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安防,BATH 必有一戰

AI 安防,BATH 必有一戰
AI 安防,BATH 必有一戰

今天的AI安防場,手快不一定截胡,但落後一定捱打。

作者 | 張棟

合眾連橫態勢屢見不鮮、併購整合案例頻頻爆出,一場資源再分配大戰悄然打響。

後互聯網時代,曾經的巨頭無不暗中佈局,緊鑼密鼓地跑馬圈地、加築城牆,為產業物聯網大戰積蓄能量。

作為收割產業物聯網的必經之地,AI安防這個香餑餑,BATH(百度、阿里、騰訊、華為)垂涎已久。

如果說移動互聯網時代,每一部手機皆是智能交互節點;那麼產業物聯網時代,每一臺攝像機就承擔了類似功用。

誰控制了攝像頭,誰就裝配了城市之眼,之後再加裝一顆顆聰明大腦。而每一顆產業大腦背後:

意味著固有的產業結構,皆可以技術之名,出產業物聯網革命之師,大刀闊斧重做一遍。

雖說BATH終極目的大差不差,但細品四大巨頭AI安防戰略打法,卻又大相徑庭。

華為,家有餘糧不慌,手握利器無懼,瞄準分銷場,由硬及軟打起價格戰。

阿里,側重多行業底層賦能,投資併購廣撒網,從上往下攻,重心在雲端。

騰訊,重視軟件服務方法論,成立優圖實驗室,由內往外打,重心在CV層。

百度,講究廣開源合縱連橫,聚焦機場等重點,由點及面,攻營拔寨慢慢耗。

1、華為

布重兵、砸重金,華為做夢都想走出一條自己的安防康莊道。

於華為,重倉安防、一戰到底,是再也自然不過地商業加碼。

  • 一來,華為手握2B/2G(面向企業/面向政府)強基因。

  • 二來,安防業務與華為雲戰略強協同。

    華為公有云入局稍晚,相比阿里雲市場份額,前者差距不小。若想打贏這場後發制人的翻身之戰,私有云市場必須作為突破口發起猛攻,而視頻監控產業又是其中的較大一環。

  • 三來,華為業務群背後,無疑是要通過數據交互,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

視頻攝像機作為數據的強入口,產生的源源不斷高質數據將成為數字化時代的新能源。

其實早在2012年,華為就開始蟄伏安防,無奈一直雷聲大、雨點小,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三點:

1、前期投入不足,無法真正下沉,針對行業客戶需求理解存在盲點。

2、在傳統視頻圖像相關的器件供應鏈方面不具優勢。

3、產品豐富度嚴重不足。

摸爬滾打了六年後,華為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段愛國接受雷鋒網採訪時,曾解釋了這個問題:

“那幾年,華為在安防市場更多是試探性地觀測,沒有戰略性投入。”

言外之意也再明顯不過:戰略投入的華為安防,已列軍殺到。

2018年中旬,華為在智慧視頻市場一口氣發佈近百款攝像機、數十款視頻內容管理平臺。

2019年6月3日,華為又豪擲5000萬美金,鯨吞國際老牌安防廠商Vocord 。

創建於1999年的Vocord,是俄羅斯人臉識別領域種子選手,長期盤踞國際權威人臉識別測試集FRVT首位。

另外,去年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安防還高調宣佈:

已攜手東方網力、多維視通、高新興、華尊科技、商湯科技、易華錄、以薩數據、依圖科技、中盛益華,成立中國平安城市視頻雲合作伙伴開放聯盟。

兵器補足、戰友齊聚,上山擒王還差什麼?

糧草,足夠多的糧草。

打仗需要花錢,打硬戰需要花很多錢,所幸錢於華為來說,應是最算不上問題的問題。

好消息很快即便降臨。

2020年3月20號,華為安防再次打出王炸組合:

