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小不点弟子—颜回,为何能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颜回(公元前521年—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宁阳人,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时,孔子聚徒讲学已达十三年之久,其声望远播于诸侯各国,其弟子子路、南宫敬叔等在鲁国已小有名气。不是早期弟子,又英年早逝,那么颜回是怎么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呢?

克己复礼,立德为仁

颜回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回复到礼的要求上,就是仁。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归复到礼的要求上。做仁义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希望指点一些具体做法。”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也要努力做到这些话。”颜回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所以孔子常称赞颜回。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的不朽,在于其重立德。颜回之德的核心是“仁”,他把孔子的“仁”落实于个人的行动中,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颜回以其高尚的道德人格影响社会,启迪后世。

孔子的小不点弟子—颜回,为何能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以民为本的政治志向

有一次,颜回、子路两人站在孔子身边,孔子就让他们说说各自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意思是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更不以劳苦之事加于民。颜回这里所说的志向,乃是欲内修己德、外施爱民之政。可见,颜回在政治志向上不仅有淑世济人的入世情怀,而且具有早期儒家的民本主义精神。

颜回赞赏舜“无为而治”,即儒家所倡导的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他曾经对鲁定公说:“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 舜从不穷尽民力,人民因此安居乐业。人民穷苦时,如果仍然盘剥打压,就会失去民心。只有体恤民情,待民以仁爱,治民以宽厚,才为安邦之道。

尊崇孔子并一生追随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加上入门年少,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除了尊崇孔子,与孔子还多了一层亲若父子的关系。甚至在少正卯开办私学与孔子争夺弟子时,别的弟子都有动摇,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孔子圣也。”颜回一生追随孔子,吃苦耐劳,从无怨言,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

孔子的小不点弟子—颜回,为何能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对孔子学说的坚定信念

鲁哀公四年至六年(公元前491一前489年),颜回在随孔子到楚国去的过程中,曾辗转于陈国、蔡国、叶国、楚国之间。楚王听说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就派人去聘请孔子。消息传到陈、蔡,两国大夫深恐孔子入楚对己不利,便派兵拦截。孔子师徒最初不了解陈、蔡派兵的意图,为躲避官兵的袭扰,他们只好在旷野中行进。一众书生,身处异乡荒野,更没有导航,所以自然陷入了绝粮的境地。

孔子的小不点弟子—颜回,为何能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为了坚定信念,孔子把弟子们叫到身旁,对他们说:《诗》里说:“不是老虎,不是犀牛,徘徊在旷野,是何缘由?”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受困在这里?子路说:主张不被别人采纳,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别人看不起。子贡认为:主张不被采纳,是由于老师把标准定得太高,别人接受不了,应该降低要求。孔子显然对子路、子贡的回答不满意,他说:伯夷、叔齐是仁者吧,却饿死首阳山。这说明仁智的人也会不遇时而遭厄运。至于降低标准,迎合世俗,实际是放弃理想,更要不得。孔子又问颜回。颜回说:老师的主张是伟大的,别人不接受,那是他们的责任。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这才显出君子的修养。孔子听了很是高兴,说:好样的,小颜,如果将来你发了财,我来替你当管家。

不难看出,对于孔子学说主张不被别人接受的原因,子路认为在仁、智方面还有待提高;子贡认为是标准定得太高别人难接受,应降低标准;颜回则认为老师的主张正确伟大,即使不被别人采纳,仍然坚持下去,这才是君子的修养。

毕生传播孔子治国主张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派使臣到卫国来迎接孔子一行归国。从此颜回结束了跟随孔子长达十四年的列国周游。这一年颜回三十八岁,孔子六十八岁。

颜回重归鲁国,其故居陋巷依旧,但父母均已年迈。在孔门中,颜回是最有条件继承孔子学说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的希望所在。孔子无法入仕做官实现治国之道,就只有靠办学广收弟子来传播治国主张。颜回作为孔门弟子之冠,在未入仕为官的情况下,设坛讲学成为必然。当时来拜师的人不少,一些有名望地位的人也常向颜回请教。

孔子的小不点弟子—颜回,为何能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颜回除讲学外,还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只是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颜回是《易》的主要整理人。颜回在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的过程中,殚精竭思,倾注全部心血,再加上“箪食瓢饮”的困苦生活,这种状况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夏历八月二十三日,一代儒学宗师颜子不幸病逝,给世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

孔子的小不点弟子—颜回,为何能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作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颜回被列为儒家五圣之一,后世尊其为“复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