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難封,並不僅僅是“時運不濟”

“初唐四傑”的王勃曾在千古名篇《滕王閣序》中寫到“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借古喻今,用來表達自己懷才不遇之情。李廣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具悲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一生與匈奴歷經大小七十餘戰,威震漢匈兩國,卻至死不得封侯。


李廣難封,並不僅僅是“時運不濟”

後人對他的遭遇惋惜不已,僅盛唐一朝,懷念李廣的詩篇,能流傳下來的就有55首。那麼,李廣為何至死不得封侯呢?

大多人認為是因為李廣時運不濟、治軍不嚴,敗績過多。何況李廣還有殺俘、公報私仇的“黑歷史”。這些原因都有一定的道理,卻非主要因素。

李廣,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出身大族,祖上是秦朝著名的大將李信。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幾大望族——“七宗五姓”,隴西李氏位列之首。秦漢時期,隴西李氏一直是將門世家,李廣繼承了家族的優良基因,能征善戰,勇猛無匹。

李廣在漢文帝時,投身軍伍,屢立戰功。時值大漢初立,國力空虛,從漢高祖劉邦到文景二帝,對匈奴一直採取和親懷柔政策,縱使有李廣、程不識這樣的良將,朝廷也不敢對匈奴輕啟戰端。漢文帝也只能惋惜的感嘆李廣生不逢時,若李廣生在高祖劉邦那個時代,封萬戶侯輕而易舉。(“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難封,並不僅僅是“時運不濟”

漢景帝即位之初,李廣擔任隴西都尉。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平叛,於兩軍之中殺敵奪旗,立下戰功。可是由於梁王私自授予李廣將軍印,沒有得到朝廷封賞。

漢武帝時,李廣擔任驍騎將軍。公元前129年,李廣率軍出雁門關攻打匈奴,反被兵力眾多的匈奴擊敗。李廣自己也被匈奴俘虜,後面雖然憑藉勇猛機智逃脫,卻差點因此被朝廷降罪斬首。

元朔六年,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很多將領靠著殺敵首級數量而封侯,但李廣的部隊卻因沒有戰功,未能封侯。

元狩四年,李廣幾次請求漢武帝,終於獲得允許跟隨衛青再次出征,擔任前將軍。卻因衛青想讓好友公孫敖立功,故意調配,讓李廣出擊東路。東路遠繞,又缺乏嚮導,李廣最終迷路失期,被衛青質問。李廣引刀自刎,含恨而死。


李廣難封,並不僅僅是“時運不濟”

好運似乎一直沒有伴隨著李廣。有很多人認為李廣名過其實,是一位“常敗將軍。”明末抗清英雄黃淳耀曾評價李廣“非大將之才”,他的戰績與衛青、霍去病相去甚遠,行軍佈陣不如程不識進如風雨,退如山嶽,且“亡失過多”。實際上,這種說法很不客觀。

當初,李廣與程不識都曾擔任過邊郡太守,抵禦匈奴。李廣帶兵,往往找水草豐茂的地方駐紮軍隊,夜裡不派士兵巡視,表冊文書也極為簡略。程不識則正好相反,他帶兵極為嚴謹,士兵枕戈待旦。程不識曾說:“李廣帶兵簡便易行,但如果敵人突然進犯,他則無法阻擋。” (“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這其實跟李廣的自身特點有很大關係,李廣善射,武藝高強,膽大心細。虞世南曾作詩道“輕騎猶銜勒,疑兵尚解鞍”。這句詩描寫的是:李廣在上郡時,率百餘騎兵追擊三名匈奴射鵰手,李廣連射三箭,殺死二人,擒獲一人。面對古代的頂級狙擊手,李廣完勝。

李廣射技無雙,盧綸曾作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李廣曾多次格殺猛獸,有次外出狩獵,誤以為遇見了老虎,李廣拉弓便射,過去一看才發現射中的是個石虎,而箭矢已深深沒入石中。《史記》對此事有明確記載,後來有人專門做過實驗,靠人力把箭射入石頭中根本不可能。史書上或許存在誇大成分,但李廣善射卻是不爭的事實。


李廣難封,並不僅僅是“時運不濟”