降價爭用戶;補貼搶市場。

第一杆長槍是:1T算力、200萬像素、紅外熱成像筒型攝像機+32路4盤位NVR=2025元。

這個價格幾乎是將市場主流產品的平均值直接打了五折。

第二杆長槍是:推好望品牌搶分銷市場,拿出10億搞燎原計劃。

AI 安防,BATH 必有一戰

安防行業一直盛傳:得分銷市場者,得天下。

捱過最寒的凍才能躲過最冷的冬,相比公安行業大客戶,分銷市場以小、散、亂著稱。如何下沉?如何瞭解用戶?去安防分銷市場。

今天,華為安防拿著這筆鉅額預算,瞄準要害、蛇打七寸,在安防分銷戰場發起了海康們曾經最為熟悉的價格之戰。

這場硬仗,從時機來看,確實晚於海康、大華不少,但是遲到總好過不到。

這場硬仗,也頗有背水一戰的意味,這或是華為安防臥薪嚐膽八年後,最有分量、為數不多的籌碼之一。

如果說海康當年發起的價格戰足矣一夜之間掃清群雄;這一次華為安防使用的相同招數或讓前者感受到了當年群雄落魄的心情。

2019年,華為銷售收入8588億元,是海康的36.5倍;華為淨利潤627億元,是海康的5倍。

有錢又有人,這一步絕棋或讓傳統安防企業們輾轉難眠。

戰爭前夜,所以也看到海康曾緊急發文:暫停漲薪、縮減福利,或為前線作戰提供更為強大的火力。

華為安防,來勢兇猛。

2020年,當芸芸大眾還深陷疫情肆掠下的泥潭,華為安防非但沒有節流,反而大舉進攻,拿起長矛,直插對手心臟。

AI安防這個王座,久坐的海康不想退,久攻的華為不會棄,誰會贏?

針對這個話題,行業內已有千篇萬論,雷鋒網AI掘金志認為:或無懼,但需畏。

相比客戶關係、海思芯片、生態整合等能力,華為安防最為可怕之處其實來自外力。

未來城市架構智能化改造,統一建設、統一規劃、統一運營或成趨勢;避免重複基礎性建設,做到數據資源實時共享、計算資源最大化利用將成定局。

倘若如此,華為的優勢就得以直接體現。

物聯網時代,數據為王,為用戶提供一攬子智能服務,雲平臺是重中之重。

過去二十年,傳統安防廠商的工作主要圍繞攝像頭展開,在硬件設備、運維方面有較好口碑,但在雲平臺的底層搭建、海量數據處理、高性能的計算能力方面尚存不足。

而這,恰恰是華為的最大優勢。

2、阿里

阿里在安防圈的聞名,主要得益於城市大腦的快速複製落地。

城市是一個碩大的數據聚合體,其中最為顯勢的兩大部分:

一是交通、二是安防。

環繞這兩大賽道所產生的視頻信號、GPS信號、微波信號等多種類型的數據時刻都在積累,但相應價值還遠未被充分挖掘。

城市大腦最為關鍵的任務之一就是利用包括視覺等技術,去挖掘潛在的數據礦產,實際上也是對城市的智能感知。

城市沒有攝像頭的時候,處於無感無知的狀態。

當城市有了一些攝像頭,但缺乏對於數據的分析及研究,處於感而不知的狀態。

當海大宇等公司在邊緣端算法上發力,逐步走向感而略知的狀態。

而阿里要做的城市大腦,則希望做到感而全知。

感而全知不好做,甚至很難做,它的縱向發展又可分為三步:

第一步、機器實時處理人所不能理解的超大規模全量多源數據;

第二步、機器能夠發現超大規模全量多源數據中人所不能發現的隱藏規律;

第三步、機器能夠通過這些隱藏規律去為人類制定最優決策。

細數過去幾年,包括阿里在內的各類大腦,基本在第二步中眉頭緊皺。

換句話說:

城市智能化終極迦南地還遠未來到。

AI 安防,BATH 必有一戰

阿里當然也意識到了其中不足,所以正緊鑼密鼓地做著四方面工作。

其一:打開大門,交朋友。

2018年9月,阿里宣佈全面開放城市大腦平臺,具體表現為:

視頻AI能力開放:面向視頻行業,全面支持安防行業標準;支持主流廠商的流媒體系統;打通安防和互聯網兩大流媒體領域;10萬路視頻流接入能力。

開源計算平臺開放:基於flink構建計算服務,全面支持開源生態;提供異構計算動態調度、故障切換服務,提供99%時段的實時性保證、提供安全的計算環境,確保用戶的數據以及資源安全。

