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16世紀,中日韓三國大戰的前因後果,以及蘊含的重要啟示

導語

提起萬曆皇帝朱翊鈞,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二十八年不上朝,因此有人認為萬曆皇帝是個甩手掌櫃,昏庸無能。然而實際上萬歷皇帝只是不愛上朝,他還是照常批奏國家大事,而且對國事有著自己的明確判斷。從政治上看,他有非常清晰的見地,例如他明白國家的財政開支不能僅依靠農業,而要從商業稅收入手,讓那些富得流油的工商業者也分擔一些國家的負擔。從軍事上看,萬曆年間的三場大規模軍事行動,寧夏之役、朝鮮之役、播州之役都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漫談16世紀,中日韓三國大戰的前因後果,以及蘊含的重要啟示

抗日援朝戰爭

然而萬曆三大徵之一的抗日援朝戰爭,卻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這是一場被大多數中國人遺忘的戰爭,大部分人對此次戰爭的印象,大概就是明朝將領鄧子龍不幸在這場戰役中身亡。同時不少歷史學家對此次戰役的評價不太正面,後世無數文人政客都說,這次戰爭是導致大明帝國衰敗的原因之一,更有朝鮮也就是現在的韓國,常把這場因為明朝出兵艱辛援助才得以勝利的戰役,視為是朝鮮能臣的功勞,甚至還有人給大明帝國的將士,貼上了無能的標籤。但實際上這次戰爭意義非凡,它一舉奠定了戰後300年的東亞政治格局。

那麼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為你闡述為什麼說明朝抗日援朝奠定了300年的東亞政治格局?

第一:抗日援朝不是萬曆皇帝的一時興起,而是權衡利弊後做出的一個決定。

第二:經過為期一年的人臣倭亂,中日雙方由戰略進攻轉為防守。

第三:中日雙

方雖罷手言和,但卻沒能達成共識,這為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埋下了伏筆。

一、抗日援朝不是萬曆皇帝的一時興起,而是權衡利弊後做出的一個決定。

1591年,也就是萬曆皇帝十九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100多年的戰國動亂,實現了統一。走上權力巔峰的豐臣秀吉開始顯露了勃勃野心,他不再滿足於日本狹小的土地,開始把目光放到東亞大陸上,他制定了徵滅韓土、佔據大明、君臨印度的作戰方針。也就是說從豐臣秀吉動了腦筋開始,這場戰爭就已經箭在弦上了,因為此項作戰計劃,日本進入了戰備狀態,船支、鐵炮加速生產,全國各地的軍隊集結在一起,這一系列不尋常的舉動引起了許儀後的注意。

漫談16世紀,中日韓三國大戰的前因後果,以及蘊含的重要啟示

豐臣秀吉

許儀後是中國人,之前在廣州附近海域做生意時,被倭寇擄走,幾經輾轉賣到了日本,這次日本上下的異動讓他察覺到,恐怕日本是要對海外用兵,而日本孤懸海外,對海外用兵,唯一的可能就是攻打朝鮮。可是當時朝鮮是大明的藩國,如果朝鮮被攻擊,大明勢必要出手相幫,這恐怕會引起一場混戰。許儀後越想越不安,於是開始暗中調查,調查的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因為豐臣秀吉的目標壓根不是朝鮮,而是以朝鮮為跳板,最後佔領並統治中國大陸。

始終不忘祖國的許儀後,就想著把這個消息,儘快告訴大明,但他擔心如果只是彙報簡單情況,大明不知真假,未必會引起重視。於是他決定要遞交一份有理有據的報告,為了這份報告,他找來了另一位中國人郭國安幫忙,郭國安身處日本軍營,收集情報頗為便利,很快兩人就擬寫了一份5000字的報告,報告裡寫到了日本要挑起戰爭的原因、日軍的作戰計劃以及大明可以採取的應對策略。這一份分量十足的報告,最後託一位中國商人漂洋過海帶到了大明,當大明拿到這份報告時,距離日本向朝鮮正式開戰僅有44天。

漫談16世紀,中日韓三國大戰的前因後果,以及蘊含的重要啟示

奏章

就在數天之後,大明又接到了一份奏章,內容和許儀後的這份相差無幾,都是說日本要攻打朝鮮,最後佔領中國大陸。而第二份奏章的消息來源,是曾在日本本當兵的蘇八,背井千辛萬苦逃回中國,告知官府的。這兩份報告的來源彼此獨立,但情報內容卻幾乎一致,讓人不能不信,內閣很快拿出了應對之策,只是天津到江浙、福建等處邊境,鎮守督撫整頓兵士嚴備海防。

