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聖賢我的父親李晉嶽

走近聖賢——我的父親李晉嶽

李小杏

摘自高邑《東南關村志》

走近聖賢我的父親李晉嶽

李老和孫媳婦握手


今年五月初二,是父親逝世一週年,我以此文作祭文,慰藉父親的在天之靈。

父親說,我除了教書幾乎是個廢人。我說一個人用畢生的精力成就一件事,何等賢能。上善若水,與世無爭、心如瑣玉、人愛人敬、何等賢能。我對父親十分尊重,拿起筆寫時卻無從著落。畢竟父親的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在工作,我揣測而為是以管窺天,愛莫能助。我和田弟去拜訪了李培英老師。

培英老師已是85歲的耄耋羞老人,身體硬朗,鶴髮童顏,精神矍鑠,待人亦如父親待人一樣謙和禮讓,畢恭畢敬。說起父親,培英老師感慨良多,他說李老師是我們全家的恩師,我兄妹、子侄、孫輩一家三代14人都是他的學生,我還有幸和李老師共事多年,無論在教學上、工作上都給予我實實在在地幫助和支持,李老師對我對我的全家恩重如山。他還說:同事之間,沒有人比我更瞭解李老師了,他的為人、他的品格、他的敬業精神,無人可比,他就是聖賢,他就是一座豐碑。

父親於2017年五月初二下午4點緩緩地停止了呼吸,從住院到去世共42天。他沒有累人,能動時我們只是協助一下,力竭了便不吃不喝,閉目養神,時而唸叨“老而不死是為賊”①,時而低誦“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我們不忍打擾,靜靜地守候,陪伴他度過最後的時光。

人老無疾、不可不慮,一旦發作,便是心腹之憂。父親算是無疾而終,歷年體檢各項指標正常,只是前列腺頑疾發作時吃些藥也就沒事了。二月發現膀胱有了問題,畏生芥蒂,

他堅持不去住院,因三月十六婚禮當天和孫媳婦張慧握手

最小的孫子振宗結婚,他說,能娶北京師範大學的教師做媳婦是家門的榮耀,此前他對孫女振彬考取教師資格證也倍加關注,可見他對不失家傳傾注的股切之情。

臨終前,父親把他的後事做了安排,喪事簡辦、不張揚、不開追慎會、不放大炮、不置花圈,壽衣用備好的(舊衣),骨灰盒揀便宜的,隨俗就好,不要鄉親們說不是,對他多年的積蓄也做了囑託。

父親去世後,他的學生來了,他的同事來了,滿街的鄉親為他送行,哀協鄉里,無不動容。郭文壽老人泣不成聲地說,一個大好人走了,一個大善人走了,一個大文人走了。李培英老師的悼詞,字字動情、句句戳心,其情之真,催人淚下。

父親走了,走得是那麼安詳、平淡。

父親走了,走得是那麼從容、坦然。

父親走了,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思念。

東南後裔後齋,俗稱閣老李。自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遷入高邑,600多年來以文載道、敦善積德、傳承有序、人才輩出。我的祖父從森是李氏第十七世,他自幼聰慧、品學兼優,然命運多舛件③,9歲失怙④,雖沒上過幾年學,發奮苦讀,博學多才,在村裡稱得上文化人。他立志高遠,生性要強,硬是靠一人打拼,把3個子女先後送進高等學府,在當時引起不小地轟動。為供上學,幾乎傾盡家中所有,好歹有租房開染坊的溫掌櫃(老西兒)幫襯勉強度日。正當學子有成、家聲有望之時,霍亂流行,64歲歿於日軍發動的細菌戰。老西兒也棄業回鄉。

吾父晉嶽,農曆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人,是老生,小名嶽嶽,自幼受寵嬌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六歲跟本族秀才讀私塾,1940年考上了邢臺農職學校,1943年畢業,也就是在這一年開始,陸續發生了衝擊人生命運的重大變故,祖父罹難,戶骨未寒,父親的嫂子妻子先後死於非命,撇下了兩個敷敷待哺的嬰兒,一家人適入悲難的深淵。

家道中落,就在一夜之間。1945年高邑解放,隨之開始了土改運動,家門也受到衝擊。古語云:艱難困苦,玉汝於成⑥。1946年國家有了安置的政策,父親考取了縣供銷社僱員,兩年後到王家村小學教學,至此,把自己深深地埋在教學中,默默耕耘。開始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教育事業。

1950年,他調入城內完小,後任教導處主任;1956年,調萬

城中學教初中語文,在萬城中學初展才華,時隔半個多世紀,他

的學生提及父親讚不絕口;1962年,全縣教師聽課大拉練,由於講課出眾,被選調到高邑中學教高中語文,後保送保定高中教師進修學院中文系學習,結業後仍回高邑中學任教。屆時他和一批優秀教師一道,創造了高邑中學的輝煌。