搜索服務開放:提供實時視覺特徵索引服務、提供高併發實時查詢服務、提供多種視覺特徵碰撞服務。

城市大腦平臺開放的背後,或是阿里急需智慧安防、智能交通領域研發人員和創業者的關注及合作。

其二:合縱連橫,廣撒網。

過去幾年,阿里四處找合作、急入股,對外宣佈的對象包括千方科技、浙江大華、浙江宇視、浙大中控、銀江科技等等。

以宇視為例。

2019年安博會期間,阿里雲研究員吳翰清宣佈:宇視成為其飛天聯盟戰略合作伙伴及“MSP合作計劃”核心夥伴。

飛天聯盟戰略合作伙伴是阿里雲最高級別生態合作伙伴,MSP合作計劃核心夥伴是阿里雲合作伙伴交付能力最高認證。

城市大腦落地這塊,宇視作為佈局該領域最早的解決方案商之一,無疑是阿里進軍AIoT領域很好的補充。

於阿里而言,其雲平臺和宇視的行業解決方案可有效融合,可為企業提供端雲協同的解決方案,這為阿里佈局企業級ToB市場提供了一條寬闊的通道。

其三:死磕技術,精研發。

前段時間,阿里達摩院宣佈成立其第15個實驗室:XG實驗室。

XG實驗室將為超高清視頻、工業互聯網等場景研究符合5G時代的視頻編解碼技術、網絡傳輸協議等,並制定相關標準。

智慧安防的每一個細分場景無不以視頻為基本載體,未來超高清場景應用也將逐步由超高清4K向8K邁進。

5G下的高清視頻監控視頻意味著更高清的畫面、更豐富的視頻細節、更高的數據分析價值。

前端像素的提高給視頻傳輸和後端錄像存儲帶來了巨大壓力,相同的編碼壓縮比例下,用戶需要投入更多的設備和資金。

編解碼技術的改進無疑成為了視頻監控技術發展的焦點,也是當前眾多視頻廠商爭相發展的技術課題。

雷鋒網AI掘金志發現,實驗室的核心成員包括IEEE高級會員、阿里達摩院研究員葉琰,她曾參與3代視頻編解碼標準開發及浸入式視頻和流媒體的標準開發。

其四:軟硬齊發,奪市場。

阿里雲此前發佈了雲邊端物聯網視頻服務Link Vision 1.0。

阿里這招非常狠,順利的話,他們可以做到視頻物聯網,真正實現城市大腦。

Link Vision 1.0包含了物聯網視頻開放平臺和物聯網視頻AI解決方案,它可以幫助傳統攝像頭廠商與安防工程商更好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

也就是說它能從技術上解決中小企業盈利模式單一、畫質不佳、體驗欠佳、亦或是安全性得不到解決的現實問題。

阿里雲這一招數實際上與東方網力當年在模擬向數字轉換時做的聯網控制器有異曲同工之處。

其目的是將各種模擬的攝像機、DVR、DVS、模擬矩陣、IPC、NVR、網絡矩陣用一個網關設備連接在一起,那麼它的核心就是今天所談的多媒體、數據網關。

阿里提出的這個邊緣化產品一來可以被部署到每一個城市中的每一個節點。

其次,基於邊緣雲的視頻結構化運算,它能夠將很多消費級安防攝像機接入到阿里雲平臺上,通過邊緣雲計算服務器完成數據結構化。

如此,阿里便通過視頻物聯網拿到了城市視頻的數據,而這一點是阿里以前做不到的。

心懷明確目標,在智能安防市場雖有些遲到,但這個互聯網巨頭絲毫未曾怠慢,加速快跑並已手握幾張好牌。

3、百度

2018年12月18日,李彥宏發內部信,宣佈組織架構大調整:

智能雲事業部升級為智能雲事業群組,同時承載AI to B和雲業務的發展。

搜索公司及各BG的運維、基礎架構和集團級共享平臺整合至基礎技術體系。

這兩大調整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瞄上了To B業務,將雲計算產業視作集團重點。

百度的ToB大軍很快就開到了AI安防市場,道理也不難理解:

AI安防有現錢、有遠景、還有符合社會組織進化的大方向。

其在AI安防市場的玩法可以總結為:

