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有光 | 這次,我們想用一點光,溫暖這片大地


在鄂西地區,有一條山脈,叫做荊山,

這裡與武漢所在的江漢平原不同,

它綿延起伏,層巒疊嶂。

有人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造就了這裡的人傑地靈,

也有人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這裡,立下了一道道難以跨越的屏障。


01

順著牛鈴的聲音,

我們在山腰上遇到了他。

一個人,兩頭牛,一個揹簍,一把鐮刀,

組成了這片土地上最動人的畫。


他的牙齒只剩下兩顆了,

佝僂著背,笑眯眯的,

張嘴嘟囔著,話卻說不太清楚。

他說他每天上午都會到這片山坡放牛,

順便能砍點樹枝子拿回去生火。


聽起來,似乎是自得其樂的生活,

兩頭牛和他一起,在田野間,

看雲起雲落,花開花謝。


但是,也只有這兩頭牛陪著他了。

叮咚叮咚的鈴鐺聲,

迴盪在山間,跳躍著,想要衝到外面去。


這座山實在太高,能走的都走了。

他好像,已經習慣了孤獨。

大地有光 | 這次,我們想用一點光,溫暖這片大地

大地有光 | 這次,我們想用一點光,溫暖這片大地


02

他今年12歲,

和爺爺一起生活。


爺爺在這片核桃基地種核桃好多年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核桃苗衝破土壤長了新芽,

細長的枝椏長了果實,

而他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長大。


他那雙細長的眼睛裡,

好像有很多故事。

我們一直在盡力地逗他笑,

而他呆呆地看著鏡頭,

輕輕地說他笑不出來。


也許,他最大的欣喜,

只是藏在爸爸媽媽回家的車票裡。

大地有光 | 這次,我們想用一點光,溫暖這片大地


03

她見過這世間的殘酷。

凌晨五點的縣醫院,

在父親的病床一側甦醒,

枕著睡覺的手臂還有些許的痠痛,

洗漱、擦拭、煮粥、餵飯,

再把兩個孩子送去鎮上的學校,

看到遠在廣州的丈夫發來的消息,

一切安好,勿念。

她才26歲,卻好似早已邁進而立之年。


她亦見過這世間的美好。

迎著早上七點的晨霧,在花櫟木的樹幹上,

摘下一粒粒飽滿的花菇,

把露水擦淨,晾曬,烘乾,賣到鎮上去,

把換來的錢,交給醫院和學校。

還有些貨,存到了年底,

就等著被端上那桌團圓飯。


她說她從未走出這片大山,

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好;

但她希望這些花菇和木耳能走出去,

因為,她知道它們有多好。

大地有光 | 這次,我們想用一點光,溫暖這片大地

大地有光 | 這次,我們想用一點光,溫暖這片大地


04

她家在山頂上。

騎摩托車到縣城,需要三個小時。

三年前,她送大兒子去城裡上寄宿學校時,

拐了170多道彎。

入夜,騎車回山頂,再拐170多道彎。

摩托車的尾燈,就像一道火柴,劃破這深山。


後來,她住進了貧困戶安置房,

距離兒子的學校只有三公里,

隔壁的核桃油扶貧車間解決了她的工作問題。


人們都說,她很敬業。

她可以在一天之內罐裝完10000瓶油。

她知道這裡盛產核桃,

但是,當聽說50多個核桃只能榨出一瓶油時,

她還是很震驚。

她說,雖然她買不起這個東西,

但她希望,每一個買得起的人,

都能吃到安全、放心的油。

大地有光 | 這次,我們想用一點光,溫暖這片大地

大地有光 | 這次,我們想用一點光,溫暖這片大地


05

在城裡生活的久了,

習慣了喧囂和吵鬧,

便以為這世界本就如此。


當我們離開城市,

走進那片大山,

才發現,在我們未知的地方,

有著許多平靜又動人的故事。

這裡不只有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

還有一群努力生活的人,

他們窮困,質樸,卻又積極向上。

他們時刻堅持著,

用雙手努力挖掘這片土地的美好。


我們希望,

讓大家看到這些真實的生活,

然後,用購買代替捐贈

用一點微薄的力量

幫助這裡的農副產品走出大山,

同時,讓生活在城市裡的人

也吃到來自大自然的健康放心的綠色食品。

大地有光 | 這次,我們想用一點光,溫暖這片大地

大地有光 | 這次,我們想用一點光,溫暖這片大地


我們希望,

貧困地區的產業能夠發展起來,

進而帶動每家每戶的增收致富。


我們希望,

因為就業崗位的增多,

讓這裡少一點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


我們希望,

為這裡的美好產物

打通去往城市的最後一公里。


我們希望,

讓生活在城市裡的人

也能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溫度。


全程策劃 / 宣傳部;文案、視覺 / 張漫銳;責編 / 吳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