1967年,文革期間他受到衝擊,被下放到離城十幾裡的富村中學。富村高中是李培英老師創建,患難時又回到了自己的學生身邊,實乃不幸中之大幸。培英老師說過,我和李老師有不解之緣。在富村中學,父親在政治上、教學上、生活上都得到了師生的敬重和關照。為解決他的徒步往返,培英老師託人給買了輛“永久”牌自行車,還幫他處理家務。父親心無旁騖,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當中。

1977年,恢復高考為教育工作者帶來了施展才華的春天,父親像加足了油的機器不知疲倦地投入教學工作,有時帶兩個班的課。1982年,被聘為高邑縣第一屆政協常委,1983年,任高邑中學教導主任,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晉升為中教高級職稱,1985年,榮獲省勞模、省優秀園丁,1990年離休。離休本應在1984年辦理,因當時畢業班教師缺位,父親也捨不得他的學生,捨不得他鐘愛的教育事業,仍堅持帶畢業班,對此他無怨無悔,任勞任怨。離休後受老幹部局委託和任文甫、曹煥章、耿文彥辦老年大學二年,為教育事業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再後,父親閉門謝客、深居簡出。是年,母親身體抱恙,父親無微不至地關懷,對我們說,咱家能有現在全是你孃的功勞,拉扯一大家子裡外應酬,很不容易,我要報答她。父親身體力行,無言中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克己最嚴無欲則剛如履如臨行古道;知足常樂修身必果永朝永夕暢天懷”。這是馮吉奎老師在父親90歲生日時的撰聯,全面客觀地闡述了父親的心理歷程和行為表現,闡述了他意境高古的晚年生活。父親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從我記事起到父親離休,他總是披星戴月起早貪黑,在家也是手不離書。兒時我們睡覺起夜,看見的也是昏暗的燈光下他埋頭讀書的身影,凸顯寬鬢和一邊放著的胃舒平藥盒。父親對古典文學和中國歷史頗下功夫,把本村大學者郭維洲送的《資治通鑑》翻得皺皮飛邊,裡邊標註得密密麻麻,他對此書十分珍惜,臨終前曾囑託我一定要保管好、收藏好。父親的刻苦還表現在他的敬業上,教高中語文20多年,課文早已輕車熟路,爛熟於心,但她始終一課一備,非常認真,同期教研室的老師說,晚上備課開燈的是李老師,最後一個還是李老師,他像定海神針一樣,感化得我們不得不努力。

我也很喜歡看父親的教案本,非常整潔規矩,我曾把它當練習書

法的範本。


父親的教學水平有口皆碑。父親講課我沒親聆過,但我見過他的學生描述他講課的過程,見過他們繪聲繪色地模仿父親講課的情景。縣人大副主任王連瑞說,李老師是我從小學到大學遇到的最好的老師。時任國務院副秘書長的崔佔福在百忙之中抽身探望,說李老師講課的情景我至今難忘。

正如父親自己所說:除了教書,別無他能。他不諳世故、不會市儈,在道義和利益面前總是以犧牲自我為代價。作為縣第一屆政協常委的影響力和恢復高考後人們對求知的嚮往,找他辦事的人很多,但他沒有因私廢公,沒有借職務之便為自己辦過一件事,沒有為家庭、為子女託過一次關係,一心撲在工作上,甚至家裡修房蓋屋、兒女結婚他都沒耽誤教學,別人找關係求他,他也是一一照章辦事。任教導主任期間,一縣領導要為其兒子提前辦畢業證,他不辦;一個局長也是他的學生,想為其女兒破格入應屆班,他不辦;一個親戚想從萬城中學進高邑中學就讀,他不辦……結果人家都換了方式辦成了。談起這些父親很有感慨,說我不是自身高潔,也不是原則性強,就是過不了心裡這道坎,很為難、很無奈。

父親幫助別人是不考慮自己的,無私助人的奉獻精神貫穿了他的一生。生產隊時家裡孩子多,是欠錢戶,交不了錢不讓分糧食就在那時,一個老師的家屬見了母親就說:李老師真是大好人,要不是把漲工資指標讓給俺,俺還不知道怎麼過哩。北大高材生程宜山⑦下放高邑後,因是湖南人,水土不服,還有情感問題等諸多原因,情緒極為低落,父親就不時地領到家裡讓母親給做些好吃的,還託人促成了程的婚姻大事。我在村裡紅白喜事筆墨謄譽寫,父親很是滿意。他說,過去是你爺爺寫,後來是你大伯,現在你寫,這是家傳,為鄉親辦事要盡心盡力,千萬不能丟掉家風。

在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物慾橫流,一切向錢看充斥社會,父親不為所動,伊然故我。高中複習班高薪請他去講課,他不去;某校聘他當顧問,掛個名白給錢,他不幹……。他教畢業班十數年,送了一屆又一屆,沒有吃過學生一次請,沒收過學生一份禮。父親淡泊名利,對已取得的榮譽、獎勵和教出有成就的學生等從不提及,就是學生在國外寄回的賀年卡、明信片他也細心珍藏、從不示人。