廣開源、合縱橫,聚焦機場等重點,由點及面,攻營拔寨慢慢耗。

AI 安防,BATH 必有一戰

與當年語音識別套路如出一轍,在AI安防應用最多的人臉識別技術上,百度從底層技術服務向平臺化和接口化轉型。

他們將行業應用門檻集約為平臺、接口服務,打開技術壁壘,從而將此前壁壘攔阻積累的勢能轉化為應用普及推廣的動能。

代碼洪流一旦開閘,百度就能在極短時間內交到包括開發者、軟硬件廠商等優質朋友,一起升官、一齊發財。

一方面,百度與開發者們圍繞人臉識別形成一個龐大的系統和大數據生態。

一方面,百度人臉識別不斷提高與開放的同時,更多AI安防產品可以接入其接口,正向循環。

同時,百度也深知:

AI能力要落地,硬件是必要載體。

據悉,4月16日,百度便將發佈包括人臉門禁、視頻分析盒子、人臉抓拍機、AI 鏡頭模組四款硬件產品。

涉及落地層,與其他巨頭稍有不同,百度選擇緊抓幾個細分市場重點跟,智慧機場便是其中之一。

在百度最新的AI體系中,他們還專門成立了“智慧機場業務部”,重點開拓航空服務領域。

之後也是捷報頻傳:百度順利拿下河南南陽姜營機場、北京首都機場、海口美蘭機場等眾多訂單。

談到這裡,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百度的AI安防路,為何格外倚重智慧機場這條賽道?

未來的AI安防機會,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機會體”。

第一大機會體無疑還是公安行業市場。

2018年,僅雪亮工程項目已達百億級規模。但這塊蛋糕除了產品豐富、工程實施能力強的傳統大廠商外,其他玩家並不那麼容易吃到。

第二大機會體可以稱之為安防企業級市場。

涉及智慧機場、智慧園區、智慧工地、智慧校園等細分領域。細分領域的壁壘,則體現在因場景不同所致的專業平臺需求各異。

互聯網及AI初創玩家,如若跨入這一領域,需要面對的則是來自運營模式和細分場景本身需求的壁壘。

第三大機會體則是純民用市場。

這個圈子中,企業PK的更多是性價比和品牌。

每個機會體都有自身的規則所在:

公安市場拼的是技術及服務;企業級市場拼運營模式和對細分場景的瞭解;純民用市場,拼的則是品牌和性價比。

對於大多數互聯網、AI創業公司來說,選擇包括智慧機場在內的第二、第三大機會更為明智。

這幾年,中國機場數量不斷增加,自2010年的175個增加到了2018年的235個,旅客吞吐量達到了12.65億人次,同比增長10.2%。

不斷增長的旅客數量以及旅客對於體驗感的追求都將為智慧機場的建設提供動力。

回看百度做安防,有流量入口、有AI基因、有智能終端,它的運營邏輯在於:

通過一個個包括機場在內的細分安防項目,打造一個城市級無邊界架構。

4、騰訊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在通往“大社交”時代。”

2018年9月17日,馬化騰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談到了自己對於AI的最新思考。

何為“大社交”時代?

互聯網時代,網絡更多解決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交互,充其量為幾十億個智能節點。

物聯網時代,網絡更多解決的是人物、物物之間的連接交互,智能節點規模將會百億起步。

意識到技術的產業革命,To B物聯網當然也就成了騰訊下半場的進擊主題。

緊接著,騰訊 AI Lab、騰訊優圖、WeChat AI 三大 AI 實驗室集體亮相,騰訊 AI 開放平臺也正式發佈。

AI安防業務,也就是馬化騰口中物物之間智能交互範疇之一的產業,最終花落優圖實驗室,成了其重點關注對象。

AI 安防,BATH 必有一戰

優圖實驗室成立於2012年,是騰訊四大AI實驗室之一,專注於圖像處理、模式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

確立了大方向,騰訊優圖同學們加班加點拼命幹。

2018年歲末,優圖在AI安防市場一口氣丟下數枚重磅炸彈:

