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面照妖鏡——推諉行為的背後大有“玄機”(3)育兒乾貨

在前兩篇文章中,我分享了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摔碎碗後,把全部責任推給了別人這個案例(

孩子是一面照妖鏡——推諉行為背後大有“玄機”),並分析了他為什麼對別人多次平和的提醒置若罔聞(用更通俗的話說,他為什麼那麼“不聽話”?),以及在碗被摔破的那一剎那,他為什麼感到如此害怕?他的第一思維和行為反應,為什麼把責任全部推給了外界的深層原因(孩子是一面照妖鏡——推諉行為背後大有“玄機”(2)

最後,我們來看看第三點冷靜過後,或者說仔細考慮過後,這個孩子為什麼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直接責任,而再次把責任全部推給了外界?有了昨天第二點的分析,對於孩子的第三個行為,我們就不難理解了。五六歲的孩子已經處於兒童早期的最後階段,從認知神經學的角度看,思維模式已經建立。這個孩子的思維模式已經習慣做外部歸因,他把自己的心思和智慧都用在了保護自己,為自己開脫責任找各種藉口方面,而缺乏自我察覺的意識和能力,內在的自我沒有發育起來

他才不到六歲啊……孩子的任何行為都是正常的,無論他們的行為在成人看來多麼不可思議,都是孩子對周圍環境的一種正常反應。

這個孩子一方面在非常抗拒父親這種粗暴吼叫、缺乏共情的溝通方式和思維習慣,被迫形成了缺乏內省和責任擔當的性格,他在努力構築外面一道厚厚的防護牆,並用這道防護牆努力保護一個非常羸弱的內在的自我。但另一方面,在與父親的長期互動中,在觀察父親與其他家庭成員如何處理事情和矛盾的溝通過程中,作為男性,他又不自覺地模仿和複製了作為同性的父親的行為,潛移默化地習得了這種思維習慣和溝通方式。


孩子是一面照妖鏡——推諉行為的背後大有“玄機”(3)育兒乾貨

神經科學家認為,人類的認知、模仿和情緒情感的共情能力都建立在鏡像神經元基礎上。鏡像神經元能夠像編代碼一樣把特定行為模式儲存起來,可以讓我們不假思索的執行基本動作,也可以讓我們在觀察別人的行為時,把他人的行為重現出來。孩子在幼年時期,處於吸收性心智階段,會不假思索地學習吸收他觀察和感受到的一切。孩子與父母最親近,相處的時間也最長,他們的大腦神經元系統會對父母的一言一行,包括聲音、語調、神態、動作、思考方式和行為習慣等進行模仿、理解、採納和複製,然後內化成自己的行為

而這位父親為什麼會這樣呢?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從這位父親與爺爺非常僵化的關係現狀看,從當天觀察到的他們夫妻一遇到問題,丈夫就非常不耐煩地把責任全部扣到妻子身上的行為習慣看,我們可以看得到這種教養方式、孩子的性格以及孩子的第一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正在代際之間傳遞。這就是家教和家風的傳承。

家教指導:

孩子是父母的小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孩子的身心成長。

在上面的案例中,那個小男孩才不到六歲。看到他的行為反應,我非常痛惜。只能寄希望於他的父母能超越自我,盡力克服自己兒時就形成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學習權威型教養方式,與孩子情緒平和地良好溝通,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守護孩子內在自我的成長。

第一,育兒先育自己,超越原生家庭的烙印,接納全部的自己。

沒有完美的人,我們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令自己厭惡的地方。那些兒時留下的深刻在骨子裡的行事方式,如今給自己帶來了無限的悔恨,我們想改變、卻一再難以超越。於是,在無數次糾結和自責中,我們變得更加無助。

這不是我們希望孩子見到的自己。是的,育兒先育己。相信上面案例中的那位父親,如果他清醒地意識到了孩子的行為是因為自己的養育方式和溝通方式造成的,如果他進一步意識到了自己之所以這樣,也是因為自己從小潛移默化地習得的,他會深受折磨。他將如何面對老父親,如何面對迫切希望改變而難以超越的自己,如何面對自己摯愛的卻深受自己傷害的孩子?

其實很簡單——理解、同情、接納並善待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只有真正接納了自己,才能卸下防備,擁抱全部的自己,而只有在愛和擁抱中,我們才有勇氣和力量去突破與超越曾經的自己

正如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教育專家沙法麗•薩巴瑞在《父母的覺醒》這本書裡論述的:“我們接納孩子的能力與接納自己的能力直接相關……如果我們在徹底接納孩子的問題上有什麼困擾,那麼問題的源頭一定來自我們過去的傷口。身為父母,尊重、讚賞孩子的程度取決於我們尊重、讚賞自己的程度。”

理解並接納自己,你將感到釋然、放鬆和寬慰。你的孩子和身邊人也將不再生活在你的焦慮和求全責備中,他們也將感到放鬆和自在,最終受益的是整個家庭。

薩巴瑞在《父母的覺醒》這本書裡還具體分享瞭如何接納自己的方法,這個以後詳細分享。


孩子是一面照妖鏡——推諉行為的背後大有“玄機”(3)育兒乾貨


第二,學習權威式教養,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在上面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要讓“孩子聽話”,恰恰不是讓孩子成為父母指令的“傀儡”,而是要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讓他自己覺察到自己正在做什麼、要做什麼、做這件事情可能導致什麼結果,由自己決定做不做,並由自己去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通過自我發現、自我覺察,培養孩子自我反思能力和真正強大的內在自我

