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丝高墙挡不住友谊之花的盛开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部电影是根据爱尔兰作家约翰·伯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获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奖。它与《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齐名,是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

希区柯克曾说一流的剧本只能拍出二流的电影。那么如果你看过,已经如此成功的《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个电影的话,不妨来看看原版小说,只能说某些地方的描述,书比电影更令人印象深刻。

铁丝高墙挡不住友谊之花的盛开|《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故事发生在柏林,时代背景是在二战时期,主角是一个名为布鲁诺的学生。由于搬家失去好友,他开始寻找新的玩伴,这时铁丝网那边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找到了一个好朋友什穆埃尔。后来他为了帮助什穆埃尔一起去找他失踪三天的爸爸,从铁丝网下面钻了过去。

作者约翰伯恩可以说一举凭借《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这本小说,拿下爱尔兰图书奖的年度最佳童书,西班牙年底最佳国际小说奖等众多奖项,足以说明这本小说,有其与众不同之处,至少是高于其他小说,才得以如此炫目。确实如此,唯有翻开小说,认真去读,才能理解为何这本书,可以一出版就斩获16项国际大奖,确实名不虚传。

布鲁诺放学回家竟然发现女佣在翻他的东西。换成任何一个人,估计都不喜欢在别人没有告知自己的情况下,去翻自己的东西。布鲁诺也是一样。但是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词“尽量”,他竟然可以稳住自己的情绪去问原因。女佣没有作答,她只是执行命令。这说明布鲁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非常有礼貌,而且还可以看出他的家庭条件很不错。

此时,布鲁诺的妈妈出现了。作者在形容她动作的时候,用了一个动词“拧”。我们可以从心理学上得知某些人在极度焦虑时会不自觉地做一些小动作,比如这个双手拧在一起。这充分表明了布鲁诺的妈妈很紧张,内心不安。

她后面跟布鲁诺说爸爸工作的原因而搬到另外一个地方,甚至因为布鲁诺接二连三的提问而声音变得严厉。作者在突出这个严厉的时候,用了一个动词“站”,就是原本是坐着的妈妈站了起来,以此来表明她真的生气了。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小动作,肢体语言来表达妈妈的紧张不安,没有用大吼大叫这些词,却更让人觉得不安。有时候女人的直觉是很敏感的,可能妈妈对新房产生了不安。

铁丝高墙挡不住友谊之花的盛开|《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词语,作者都十分用心的推敲,在我们阅读的时候,就能感觉出来,用词之严谨。同时作者非常善用对比法。如布鲁诺来到新家时,作者是用柏林家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家的大小等等,来与新家相对比描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疑问,到底为什么要来这里。

新房子有一扇窗户,像柏林家的,他贴了上去,向外望。作者再次使用了对比,原来家中窗户向外可以看到的景象:热闹,人群等,这里的则是让他感到寒意。两者的对比,顺便再次设下疑问,他看到了什么,为何如此不安。再次引发我们想要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

布鲁诺到底还是一个孩子,作者笔下的他,也充满了天真。比如他想返回原家,就对妈妈用了引以为戒,结果妈妈用了随遇而安。而他在书房与爸爸谈话后,离开前做了士兵每次离开前所会做的动作:双脚并拢,右手挥向空中,喊出了希特勒万岁。至此,揭开了布鲁诺爸爸的身份——德国纳粹军官,至少职位不低。同时也宣告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至少当我们看到布鲁诺爸爸是德国纳粹军官时,我们对他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女佣玛丽亚却感激他:因为在她母亲死后,是布鲁诺爸爸收留她,给了她工作,并帮她付了葬礼的费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由不同的人来看,会看出多样性。同样的道理,也适应于犹太人,他们不该因为种族就该被判死刑。

故事的结尾,带着孩子的天真,布鲁诺以为这一天,同每一天的中的每一天是一样的,没有想到他匆匆离去,却是再也不能见到家人,极具讽刺意味,却依然让人心痛不已。作者用简单的文字,以孩子的眼光,写下这个关于二战的故事。

如果你做好了准备,那么请翻开这本《穿条纹睡衣的男孩》来阅读吧。

铁丝高墙挡不住友谊之花的盛开|《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