳統的孔廟建築特徵,同時受到地方文化的影響,建築古樸凝重,院內花紅葉綠,池水盪漾,古柏蒼翠,創造出傳統宮殿與園林相結合的氛圍,文廟內的單體建築命名的文化內涵,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一是歌頌孔子對文化的貢獻,二是說明文廟具有學校(教育)的性質,三是體現孔子儒家思想。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1984年4月“旬陽曆史博物館”以文廟為館址建成並對外開放。館內收藏和展出的主要有新石器時期的石器、陶器標本,戰國 秦漢及以後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鐵、瓷、玉、石、骨器等,尤以戰國秦漢時期的文物最為豐富,其數量約佔館藏文物總數的半數以上,反映了封建社會初期漢水中上游旬陽一帶經濟發展、文化繁榮、軍事鬥爭劇烈的情況。近幾年來,石雕佛教造像、木質匾聯等石木質藏品數量明顯增加。現有《開拓的足跡——漢代以前的旬陽》、《館藏選粹》、《匾聯神韻》三個陳列展覽,融合多元文化,地域特色鮮明,常年對外免費開放,是一個集收藏研究、陳列展覽、愛國教育、社會教育、旅遊觀光為一體綜合性教育基地、文化旅遊陣地和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年,全部實行免費開放,年接待遊客10萬餘人次。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走進“太極城”,你不僅會領略到大自然造化的神秘神奇,而且會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旬陽文廟(博物館)作為展示秦巴漢水旬陽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一個窗口,讓人在此徜徉、瀏覽、冥思頓悟,在休閒的氣氛與心態之中,感受這片土地千年的靈氣和內涵。

帶西安人走進太極城,探“旬”文廟之古今

[文圖根據旬陽博物館提供整理]

來源:安康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