  • 一、發佈天眼智能交通平臺,它是面向交通安全保障、交通治理等場景推出的智能化車輛、路況分析與檢索平臺。

  • 二、發佈優圖AI攝像機、優圖盒子、優圖人臉識別一體機三款AI硬件。

這裡需多提一句,硬件顯然不是騰訊的優勢,一次推出三款AI硬件產品大概也是無奈之選。

與大多垂直行業略有不同,安防產業一直以來都遵循軟件為硬件服務定律,做深、做重為用戶提供端到端服務才是趨勢所向。

明晰了產業需求及習慣,騰訊在AI安防市場進擊所採取的策略是由內及外,逐步擴張。

起初,優圖的人臉識別產品在騰訊總部深圳濱海大廈中上線應用。

騰訊每天上萬名員工進出這棟大樓,都要通過優圖在極短時間內的檢視;反過來,騰訊優圖的產品每天也在接受著全體員工的把關。

打磨完畢,出門打天下後,騰訊所走路線與阿里異曲同工:

做城市級生意,先造架構、再做應用,通過軟硬件打通底層數據,從上往下走。

目前,騰訊數字城市戰略已經囊括數字政務、城市治理、城市決策和產業互聯四大方案。

數字城市的本質是對物理城市進行數字建模,其中涉及計算力、雲連接、人工智能等多項技術。

AI 安防,BATH 必有一戰

計算力是“數字化的動力”,雲連接是“數字化的道路”,而人工智能起到的作用是完成“數字化決策”。

以人臉識別為例,從2013年的靜態檢索,到2015年的動態布控,再到2017年的邊緣計算和聚類歸檔,AI在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它將感知數據變成結構化數據,然後從大規模數據中尋找規律,最終形成決策,為公安的實際業務提供幫助。

關鍵是:形成決策之前,僅靠AI還不夠,還需要大數據及人工。

今天,賽道玩家們花盡所有氣力,實則都是為了形成一套完整的、好用的解決方案,實現最優決策。

無奈的是:這個結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何做到更好?優圖做了兩項工作:

其一、聯手合作伙伴,改造智慧化方案;

其二、利用騰訊雲、大數據、AI的技術積累及C端觸達能力,提供方案模塊和定製化算法。

B端數字城市、C端社交霸主,兩手抓的騰訊在以AI安防為突破口的ToB野心已經非常明顯:

要做物聯網時代的大數據運營商。

數據變現是一個很大的課題,也是一個很有趣的課題,它沒有界限、沒有方向,是一個完全的黑盒子,等待著每一個人去探索。

5、攪局者們

反應不小來自於自身危機感太大。

今天的AI安防場,手快不一定截胡,但落後一定捱打。

產業物聯網時代來臨,倒逼著傳統互聯網巨頭需實時進化。

城市數字化變革產生萬億紅利,所有傳統B/G端的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

以前種種驕績重新清零,一場數字城市之戰鳴槍開啟。

第三屆「中國人工智能安防峰會」

AI 安防,BATH 必有一戰

2020年6月13日,第三屆「中國人工智能安防峰會」將於杭州正式啟幕。

AI與安防的融合,經由2018年的靜水深流、2019年的混沌廝殺,2020年的技術研究與方案落地將會更為清晰、成熟。

藉由此,本屆峰會以「洗牌結束 格局已定」為主題,邀請從近千家AI&安防公司中突圍,並引領行業下一個五年的14家最具生命力的企業,發表、總結過去五年他們的所聞、所思、所想。

通過一年一度的AI安防行業品牌盛會,雷鋒網AI掘金志希望你能從中讀出鮮活的落地實踐,考察字裡行間的深意所向,還原起初不知或無法瞭解的既定事實,並重新審視那些塑造當今世界智能化的下沉力量。

已確認的演講企業: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宇視科技、西部數據、雲從科技、比特大陸、澎思科技、的盧深視。

專享福利

同時,雷鋒網AI掘金志還將啟動安防「新十年」

評選活動,獎項總共分為四大類:

  • 安防「新十年」——六大城市代表企業榜

  • 安防「新十年」——六大最佳行業解決方案榜

  • 安防「新十年」——引領未來10年的五大風雲人物

  • 安防「新十年」——引領未來10年的五大創新企業

如對報道內容或峰會內容有任何建議或疑問,可添加AI安防負責人張棟微信詳聊:ZDmatt

AI 安防,BATH 必有一戰
AI 安防,BATH 必有一戰AI 安防,BATH 必有一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