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小不點弟子—顏回,為何能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顏回(公元前521年—前481年),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魯國寧陽人,尊稱復聖顏子,春秋末期魯國思想家。顏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門”時,孔子聚徒講學已達十三年之久,其聲望遠播於諸侯各國,其弟子子路、南宮敬叔等在魯國已小有名氣。不是早期弟子,又英年早逝,那麼顏回是怎麼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的呢?

克己復禮,立德為仁

顏回請教如何行仁,孔子說:“能夠戰勝自己的私慾,讓自己的行為回覆到禮的要求上,就是仁。不論任何時候,只要能夠自己作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天下人都會歸復到禮的要求上。做仁義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希望指點一些具體做法。” 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去看,不合乎禮的不去聽,不合乎禮的不去說,不合乎禮的不去做。”顏淵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也要努力做到這些話。”顏回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所以孔子常稱讚顏回。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顏回的不朽,在於其重立德。顏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實於個人的行動中,而不是停留在口頭上。顏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響社會,啟迪後世。

孔子的小不點弟子—顏回,為何能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以民為本的政治志向

有一次,顏回、子路兩人站在孔子身邊,孔子就讓他們說說各自的志向。子路說:“願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願無伐善,無施勞。”意思是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更不以勞苦之事加於民。顏回這裡所說的志向,乃是欲內修己德、外施愛民之政。可見,顏回在政治志向上不僅有淑世濟人的入世情懷,而且具有早期儒家的民本主義精神。

顏回讚賞舜“無為而治”,即儒家所倡導的以“民”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他曾經對魯定公說:“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也。” 舜從不窮盡民力,人民因此安居樂業。人民窮苦時,如果仍然盤剝打壓,就會失去民心。只有體恤民情,待民以仁愛,治民以寬厚,才為安邦之道。

尊崇孔子並一生追隨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加上入門年少,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除了尊崇孔子,與孔子還多了一層親若父子的關係。甚至在少正卯開辦私學與孔子爭奪弟子時,別的弟子都有動搖,唯有顏回未離孔門半步,因而後人評價說:“顏淵獨知孔子聖也。”顏回一生追隨孔子,吃苦耐勞,從無怨言,曾跟隨孔子周遊列國長達十四年。

孔子的小不點弟子—顏回,為何能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對孔子學說的堅定信念

魯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491一前489年),顏回在隨孔子到楚國去的過程中,曾輾轉於陳國、蔡國、葉國、楚國之間。楚王聽說孔子一行在陳蔡之間,就派人去聘請孔子。消息傳到陳、蔡,兩國大夫深恐孔子入楚對己不利,便派兵攔截。孔子師徒最初不瞭解陳、蔡派兵的意圖,為躲避官兵的襲擾,他們只好在曠野中行進。一眾書生,身處異鄉荒野,更沒有導航,所以自然陷入了絕糧的境地。

孔子的小不點弟子—顏回,為何能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為了堅定信念,孔子把弟子們叫到身旁,對他們說:《詩》裡說:“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曠野,是何緣由?”我的主張不對嗎?為什麼受困在這裡?子路說:主張不被別人採納,是由於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別人看不起。子貢認為:主張不被採納,是由於老師把標準定得太高,別人接受不了,應該降低要求。孔子顯然對子路、子貢的回答不滿意,他說:伯夷、叔齊是仁者吧,卻餓死首陽山。這說明仁智的人也會不遇時而遭厄運。至於降低標準,迎合世俗,實際是放棄理想,更要不得。孔子又問顏回。顏回說:老師的主張是偉大的,別人不接受,那是他們的責任。如果我們的“道”沒有修好,這是我們的恥辱;我們的“道”已經完善而不被採納,那是各國掌權者的恥辱。正確的主張不被人家採納,自己仍堅持下去,這才顯出君子的修養。孔子聽了很是高興,說:好樣的,小顏,如果將來你發了財,我來替你當管家。

不難看出,對於孔子學說主張不被別人接受的原因,子路認為在仁、智方面還有待提高;子貢認為是標準定得太高別人難接受,應降低標準;顏回則認為老師的主張正確偉大,即使不被別人採納,仍然堅持下去,這才是君子的修養。

畢生傳播孔子治國主張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派使臣到衛國來迎接孔子一行歸國。從此顏回結束了跟隨孔子長達十四年的列國周遊。這一年顏回三十八歲,孔子六十八歲。

顏回重歸魯國,其故居陋巷依舊,但父母均已年邁。在孔門中,顏回是最有條件繼承孔子學說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孔子無法入仕做官實現治國之道,就只有靠辦學廣收弟子來傳播治國主張。顏回作為孔門弟子之冠,在未入仕為官的情況下,設壇講學成為必然。當時來拜師的人不少,一些有名望地位的人也常向顏回請教。

孔子的小不點弟子—顏回,為何能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顏回除講學外,還幫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顏回在整理時,不只是一般的刻寫與編簡,而是著重於考證及校對,把周遊列國時所獲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參證,去偽存真。顏回是《易》的主要整理人。顏回在學習和弘揚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的過程中,殫精竭思,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簞食瓢飲”的困苦生活,這種狀況嚴重地損害了他的健康。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夏曆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學宗師顏子不幸病逝,給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遺憾。

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顏回死後,孔子在顏回對《易》所作整理的基礎上,又經過“韋編三絕”的辛勞,才給後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經》。

孔子的小不點弟子—顏回,為何能成為孔門七十二賢之首

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作為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顏回被列為儒家五聖之一,後世尊其為“復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