父親享受副縣待遇,有多份報刊雜誌、重要文章他都認真讀看。看電視只看中央臺新聞和國際頻道。我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認識就是在父親的啟發下加深的,他說社會主義價值觀24個字,從國家、社會、個人3個層面作了全面概括,令我驚訝的是他邊說邊熟練的背念下來。他十分讚賞習近平的治國方略和個人魅力,他說每個偉人,每個成功者都是愛讀書學習、愛思考、不懈努力的典範,話語中包含著對我們的期寄和囑託。

低調生活,息事寧人是他的處世哲學。小時候我們的家規是誰在外邊打架惹事,到家不管有理沒理都要受到懲罰,只許好不許壞;1999年,孫家莊“郭家大院銀元失寶事件”轟動了全縣,官司打到了中院,郭家事主侄婿吉增從北京專程回來處理此事,順便回家探望他,結果一次長談,事情擱淺。

他說追下去勢必傷一些人,結局就不是自己的初衷,把它作新為歷史算了。

在父親生命最後時刻,我用溢美之詞討他歡心,說:《尚書》說的“五福”③你都佔了,算五福之人了吧;孔子弟子三千,你也不少吧,還有五男二女、子孫滿堂、桃李滿天下……。冥冥

中父親對此很是不快,他緩緩地說,什麼滿天下,滿高邑就不錯了。他對恭維討好很是反感,到老也不肯玷汙。

他的謙卑仁義時時感人,接人待物總是施人以禮。春節拜年,90多歲了,堅持起身迎送,還之以禮,哪怕是個孩子他也恭恭敬敬。當我的書法、板刻自以為有點成色時,父親一再叮囑不要炫耀,不要張揚,不要參加什麼書展、筆會,起初我對此很不理解,當我有了些東西的時候,慢慢的品出了其中的深奧,不自覺地歸到他的觀念上來。

父親生活很儉樸,不抽菸、不喝酒、不喝茶水,不會撲克麻將等玩藝。他飲食起居很規律,洗漱刷牙堅持到不能動為止,一口好牙到老能吃豆吃肉。晚年他還學畫畫、學篆刻、練書法。生活條件好了,仍保持艱苦樸素、儉省節約的生活習慣,常說由儉到奢易,由奢到儉難。他的工資較高,但從來不亂花一分錢。父親去世後,他的大筆積蓄成了家人和鄉親們關注的焦點,基於“書香門第、知書達理、仁義謙讓”的家風,在家財分配時都作了讓步處理。300年前南關郭家有“仁兄讓弟”⑨的先例,三百年後南關李家演繹了“仁弟讓兄”的翻版。

父親走了,走得很遠很遠。可父親沒走,就在我們身邊,看著我們繼承家傳。

唐代名醫孫思謝說:壽者,造善之積也。父親活了94歲,這是他德行積成的吧。

《老子》書中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愛無疆……”

我在《老子》的字裡行間彷彿看到了父親的身影。

父九十歲生日詩一首

令尊九十慶華誕,瑤池王母賜蠔宴。

弟子兒孫齊叩首,燭光花簇驅冬寒。

學為人師畢生事,行為世範代代傳①。

修身養性古風在,期寄桃李皆聖賢。

注:①“老而不死是為賊”,出自《論語·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孔子的本意是,人老了更應該給別人做個好榜樣,絲毫沒有不尊老的意思。

②“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江西吉州廬陵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被俘後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一個自知大限已到之人,吟誦古詩以壯心魄,以大無畏豁達豪爽之氣節為自己壯行。

③舛,chuan,命途多外,命運充滿不順。

④怙,hu,依靠;失怙,死了父親。

⑤公所,即祭賢祠,位於舊街路南過去在理兒人行會的地方。

李氏家族遷居南關後所建。坐南朝北有供奉孔孟及先賢塑像,門口“愛我社稷”匾,文革時打了傢俱。

⑥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張載(公元1020-1077年),北宋那縣(今陝西眉縣)橫渠人,在《西銘》中說“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意思是說貧窮卑賤令人憂傷的客觀條件,可以磨鍊人的意志,用來幫助你達到成功,此語是演變而來。

⑦程宜山,(1933-1991年)原籍湖南人,文革初下放到高邑,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碩士研究生班,是著名哲學家張岱年先生晚年的研究生,勤奮好學,文筆豐茂,與張岱年傾力打造了《中國文化精神》一書。畢業後,特招到空軍導彈學院任教。因積勞成疾,不幸英年早逝。

⑧《尚書》說的五福,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做好德,五日考終命。

⑨“仁兄讓弟”,郭家族譜有述。

⑩瑤池,指崑崙山,王母為崑崙山主人。傳說人到了九十歲就到了人神共慶之壽,西天王母召集各路神仙人神共慶,極盡溢美之詞,滿足人們的美好願望。

11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此句是大文學家、書法家、教育家啟功為北京師範大學題的校訓。

李小杏

2018年6月15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