1592年,也就是萬曆二十四年,豐臣秀吉的十幾萬大軍渡過朝鮮海峽,於4月13日在朝鮮釜山登陸,開始了侵朝戰爭,而朝鮮根本無還手之力!自從明初太祖朱元璋把朝鮮定為永不征伐之國後,朝鮮已經安享了200多年的和平,這200多年的安逸日子,讓朝鮮的整個國防體系呈現出崩塌狀態,連在邊境上抵禦女真人的戰鬥力都沒有,更不用說抵禦日本軍隊了!因此,日軍進入朝鮮軍民望風接饋,僅僅一個月的時間間,朝鮮三都失守,八方瓦解,日軍幾乎佔據了朝鮮全境。

漫談16世紀,中日韓三國大戰的前因後果,以及蘊含的重要啟示

朝鮮國王李巖

朝鮮國王李巖一直逃到靠近中國邊境的益州,然後頻繁派出使節,請求明朝出兵增援。在這之前,當日本即將入侵朝鮮的消息傳到北京時,文武百官的態度是大明要做的是嚴守海防,不要參與戰爭。但萬曆皇帝已經敏銳地意識到,朝鮮是中日之間的防線,而這道防線不堪一擊,如果放任日朝兩國交鋒,恐怕很快就會波及大明。既然日本攻打朝鮮已經無法避免,那大明唯有佔得先機,方能有取勝之機。可是萬曆皇帝有他的苦楚,當時大明還在處理寧夏之亂,而且群臣對援朝一事表示反對,萬曆皇帝再仔細考慮後發佈了這麼一道御令,御令要遼東部隊應援朝鮮,併發銀兩萬兩,赴彼國靠軍。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萬曆皇帝思考問題的周全,首先應援這個詞很寬泛,在鴨綠江接應朝鮮國王算是應援,出兵平壤也是應援,打到日本去也是應援,而到朝鮮賞賜軍隊則是為出兵冠上一個名頭,你總不能阻止我大明給藩國犒賞吧。這樣一來,反對者的嘴就被堵住了,這道御令可謂是萬曆皇帝下了一招,進可攻退可守的好棋。所以當朝鮮短短兩個月不敵日軍時,遼東部隊立即按照事先商定好的方略,進入朝鮮。6月15日,大明軍隊終於渡過了鴨綠江,這支軍隊規模並不大,只有1029人,但都是身經百戰的遼東騎兵。這一步揭開了亞洲史上極為重要的萬曆皇帝朝鮮戰爭的序幕。這一次戰役朝鮮和韓國稱之為人臣衛國戰爭,日本稱之為徵韓之戰。

二、經過為期一年的人臣倭亂,中日雙方由戰略進攻轉為防守。

抗日援朝戰爭實際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592年,以日軍登陸釜山為開端,因為恰逢壬辰年,因此被稱作壬辰倭亂。第二階段是1597年中日和談無果後,日軍再次侵朝這年是丁酉年,因此被稱為丁酉再亂,在這一部分我們就先來看看壬辰倭亂的經過。

漫談16世紀,中日韓三國大戰的前因後果,以及蘊含的重要啟示

壬辰倭亂

1592年,第一批明軍跨過鴨綠江的那天,朝鮮平壤淪陷,為了收復失地,先頭部隊直撲平壤,當時平壤城內的日軍有兩萬餘人,統帥是所向披靡的小西行長。明軍在沒有一套完善的戰鬥方針的情況下,在一個雨天殺到了平壤,當時城內一片泥濘,騎兵的活動受到了很大限制,而且因為大雨滂沱,明軍攜帶的火器根本派不上用場。就這樣,明朝騎兵和日軍的第一次正面交鋒就遭遇了慘敗,將領中彈身亡,剩餘的士兵連忙撤退。

當時日本的軍事力量,應該算是三國中最優的,因為剛結束了日本戰國動亂不久,軍隊作戰經驗豐富,並且軍隊已普遍配備了火銃、火炮等武器,實戰威力較強。明軍這一次受挫,讓萬曆皇帝認識到日軍的強悍戰鬥力,想要和日軍匹敵,萬曆皇帝就想到了剛平定了寧夏叛亂的李如松,於是同年10月詔命李如松為防海御倭總兵官,統領4萬大軍再度前往朝鮮援助。

