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閱讀和有閱讀習慣的孩子,今後對人生的影響究竟會有什麼不同?

腹黑的小憂鬱王子璇


沒閱讀和有閱讀習慣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樣的,愛閱讀的孩子可能將來的路會走得更遠。

普希金說,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

1.閱讀是學習的基石。孩子的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績有密切關聯。

閱讀是最核心的能力。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於各方面學習。閱讀越早受益越多,學齡前兒童適時、適合、適量的閱讀,可以使孩子在上學前具備出色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將來學習小學各學科知識如虎添翼。出色的想象力、觀察力、創造力,觸類旁通,讓思維更加活躍,學習起來更加輕鬆愉快。

閱讀自己喜愛的書籍會使人感覺全心投入,不知不覺通過“無意識記憶”積累了大量的知識。而這些無意識記憶的知識日積月累,就會成為學科學習的最佳助力,使課堂學習易如反掌。

2.孩子的自我教育從閱讀開始。閱讀是孩子實現終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徑。

生活的閱歷和父母的教導總歸有限,閱讀是孩子真正自主學習的開始,閱讀能力的形成意味著可以自由的進入未知世界,擁有強大的自學能力。使孩子受益一生。現在的社會要求人們終身學習,沒有閱讀習慣的孩子,在離開校園之後將如何進行自我教育,如何持續學習呢?如果無法實現自我持續增值,終將被社會所淘汰。

3.閱讀能為孩子締造豐富的精神世界,看到詩和遠方。

閱讀不僅是追求知識,獲取智慧,也是在尋找知音,尋求理解。當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時,孩子通過閱讀,也可以創造和想象一個自己的精神家園。閱讀讓孩子在思考與學習中認識世界,認識自己。進而塑造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判斷力。

如果閱讀的內容足夠好,思想的沉澱足夠多,一定能給孩子帶來足夠強大的精神力量,推動孩子從“他律”走向“自律”,從而避免對電腦、電視的依賴,避免遊戲的侵蝕。

4.閱讀讓孩子永遠保持好奇心,擁有探索世界的勇氣。

好奇才會去閱讀,閱讀又引發好奇。好奇心支撐閱讀興趣,閱讀開啟深層次的好奇,一知半解才會讓人躍躍欲試,想進一步去了解、去探索。真正的探索是從閱讀開始的,是從前人的經驗上開始的。閱讀就是讓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追隨前人的思維,把前人的探索作為自己的起點。閱讀讓孩子得以探索那個隱藏的自我,以及整個遼闊的世界。

最後一句話總結:閱讀是對生命的滋養,讓孩子在以後的歲月裡厚積薄發。


美萌兔媽


小編認為這個問題提問的非常好,也確實非常適合這幾天來討論,因為剛過去的昨天是就便是世界第25個讀書日。


從世界讀書日的概念便可以略知一二:世界讀書日全稱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最初的創意來自於國際出版商協會。1995年正式確定每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目的是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知識產權。從這個節日的設定就可以知道,是為了鼓勵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對人類文學、文化、思想、科學等的尊重和感謝。今天我們不談這麼高大上且有點空泛的話語,就粗淺談一談閱讀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分享一點小編自己閱讀的故事。

1.腹有詩書氣自華:“文化”這個詞很寬廣,經常會被人們談起,尤其在教育孩子是會說“不好好讀書,就沒有文化,沒文化就找不到好工作,在社會上面混不好”,甚至網絡用語“沒文化,真可怕”等。那麼想要提升文化,緊靠教學課本內容是不夠,更多是要擴展閱讀,沒有那個家長會反對孩子閱讀積極有益的書本,而閱讀是一個隱形的投資,並且是陪伴終身的財富,別人得不到也竊取不了,因為感受理解都在孩子的腦子裡。那麼從小喜愛閱讀的孩子會有什麼和不喜歡閱讀孩子的區別。



小編認為:第一,孩子的思維會不同,愛閱讀的孩子思維活躍,看問題比較有深度且全面,而且理解能力相對比較好,能夠分清問題主次,難易程度等;



第二,孩子的厚度和寬度會不一樣,愛閱讀的孩子有思想,有想法,進而有利於孩子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這樣的孩子有創造力且獨有思想力,同時對人對事對物都會有自己的主見和讀到的見解,而不喜歡閱讀的孩子則相對會顯得非常“空”,呆板,容易人云亦云,缺乏判斷力和思考力,對於以後人生遇到的各種問題可能會帶有優柔寡斷,無法取捨和決定;



