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读书丨北京历史上的大瘟疫(一)

为您读书丨北京历史上的大瘟疫(一)


历史上,北京发生过多少次瘟疫?造成了多少人死亡?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最后是如何度过的?本文会为您一一解答。特别感谢荔枝FM知名主播“糖小肉”献声,如果故事不动听,我们能保证声音是迷人的!

为您读书丨北京历史上的大瘟疫(一)

糖小肉

北京瘟疫史01来自北京脉搏00:0007:39


“瘟疫” 是历史上对烈性传染病的通称。瘟疫的特点是传染性特别强,发病迅速,死亡率极高。历史上的大瘟疫,其传播范围可以达数千里,死亡人数达数百万。持续的时间,短则数月、半年,多则两年乃至十年左右。当然,持续的时间越长,其对人类社会的打击越大,死亡人数越多。


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对瘟疫就有认识。商代甲骨文中,已有众多瘟疫病名的记述。相传周文王所著的《周易》一书中,以卦辞的形式屡屡表述,通过饮食卫生防止瘟疫流行的思想。并提出隔离传染病人的方法,以杜绝瘟疫的扩大和流行。先秦时期,古人已经注意到四时的气候变化与瘟疫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周礼·天宫》云:“四时皆有疠疾”,并分列了春、夏、秋、冬四季各自容易发生的传染病名。《吕氏春秋·孟春纪》称:“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疾疫。”进一步指出,气候的异常与爆发瘟疫有一定的关系。


为您读书丨北京历史上的大瘟疫(一)


有关北京地区瘟疫的明确记载始于女真贵族建立的金朝。史书记载,金熙宗皇统九年,海陵王杀熙宗篡夺帝位,改元天德。海陵王害怕女真宗室贵族反抗,一方面滥杀宗室诸王,一方面于天德三年诏令,把都城从今东北的黑龙江阿城,南迁到燕京(今北京)。当年三月,海陵王“诏广燕京城,建宫室”;四月,“诏迁都燕京”。这项建筑新都城的工程,自天德三年至贞元元年完工,历时三年时间。当时海陵王急于摆脱女真宗室旧贵族政变的威胁,所以限定的工期非常紧急,而实际需要完成的工程量又非常浩大。监督工程的金朝官员便不顾百万民工的死活,不分寒暑,日夜劳作。服役的民工在这样无休止的摧残下,体质衰弱,再加之居住环境恶劣,于是在工程进行当中爆发了大瘟疫,病亡者众多。《金史·张浩传》记述说:“既而暑月。工役多疾疫,诏发燕京五百里内医者,使治疗,官给药物。全活多者给官,其次给赏。”负责监督工程的金朝官员,由于担心大批民工倒毙会影响工期而获罪。也采取一些救治民工的措施,如时任内监督的贾恂就“出己俸市医药,有亡故者,又为买棺以藏之。”


为您读书丨北京历史上的大瘟疫(一)


元朝中、后期,由于水旱蝗饥等灾害连年不断,瘟疫也比元初时期严重。《元史》中计有16次瘟疫流行的记载。平均约每2.5年发生一次,瘟疫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


就今北京地区而言,元代发生瘟疫的记载计有4次,其中以至正十八年到十九年的瘟疫最为惨重。这次瘟疫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当时黄河以北连年旱蝗,饥荒成灾,饿殍遍野,人相食的惨剧处处发生。二是农民起义,遍布大江南北。至正十八年,山东、河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数以十万计的大批难民为避战乱,而逃亡到大都地区。


这些难民或体质衰弱,或本身就带有传染病菌、病毒,而元朝政府已是穷途末路,根本没有能力妥为安置,从而为瘟疫的爆发酝酿了条件。难民乞食于京城内外,加速了瘟疫的流行,死亡者日以千计。


瘟疫如此凶猛地在京城流行,也威胁到包括蒙古皇室贵族的自身安全。为了避免疾疫的进一步传播,也为缓和京师的社会矛盾,以宦官朴不花及皇后奇氏等为首的皇室贵族纷纷出资,招募民夫在今北京西部的广安门外直到卢沟桥下,沿途挖掘深坑以葬死者。两年之内,死亡人数达20万人左右,这还是就埋葬人数统计的,无力埋葬者应当还不在少数。


在中国历史上,水旱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下,社会动乱空前频繁。由此“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大兵过后必有凶年”,确实成为瘟疫发生灾害链上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金史》、《元史》、《北京灾害史》)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北京脉搏”,如需转载请至公众号后台联系。欢迎关注官微:beijingmaib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