李廣殺掉射鵰手後,與數千匈奴軍隊遭遇。他臨危不亂,果斷下令;“前”,走到距匈奴二里處,令士兵下馬解鞍。匈奴人驚疑不定,認為是漢軍誘敵之意,不敢輕舉妄動。李廣見一白馬將出陣,立刻帶兵出擊,射殺白馬將,之後又返身坐臥於地。匈奴人見漢軍有恃無恐,毫無懼色,於是始終不敢進攻,僵持過後退走。在這次敵我兵力懸殊的遭遇戰中,李廣憑藉驚人的膽略嚇退敵兵,轉危為安。

出眾的武藝和膽略註定李廣的治兵方式與別人不同,程不識與李廣都曾駐守邊關,但匈奴對李廣更為畏懼。李廣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進攻,稱李廣為“漢之飛將軍”。獲得自己人的讚賞很容易,難的是令對手膽寒。南宋學者葉適就曾說:“李廣自用兵,人所不及,世或以常律論之,固非矣。”李廣用兵有自己獨到的方法,不能以常理論之。

李廣當初與堂弟李蔡一起從軍,歷經三朝。李蔡只是中人之姿,名聲才幹差李廣很遠。但李蔡在漢景帝時就已經獲得兩千石的官職,在漢武帝時期,更是擔任過丞相、樂安侯。李廣終其一生,官不過九卿,他的部下都有人封侯,唯獨他沒有。這也成為了李廣一生的執念,他曾問王朔,難道我的面相就不該封侯嗎?

李廣體恤士卒,得賞賜全分給麾下士兵,有士兵同飲食,共甘苦。為官四十餘年家無餘財。士兵也很尊敬這位勇武、平易近人的將軍,樂於為他效死。後人常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稱讚李廣的美德。

李廣不知在封建社會,要想出將入相,進爵封侯,一定要抬頭向上看。向下無足輕重,向上舉重若輕,漢武帝才是那個關鍵因素。


李廣難封,並不僅僅是“時運不濟”

漢武帝一開始並不是對匈奴採取強硬措施,他偏愛儒生,寵信外戚。呂思勉先生曾經說過:“若漢武帝有深謀遠慮,對當時之匈奴,能多用信臣宿將,其所耗費,必可大減,而所成就,反將遠勝,此無可疑者也。”

衛青與李廣的出身天差地遠,可是因為衛青有個好姐姐,就能青雲直上。而且衛青為人“以和柔而媚上”。李廣不會察言觀色,順承上意,甚至有些不羈與自負,漢武帝不喜他也就順理成章了。

或是從李廣身上學到了經驗,千餘年後,戚繼光抗擊倭寇,為了順應朝堂,緊緊抱住張居正大腿,乖乖送上財寶美女。可憐一代民族英雄,為了能統兵作戰,不得不諂媚於上,被士林嘲笑。

李廣有三個兒子,前兩個兒子都死在了他前面。小兒子李敢曾跟隨霍去病出擊匈奴左賢王,李敢深得家傳,作戰勇猛,奪得左賢王戰鼓和軍旗,殺敵無數。李敢因父親李廣之死而怨恨衛青,在一次皇家狩獵中,被衛青的外甥霍去病冷箭射殺。漢武帝寵信外戚,一句被鹿撞死而輕輕帶過。

李廣長孫李陵與貳師將軍李廣利同擊匈奴,李廣利率軍三萬,差點被匈奴包了餃子,戰績平庸。李陵率軍五千,被匈奴八萬人所圍。李陵帶兵死戰八日,死傷過半,殺敵萬餘人。因遲遲等不到援兵,後投降於匈奴。漢武帝震怒,殺死李陵母親妻兒全家。


李廣難封,並不僅僅是“時運不濟”

李廣子孫三代都為漢將,且立下赫赫戰功,都得不到好結局。“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李廣徵戰一生,大小七十餘戰,偏偏未能封侯,這在李廣看來,無疑是對他的自我價值的根本否定。而這對於英雄人物來說,甚至比死亡更可怕。

李廣死後,軍士痛哭,百姓垂涕。有此良將,卻始終受人鉗制,每戰領兵不過萬人。漢武帝刻薄寡恩,任人唯親,李廣不懷柔媚上,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