漫談16世紀,中日韓三國大戰的前因後果,以及蘊含的重要啟示

李如松

李如松確實不像之前的將領那般莽撞,他在正式開打之前用了個謀略,他一邊部署作戰方針,一邊聯繫了小西行長,聲稱可以進行和談。為了提高和談的可信度,李如松還先後派出了三批使者,在小西行長認為議和有望後,就在平壤城內夾道歡迎李如松一行人到訪,誰知就在日本人夾道歡迎時,大隊民軍協同朝鮮軍隊兵臨平壤城下,要和他們來一場硬仗。這一場硬仗打了一天一夜,最後的結局就是日軍帶著不到5000人的士兵,退出了平壤,而明軍和朝鮮軍堵截伏擊了一部分南逃的日軍,隨後光復了黃海、平安、金雞等地方,雖然朝鮮的一些失地收回,但中日雙方均損失慘重,明軍傷亡數千人,日軍傷亡則超過萬人以上。

當然在抗日援朝的壬辰倭亂中,朝鮮軍隊也發揮了一定的功效,其中無法繞過的一個名字就是李舜臣。李舜臣是一名海軍將領,1592年3月日軍登陸釜山時,當時的水軍將領不僅嚇的屁滾尿流,還把軍艦武器全都沉入海底,解散了部下。在此情況下,李舜臣就自動挑起了海戰的大梁。為了贏得海戰勝利,李舜臣改進了傳統軍艦,因為改造之後的船艦,外觀很像海龜,便起名為龜船。龜船結構輕巧、簡易而堅固、傳送快、火力大,而且龜船上有70多個孔洞,可以放槍炮或射箭,再加上李舜臣用兵機動靈活,經常集中力量以多擊少,聰明的打法加上給力的船艦,大大提升了朝鮮水師的能力值。

為了與朝鮮水師進行決戰,日本水師在聚集島一帶集結,準備兵分三路,向朝鮮水師發動進攻。1592年7月7日,李舜臣將集結於聚集島的日本水師,引至閒山島附近水域決戰。李舜臣選擇閒山島作為決戰之地,是因為這裡有著寬闊的深水環境,易於設置埋伏,可以向日本艦隊進行包圍、殲滅。在決戰開始不久後,朝鮮水師的戰船就將日軍包抄起來,同時龜船直接撞向日軍艦隊,很快便撞翻了日軍艦隊前列的幾艘大船,而其餘的朝鮮戰船也奮勇殺敵,結果日軍的61艘戰艦被擊沉,這就是文明於世的閒山島大戰。經此一戰,李舜臣聲名大陣,日本也因此失去制海權,難以運送戰略物資。

漫談16世紀,中日韓三國大戰的前因後果,以及蘊含的重要啟示

1593年元月24日,明軍的三千精兵奔赴當時朝鮮開京,也就是今天的韓國首爾,結果在路上突然遭遇日軍,雙方一言不合就開打,當時明軍碰到的是日軍的前鋒小隊伍,所以明軍很快就將這支小隊伍擊敗了。但很快日軍主力兩萬餘人聞訊而來,明軍撤退不及,被日軍包圍在一個名叫碧蹄館的地方,李如松知道了這個消息後,連忙帶著一千親衛趕來救援,卻也陷入了碧蹄館的重重包圍之中。這時日軍聽聞明軍正在趕來增援的路上,因為不知消息真假,擔心萬一明軍的主力敢到,反而自己會陷入被動,於是開始往京城方向撤退,這一站就這麼草草結束了。

中日雙方在碧蹄館之戰後,都不敢輕舉妄動,或者說都遇到了不小的困難。先說明軍,明軍經過了幾次大戰後損兵折將,其中戰馬死了1.2萬批,騎兵戰鬥力下降,而且因為朝鮮後勤補助沒能跟上,軍隊糧草嚴重的不足,而日軍的情況也沒有好到哪裡去,日軍雖然戰鬥力強,但是各軍團的是相互獨立的,有點各自為戰的意思,在幾場硬仗之後難免士氣低落。而且因為李舜臣控制了南部海域制海權、後勤補給嚴重不足。在這樣的情況下,中日雙方都空前默契的由戰略進攻轉為防守,一時間戰力陷入了相持階段。日本太閣豐臣秀吉見狀,就於1593年4月29日下令各軍火速從開京後撤,至此抗日援朝戰爭的壬辰倭亂就告一段落了。

三、中日雙方雖然罷手言和,但卻沒能達成共識,這為第二次萬曆朝鮮戰爭埋下了伏筆。

前面我們說到了,在碧蹄館之戰後,中日雙方都選擇了防守,也是從這個時候起中日雙方開始議和。說到議和就不得不說這次議和中的重要人物沈惟敬。沈惟敬可以說是一位傳奇性人物,他是一名商人,因為會日語便作為了當時明朝對日外交談判的首席代表,前往日本談判。

