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一面照妖镜——推诿行为的背后大有“玄机”(3)育儿干货

在前两篇文章中,我分享了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摔碎碗后,把全部责任推给了别人这个案例(

孩子是一面照妖镜——推诿行为背后大有“玄机”),并分析了他为什么对别人多次平和的提醒置若罔闻(用更通俗的话说,他为什么那么“不听话”?),以及在碗被摔破的那一刹那,他为什么感到如此害怕?他的第一思维和行为反应,为什么把责任全部推给了外界的深层原因(孩子是一面照妖镜——推诿行为背后大有“玄机”(2)

最后,我们来看看第三点冷静过后,或者说仔细考虑过后,这个孩子为什么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直接责任,而再次把责任全部推给了外界?有了昨天第二点的分析,对于孩子的第三个行为,我们就不难理解了。五六岁的孩子已经处于儿童早期的最后阶段,从认知神经学的角度看,思维模式已经建立。这个孩子的思维模式已经习惯做外部归因,他把自己的心思和智慧都用在了保护自己,为自己开脱责任找各种借口方面,而缺乏自我察觉的意识和能力,内在的自我没有发育起来

他才不到六岁啊……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是正常的,无论他们的行为在成人看来多么不可思议,都是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

这个孩子一方面在非常抗拒父亲这种粗暴吼叫、缺乏共情的沟通方式和思维习惯,被迫形成了缺乏内省和责任担当的性格,他在努力构筑外面一道厚厚的防护墙,并用这道防护墙努力保护一个非常羸弱的内在的自我。但另一方面,在与父亲的长期互动中,在观察父亲与其他家庭成员如何处理事情和矛盾的沟通过程中,作为男性,他又不自觉地模仿和复制了作为同性的父亲的行为,潜移默化地习得了这种思维习惯和沟通方式。


孩子是一面照妖镜——推诿行为的背后大有“玄机”(3)育儿干货

神经科学家认为,人类的认知、模仿和情绪情感的共情能力都建立在镜像神经元基础上。镜像神经元能够像编代码一样把特定行为模式储存起来,可以让我们不假思索的执行基本动作,也可以让我们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把他人的行为重现出来。孩子在幼年时期,处于吸收性心智阶段,会不假思索地学习吸收他观察和感受到的一切。孩子与父母最亲近,相处的时间也最长,他们的大脑神经元系统会对父母的一言一行,包括声音、语调、神态、动作、思考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进行模仿、理解、采纳和复制,然后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而这位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呢?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从这位父亲与爷爷非常僵化的关系现状看,从当天观察到的他们夫妻一遇到问题,丈夫就非常不耐烦地把责任全部扣到妻子身上的行为习惯看,我们可以看得到这种教养方式、孩子的性格以及孩子的第一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正在代际之间传递。这就是家教和家风的传承。

家教指导:

孩子是父母的小镜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在上面的案例中,那个小男孩才不到六岁。看到他的行为反应,我非常痛惜。只能寄希望于他的父母能超越自我,尽力克服自己儿时就形成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学习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孩子情绪平和地良好沟通,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守护孩子内在自我的成长。

第一,育儿先育自己,超越原生家庭的烙印,接纳全部的自己。

没有完美的人,我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令自己厌恶的地方。那些儿时留下的深刻在骨子里的行事方式,如今给自己带来了无限的悔恨,我们想改变、却一再难以超越。于是,在无数次纠结和自责中,我们变得更加无助。

这不是我们希望孩子见到的自己。是的,育儿先育己。相信上面案例中的那位父亲,如果他清醒地意识到了孩子的行为是因为自己的养育方式和沟通方式造成的,如果他进一步意识到了自己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自己从小潜移默化地习得的,他会深受折磨。他将如何面对老父亲,如何面对迫切希望改变而难以超越的自己,如何面对自己挚爱的却深受自己伤害的孩子?

其实很简单——理解、同情、接纳并善待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只有真正接纳了自己,才能卸下防备,拥抱全部的自己,而只有在爱和拥抱中,我们才有勇气和力量去突破与超越曾经的自己

正如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沙法丽•萨巴瑞在《父母的觉醒》这本书里论述的:“我们接纳孩子的能力与接纳自己的能力直接相关……如果我们在彻底接纳孩子的问题上有什么困扰,那么问题的源头一定来自我们过去的伤口。身为父母,尊重、赞赏孩子的程度取决于我们尊重、赞赏自己的程度。”

理解并接纳自己,你将感到释然、放松和宽慰。你的孩子和身边人也将不再生活在你的焦虑和求全责备中,他们也将感到放松和自在,最终受益的是整个家庭。

萨巴瑞在《父母的觉醒》这本书里还具体分享了如何接纳自己的方法,这个以后详细分享。


孩子是一面照妖镜——推诿行为的背后大有“玄机”(3)育儿干货


第二,学习权威式教养,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要让“孩子听话”,恰恰不是让孩子成为父母指令的“傀儡”,而是要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让他自己觉察到自己正在做什么、要做什么、做这件事情可能导致什么结果,由自己决定做不做,并由自己去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觉察,培养孩子自我反思能力和真正强大的内在自我