高度控制型的專制型父母,態度強硬,經常按照自己的安排去督促孩子學習和成長,對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加以保護和監督,但在情感情緒方面,卻很少考慮孩子自身真正的要求與意願。他們對孩子違反規則表示憤怒,對錯誤和缺點經常嚴厲批評。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常常表現得很緊張、焦慮、不自信,遇到困難的反應通常是逃避和退縮

。正如上面案例中的那位孩子。

而這位孩子的媽媽剛好是溺愛型教養的做法,當孩子在爸爸那裡遭受壓抑時,剛好到到媽媽這裡來放任。媽媽對孩子缺乏行為規範要求,對孩子違反規則的行為是忽視或全盤接受的,很少發怒訓斥。在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既苛求別人又依賴別人,缺乏責任感、自控力和毅力,很少為別人考慮。

而挽救這個孩子的養育方式在於權威型教養,這是一種高度關注孩子的情感和行為理性且民主的教養方式。在這種方式下,父母理解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情緒和情感及時予以共情尊重並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同時對孩子也有較高且明確的要求,獎懲分明。在孩子心中,父母既充滿了愛,又有一定的威信。這就是孩子能發自內心“敬愛

”的父母。

在上面案例中,如果這位父親看到孩子犯錯後,先調整一下自己有些發怒的情緒,等平復下來後,走過來向孩子表達自己對他的信任和理解,比如:“嗯,也許你當時正玩得高興和專注,確實沒有聽到BB媽媽的提醒,我相信你。我也相信你肯定不是故意要把碗摔到地上的。”聽到這樣的理解和信任,孩子也許會當即卸下防備,願意打開自己,與爸爸溝通。這樣,爸爸接下來的引導和教育才會有效

再比如,如果爸爸注意到了孩子已經感到有些愧疚了,在這個時候接著說:“你不小心把碗摔破了,我注意到你感到有些愧疚和害怕,說明你自己意識到自己做了不合適的事情。嗯,非常好,你已經對自己的行為有正確與錯誤的判斷了,爸爸真為你感到高興!”這相當於捕捉到了孩子自主判斷和自我覺察的瞬間,並及時予以了尊重和接納,這將會非常有效地促進孩子自我覺察能力和道德意識的發展


孩子是一面照妖鏡——推諉行為的背後大有“玄機”(3)育兒乾貨


第三,理解孩子的行為,共情並接納孩子所有的情緒和情感,學會平和溝通。

正如上面案例中展示的,當父親忽略並否定孩子本來就存在的自我反思意識、漠視孩子本已害怕和愧疚的情緒,而繼續吼叫和斥責時,有沒有覺得父親對孩子很殘忍?他其實是在孩子內心的傷口上撒鹽。

當孩子完全沒有被尊重,完全沒有被共情、接納和理解時,他便立即陷入了崩潰的情緒狀態,以及你我敵對的戰鬥狀態。

這樣,孩子也自然學不到到如何接納自己的行為和自己行為的後果,學不會如何共情和理解別人的感受,他將很難發展出順暢的人際溝通能力。因為,他身邊缺乏共情和理解別人的榜樣。

繼續上面的案例,如果爸爸注意到了孩子的負面情緒,這時候及時予以共情和接納,比如說:“我注意到你感到有些愧疚和害怕了。沒有關係,如果換作是我,我也會感到愧疚和害怕的。”這樣的表達不僅捕捉到了孩子的情緒,還幫助孩子把內心的感受用詞語說了出來,並對這些情緒予以了理解、共情和接納。

孩子的情緒會因為得到了共情而有所釋放,這時候爸爸只需要平和地說一句話,比如:“來,我們來一起看看有什麼辦法來彌補這個摔破的碗?

”或者進一步引導說“我們下次澆水時,可以用什麼容器更安全呢?”便能讓孩子勇敢面對並承擔自己行為的自然後果了。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有責任地承擔起來,並開動腦筋、調動資源想辦法解決困難,從錯誤中積極開放地汲取經驗教訓,這不正是我們希望的“別人家孩子”的模樣嗎?

孩子是一面照妖鏡——推諉行為的背後大有“玄機”(3)育兒乾貨


完美無缺的父母如同海市蜃樓裡的幻景。世上沒有絕對理想的父母,也沒有絕對理想的兒女。但是,如果我們把自己最有涵養的一面展現給了外面的世界,而把最放縱、最糟糕的自己留給了家人,那麼,處於吸收性心智狀態的孩子,將像海綿一樣浸泡在我們的愚蠢和狂亂中,將會毫無保留地模仿他眼裡看到的那個最放任、最糟糕的我們自己

相反,當我們以一個靈魂陪伴另一個靈魂的成長,時時反思自己是否在以恰當地方式對待孩子、自己和身邊人時,養育孩子的過程將為我們自己提供巨大的成長機遇。我們將與孩子一起,共同前行,彼此成為更覺醒、更完整的自己


孩子是一面照妖鏡——推諉行為的背後大有“玄機”(3)育兒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