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文昌閣溯源

高邑文昌閣溯源

李小杏

摘自高邑《東南關村志》

明萬曆年間,知縣晉承命來宰高邑,對士子說:現在科舉進學者為什麼不如以前呢?是因為風水不好,沒有好的風水,好風水被破壞就壞了文運。於是選擇城牆東南角建祠立文昌君像。城牆的雉堞凸起高閣,與乾明浮屠相對應,地形雖小而直峙森秀,丹青塗堊盡飾備矩。一縣都能看到。晉知縣建立文昌閣自出奉銀,酬賞勞工,為世人稱頌。

高邑文昌閣溯源

揚州文昌閣

文昌閣記

邑人郭實

吾邑二百年來文人寥寥,於今稱盛矣。先是邑人得科第者,率數十年不一見。今丁西迄丙午遂蟬聯不絕。蓋前者儒學門在廟之西,有越西安金公者來宰是邑,請形家言,易之而東,中間多所移置,望之而昉昉肪耽耽,風氣攸關①宅,世為人文,豈偶然哉?然丙午後又不再舉矣。

屬晉公為邑二載謂士子文猶昔也,而胡以遜前,徽劃中緒。將風氣洩而無餘耶,抑有所缺而未聞也。乃相度地形而得城東南隅為祠立文昌像祀焉,雄雉間突起高閣前建小塔與西乾明寺浮屠相對,地形雖小而峭直森秀,嚴然一邑具瞻。

丹青塗堊盡飾備矩甚都也,於是晉公暇日乃請紀於。不侯夫邑有賢令,以興起斯文創前未有之祀,厥功大矣。即不佞昌敢以不文辭。

蓋考文昌之祀,不載典記,惟司馬氏天官書所載,北斗魁前戴匡星曰。文昌官義或見此譚者,遂謂九十七化。編衣素寫,青童白馬,勿乃誕而不可信,與子不語。徑力亂神而易之垂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抑可以稱焉,天地有風氣,神有肹音,人有教化,相為用者也。兩間之秘藏鬼神之陰塢②,皆寄之乎之事,周之譽髦③起自樸棫④,彼兔罝⑤幹。城有文主之化,故而興學作人。晉公既彈厥心力矣,多士第澤於文,章儀於道德,鳳夜黽勉,如甯越之勤⑥,董生之篤。俾天爵修而人,爵以斗魁兩兩間,且黃潤之氣爛然。文昌之次必多士應之,世有不祀而福,不耕而獲。諸士尚有意乎?宜聖從事矣是役也,庀村搞工皆公捐奉為之,未嘗外斂一錢。

不佞樂觀厥成,故於其請記也,為之詮次其概,如此者公請節惠政,則諸公載之詳矣。

註釋:①攸(優you)虛詞,所。

②塢(wu)防衛用的小堡。

③髦(mao)古代稱兒童在前額的短頭髮。

④棫(yu)古書上指作樹或標樹。

⑤罝(jie)捉兔之網。

⑥甯越之勤:因努力求學十五年,成為周威公之師。《漢書易文志》有甯越一篇。

文昌閣記 譯文

我縣二百年來求學登第的沒幾個,而現在卻很多。原先考取功名的人,幾十年不見幾個,而萬曆丁酉(1597年)至丙午(1609年)蟬聯不絕。

以前儒學的門在文廟之西,有浙江西安人金四科來高邑任知縣。請風水先生,把儒學的門改在文廟東面,中間其它的房產移到別處,遠遠望去曙光初照,昌閣驟出,登科不斷,這難道是偶然嗎?

丙午後(1609年)不再出現。

而山西洪洞人晉承命於萬曆四十年(1614年)到高邑任知縣,對士子說:“現在科舉進學者為什麼不如以前呢?是因為風水不好,沒有接緒好風水,好的風水被破壞,抑止殘缺的尚未聽說。於是選擇相適合的地形,城牆東南角建祠立文昌君像,城牆的雄蝶(城牆上高低不平如齒狀的矮牆)間突起高閣。前面建有小塔與乾明寺浮屠相對應,地形雖小而填直森秀,嚴然一縣都能看到。用丹青粉飾,晉知縣閒暇之日遊觀。

高邑有賢達知縣,興辦前所未有的斯文創舉,建祠文昌閣,此功之大不敢不以文辭記載。考查文昌之祀,以前沒有記載,只有司馬氏(光)天官書所載“北斗魁前戴匡星曰,文昌官儀表縞衣素服,青童白馬”不要以為是謊言不信。聖人(孔子)神道設教世人稱頌,天地有正氣,神仙有感應,人民有教化,相互利用。陰陽兩界人鬼相防,捕兔置網須用柞木、櫟木。縣城有文主(文昌君)的教化,興辦學校教化做人的道理。晉知縣為此盡心盡力頌揚文化,彰化道德,鳳興夜寐,如甯越(戰國時越國的農民努力學習十五年成為周威王的老師)董生(董狐春秋時的史官)之刻苦、執著、篤信,使文化道德教育人。文昌帝君乃文化道德的象徵,黃榜登科之表率,所以文昌帝君必有信奉之人。

難道世間有不祭祀而得到庇福,不耕作而得到收穫,諸位士子你們覺得有這樣的人嗎?應該早做這件事,所具備酬賞勞工的錢都是晉知縣的傣銀,沒有收斂百姓的錢財。本人沒有才能,看見閣已建成願意把這件事做為晉知縣的惠政記錄下來。

注:文昌閣坐落在古城牆

東南隅之上。

據傳古代皇家禮法曾規定:“魁魅星不能落地屈尊”。故閣

只能建在城樓之上。倘若境內出了狀元,魁閣才能移建於地。

奎星:原本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星,漢代起出現了“奎主文

(說)之說,後人遂將奎星視為主司文運之神,故在科舉盛行之時,文人舉子大多供奉奎星以求科考順利。後來,奎星神逐漸人格化,相傳其為宋朝一文人,因長相醜陋科考屢試不中,遂投江自盡,幸被神鰲救起,點化為魁星。故民間魁星形象大多為一赤發藍面之鬼。一手捧鬥,一手執筆,一腳向後踢起,另一腳立鰲頭之上, 民間“魅星點鬥,獨佔鰲頭”即源於此。

文昌:本為奎宿六星,總稱、俗稱“文曲星、文星”或“文

曲星。相傳,文昌帝君原本姓張名亞子,晉朝四川建昌道人,後移居梓潼關鐵腳山,是個忠孝兩全之人。其母生瘡化膿時,他用言嘴為母吸膿療瘡。後朝廷遇戰事,他為朝廷戰死沙場,被封為梓潼神。稱“文昌帝君”主管科舉考試,神像兩位童子,一個地啞,一個天聾,意為不洩漏考試機密。

民間又傳文昌帝君受玉皇大帝之命,專管人間祿位之事,因晉知縣的惠 而又受歷代文人官吏的尊崇祭拜。按清朝舊制,一族出二十位舉人之後方可建造文昌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