高度控制型的专制型父母,态度强硬,经常按照自己的安排去督促孩子学习和成长,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和监督,但在情感情绪方面,却很少考虑孩子自身真正的要求与意愿。他们对孩子违反规则表示愤怒,对错误和缺点经常严厉批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常常表现得很紧张、焦虑、不自信,遇到困难的反应通常是逃避和退缩

。正如上面案例中的那位孩子。

而这位孩子的妈妈刚好是溺爱型教养的做法,当孩子在爸爸那里遭受压抑时,刚好到到妈妈这里来放任。妈妈对孩子缺乏行为规范要求,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是忽视或全盘接受的,很少发怒训斥。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既苛求别人又依赖别人,缺乏责任感、自控力和毅力,很少为别人考虑。

而挽救这个孩子的养育方式在于权威型教养,这是一种高度关注孩子的情感和行为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父母理解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情绪和情感及时予以共情尊重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同时对孩子也有较高且明确的要求,奖惩分明。在孩子心中,父母既充满了爱,又有一定的威信。这就是孩子能发自内心“敬爱

”的父母。

在上面案例中,如果这位父亲看到孩子犯错后,先调整一下自己有些发怒的情绪,等平复下来后,走过来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他的信任和理解,比如:“嗯,也许你当时正玩得高兴和专注,确实没有听到BB妈妈的提醒,我相信你。我也相信你肯定不是故意要把碗摔到地上的。”听到这样的理解和信任,孩子也许会当即卸下防备,愿意打开自己,与爸爸沟通。这样,爸爸接下来的引导和教育才会有效

再比如,如果爸爸注意到了孩子已经感到有些愧疚了,在这个时候接着说:“你不小心把碗摔破了,我注意到你感到有些愧疚和害怕,说明你自己意识到自己做了不合适的事情。嗯,非常好,你已经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与错误的判断了,爸爸真为你感到高兴!”这相当于捕捉到了孩子自主判断和自我觉察的瞬间,并及时予以了尊重和接纳,这将会非常有效地促进孩子自我觉察能力和道德意识的发展


孩子是一面照妖镜——推诿行为的背后大有“玄机”(3)育儿干货


第三,理解孩子的行为,共情并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和情感,学会平和沟通。

正如上面案例中展示的,当父亲忽略并否定孩子本来就存在的自我反思意识、漠视孩子本已害怕和愧疚的情绪,而继续吼叫和斥责时,有没有觉得父亲对孩子很残忍?他其实是在孩子内心的伤口上撒盐。

当孩子完全没有被尊重,完全没有被共情、接纳和理解时,他便立即陷入了崩溃的情绪状态,以及你我敌对的战斗状态。

这样,孩子也自然学不到到如何接纳自己的行为和自己行为的后果,学不会如何共情和理解别人的感受,他将很难发展出顺畅的人际沟通能力。因为,他身边缺乏共情和理解别人的榜样。

继续上面的案例,如果爸爸注意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这时候及时予以共情和接纳,比如说:“我注意到你感到有些愧疚和害怕了。没有关系,如果换作是我,我也会感到愧疚和害怕的。”这样的表达不仅捕捉到了孩子的情绪,还帮助孩子把内心的感受用词语说了出来,并对这些情绪予以了理解、共情和接纳。

孩子的情绪会因为得到了共情而有所释放,这时候爸爸只需要平和地说一句话,比如:“来,我们来一起看看有什么办法来弥补这个摔破的碗?

”或者进一步引导说“我们下次浇水时,可以用什么容器更安全呢?”便能让孩子勇敢面对并承担自己行为的自然后果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有责任地承担起来,并开动脑筋、调动资源想办法解决困难,从错误中积极开放地汲取经验教训,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的“别人家孩子”的模样吗?

孩子是一面照妖镜——推诿行为的背后大有“玄机”(3)育儿干货


完美无缺的父母如同海市蜃楼里的幻景。世上没有绝对理想的父母,也没有绝对理想的儿女。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己最有涵养的一面展现给了外面的世界,而把最放纵、最糟糕的自己留给了家人,那么,处于吸收性心智状态的孩子,将像海绵一样浸泡在我们的愚蠢和狂乱中,将会毫无保留地模仿他眼里看到的那个最放任、最糟糕的我们自己

相反,当我们以一个灵魂陪伴另一个灵魂的成长,时时反思自己是否在以恰当地方式对待孩子、自己和身边人时,养育孩子的过程将为我们自己提供巨大的成长机遇。我们将与孩子一起,共同前行,彼此成为更觉醒、更完整的自己


孩子是一面照妖镜——推诿行为的背后大有“玄机”(3)育儿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