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科學界的吳彥祖

王德民:科學界的吳彥祖

提起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等詞語,大家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可能是科學怪人的形象,但其實有很多科學家們年輕的時候都很帥,只是不修邊幅。

2016年4月12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委員會決定把國際編號21023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王德民星”。在此之前,獲得這項榮譽的是牛頓、居里夫人這樣的傳奇人物。那麼,王德民為是什麼能獲得這份榮耀呢?

王德民:科學界的吳彥祖

1937年,王德民出生於河北唐山市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是那個年代為數不多的中瑞混血兒。王德民祖上世代行醫,王家在當時的醫學界已經頗有聲望。他的父親是北京同仁醫院副院長、母親是中央外貿學院教師。

王德民高考時,近乎滿分的王德文填報了五個志願,但因為年代原因,他被清華大學拒之門外,最後調到了第五志願——中國石油大學。

王德民:科學界的吳彥祖

王德明說:是石油選擇了我,不是我選擇了石油事業。而恰恰就是這個選擇,改變了一個時代。

彼時的石油狀況,是現有水平根本無法量產,完全依賴進口。大慶發現大型油田的消息傳遍全國,讀書時期就為國家“貧油論”憂心的王德民,在畢業後,毅然放棄了留校的機會,主動申請到大慶油田。

王德民:科學界的吳彥祖

初到大慶油田的王德民被分配到基層試井,晚上睡牛棚,白天和其他石油工人一起做體力活,100多公斤的絞車全靠人力,把千米以下的儀器搖上來。冬天太冷,儀器無法下井,他脫了棉襖給井口保溫,硬是靠身體的溫度把原油融化,完成了任務。

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王德民的生活一直圍繞著幽深危險的勘測井打轉,但他從來沒有抱怨過。在做著基層工作的同時,他也沒有放棄過科研。當時,行業內使用國外的“赫諾法”來解釋油層的動態變化,王德民很快發現這一理論和大慶的實際情況有很大的誤差,嚴重拖慢了採油的效率

王德民:科學界的吳彥祖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王德民立志創造出中國自己的分析解釋方法,自學俄語研究數學推導方面的蘇聯資料,廢寢忘食、連續奮戰100多天,在1961年2月推導出了符合大慶油田實際情況的油井壓力計算公式,命名為“松遼法”。

同年年底,他被調到採油工藝研究所,負責主持油井分層測試技術的攻關。王德民和技術人員一道深入油田第一線,決定改用很細的鋼絲代替鋼絲繩往井筒裡下測試儀器,經過兩年多反覆試驗,他們先後研究出多油層試油和油水井分層測試等一整套工藝,填補了中國下有封隔器的油井無法進行分層測試的空白。

大慶油田進入中含水開採期(原油含水量超過20%)以後,他和全所人員共取得了2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有3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王德民:科學界的吳彥祖

同時,他也被一路提拔,從技術員到技術工程師再到大慶油田管理局的總工程師。大慶油田的產量,僅在1996年就增加了五六百萬噸。但王德民說:如何將地下的原油採上來更多,是我研究一生的問題。十年的時間,大慶運用聚合物技術採油高達一億噸。很多西方國家想要高薪聘請王德民,但他都果斷拒絕了。

王德民:科學界的吳彥祖

從青澀少年到耄耋之年,王德民將一生奉獻給了中國的石油事業。

普通人對他的評價大多是“帥氣”,但是王德民卻說:“只有不正經的人才談論長相”。大慶油田行業對於王德民,又何況不是能源對於我們?

王德民:科學界的吳彥祖

這個世界太浮躁了,能像王德民一樣甘心的專心搞科研的人還有多少?如今,流量明星的一舉一動就能獲得無數關注,但那些正在背後付出千萬倍努力讓這個時代變得更好的人卻鮮為人知。

他們低調謙遜,對生命充滿熱情,為事業窮盡一生,為了祖國和人民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幾十年如一日,但光芒卻永遠隱匿在人後。

王德民:科學界的吳彥祖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這個時代“高顏值”被追捧,或許這是我們的某一方面的缺失,但是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們能被大眾所瞭解,又何嘗不是我們的“小確幸”?

科學家王德民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對科學的不算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