第三,愛閱讀的孩子氣質和未來人生的選擇會更多,喜歡閱讀並且能夠長期堅持下去的孩子,讓閱讀伴隨一生,這樣受益於終身,在未來選擇人生方向和道路上會更加寬廣,並且會隨之而自帶氣質,人緣可能會更好一點,因為有文化背後的力量在薰陶,而不喜歡閱讀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知識的缺乏,文化力量儲備不夠,在以後人生道路相對比較窄。這裡不是拼學歷,家庭背景等,只是單一從閱讀對於孩子的影響而言,閱讀對人的影響很多也很大,不能面面俱到,只是淺淺分析自己感受,與諸君共勉。



2.我把我的閱讀故事講給你聽:小編現在作為一名老師,以前小編也會閱讀但是沒有堅持下來,但是有一個愛好就是比較喜歡買書,所以就積攢了很多書。



在疫情期間思考很多,其中有一件事就是把閱讀撿起來,因為工作三年下來覺得還是有點知識缺乏,為了鞭策自己就創建一個公眾號“青年讀書說”,每週六更新讀書感悟或者讀後感,就在昨天世界讀書日,同時在公眾號發佈了文章。



而同時呢,昨天因為讀書日各大網站,尤其“噹噹網”進行促銷,又忍不住剁手買了12本書,但是總共才300元,看到好的書就想買下來,不過更重要是的鞭策自己閱讀,現在每天都會抽時間來閱讀並且寫作。



我相信堅持長期的做下去,一定會有所受益,希望我短小的閱讀故事可以給大家帶來思考和鼓勵,請相信一定要堅持讓孩子閱讀,來日必見效果。

以上內容屬於原創,請尊重,洗稿必究。

歡迎大家關注“青年讀書說”,欣賞更多精彩內容。


青年讀書說


閱讀習慣對人生有什麼影響?我從高考、進入社會兩個維度來為大家分享。

  • 有閱讀習慣的孩子,高考大語文不用怕

這兩年,高考大語文的概念提出,數位知名教育專家指出:

“語文的卷面字數從原來的7000字增加到10 000字,將來15%的人做不完題。同時其他科目也會增加字數。

不僅僅是字數的變化,還有閱讀面的變化。閱讀面擴展到哲學、歷史、科學等內容。這對閱讀能力的要求遠遠高出了課堂教學水平。”

所以,我們還能不能單純的依靠課本閱讀提升孩子語文成績??不行!孩子可能會成為連高考語文題目都做不完的15%!而且閱讀能力,還會影響到其他的學科!

閱讀力怎麼培養?要打造閱讀腦,而打造閱讀腦需要10年之久,靠的就是閱讀習慣!

所以,有閱讀習慣的孩子,不但不害怕高考大語文,反而會讓高考大語文成為自己的優勢,拉開和他人的差距。

  • 有閱讀習慣的孩子,
    具備了反焦慮反脆弱的能力

孩子在高考完之後,特別是步入社會之後,往往會開始焦慮和脆弱。現在這種脆弱在疫情之下更是被放大了。開學沒幾天,已有多名學生跳樓!

4月13日,江蘇無錫,12歲女生開學第一天跳樓自殺,搶救無效,不辛身亡。

4月12日,陝西商洛,初三女生從教學樓三樓跳下,搶救無效,不辛身亡。

4月7日,江蘇南通,初二男生從19樓墜落,搶救無效,不辛身亡。

......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為什麼生命如此焦慮?如此脆弱?怎麼樣能夠反焦慮反脆弱?這是我特別希望這些孩子能擁有閱讀的習慣。

英國作家阿蘭德波頓先生在他的身份的焦慮一書中給出了反焦慮的五個解決方法,分別是:哲學、藝術(文學)、政治、宗教、波西米亞。哲學、藝術都和閱讀息息相關。

偉大的文學作品是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隱藏在心靈深處的進展和焦慮。他們致力於消除人類的錯誤,降低人類的痛苦。

偉大的藝術家都心懷一種願望:“使這個世界變得比它原有的狀態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如今的我們,容易脆弱,也容易焦慮。我們往往寄希望於救贖者。

期冀救贖者,請先自救。

如何自救?在閱讀中,可以與巨人對話,換一個更寬廣的視角,發現另一種可能。書裡書外,多是同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