漫談16世紀,中日韓三國大戰的前因後果,以及蘊含的重要啟示

沈惟敬

1593年9月,沈惟敬抵達平壤,見到了小西行長,在和小西行長的談判過程中,沈惟敬的發現談來談去,日本都在提出各種不平等條約,例如要把朝鮮平壤以東給日本之類的,這場議和的談論時間長達四年,並且沒有實質性進展。因為明朝不會接受日本開除的不平等條約,而日本也不願什麼都沒撈著就議和了,顯而易見,這一場沒有達到各自目的的議和,是不會有任何結果的。

那麼這場議和為什麼還會持續這麼長的時間?主要問題就在於沈惟敬,沈惟敬在談判後並沒有把情況如實相告,他和萬曆皇帝說豐臣秀吉認輸了,請求我們給他冊封,而小西行長那邊也採用了欺上瞞下的套路,他和豐臣秀吉說大明準備為此次戰役謝罪,但這種忽悠終究是紙包不住火的,最終萬曆皇帝和豐臣秀吉意識到,這次議和完全就是八字還沒一撇兒,而且不會談攏的。

漫談16世紀,中日韓三國大戰的前因後果,以及蘊含的重要啟示

於是在雙方休戰四年之後,在1597年的2月,豐臣秀吉派出十四萬大軍水陸並進,氣勢洶洶的再一次進攻朝鮮。抗日援朝戰爭的第二階段,丁酉再亂開始了,對此大明連忙派兵部尚書率軍馳援,在朝鮮軍隊的密切配合下,日軍損兵折將。1598年1月,日本大軍來朝,當時的右檢督御史十分害怕,來不及下令通知大家,就自己先跑了,將領跑了,各部隊自然也就跟著跑,此時日軍又緊追不捨明軍難掩敗事,就只是這一場戰役,明軍就損失器物無數,傷亡達2萬餘人。更令人可恥的是戰後御史還謊報軍情,稱此戰大捷。當然在事件敗露後,御史等人就被罷了官。除了陸地作戰沒能取得佳績呢?水軍的表現也一度不盡人意,日軍吸收了幾年前水軍慘敗的教訓,使用反間計讓李舜臣被罷免,沒有了李舜臣,朝鮮水軍不敵日軍,幾近覆滅,好在朝鮮又及時啟用李舜臣。

漫談16世紀,中日韓三國大戰的前因後果,以及蘊含的重要啟示

鄧子龍

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揮水師在鳴梁海峽與日本水師決戰,完成了以弱勝強,挽救朝鮮敗局的壯舉。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逝,這場因為豐臣秀吉的野心而發動的戰爭,似乎也沒了多大的意義,於是日軍將領開始無心征戰。同年10月日軍開始撤退,11月中朝軍隊想把日軍一舉殲滅,先後鎮壓了多次起義和兵變的明朝將領鄧子龍,和李舜臣一起到陸梁海戰截擊日軍,當時鄧子龍已經年過七旬,但卻依舊意氣風發,他自為前鋒率領三艘鉅艦向日軍進攻,一時間日軍死傷無數。但可惜的是因為其他戰艦起火,燒到鄧子龍的戰艦上,戰艦起火,鄧子龍無路可退,壯麗犧牲。而他的搭檔李舜臣,也因為在和日軍的混戰中,不幸身中流彈而亡。這場陸梁海戰以中朝聯軍獲勝而結束,只是在戰鬥中我們失去了兩員大將。

1599年4月,明軍也撤出朝鮮,這場前前後後打了7年的抗日援朝戰爭正式宣告結束。

四、總結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這篇文章的內容。我們首先說了:萬曆皇帝年間的抗日援朝戰爭,是由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朝鮮開始的,而日本之所以出兵朝鮮是要以朝鮮為跳板,最後佔領並統治中國大陸。萬曆皇帝在權衡利弊之後,決定對方國朝鮮伸以援手,在日本進軍朝鮮兩個月後,明軍跨過鴨綠江,開始了七年的抗日援朝。

漫談16世紀,中日韓三國大戰的前因後果,以及蘊含的重要啟示

其次我們說了:抗日援朝戰爭的第一階段,也就是1592年以日軍登陸釜山為開端的壬辰倭亂。在這一年的時間裡,大明和朝鮮軍隊都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品嚐過勝利的滋味,也有過失敗的苦楚,直到碧蹄館之戰後,因大明損兵折將嚴重以及糧草補給不足,由戰略進攻轉為防守,而日本也因為士氣低下和糧草問題選擇按兵不動。

最後我們說了:抗日援朝戰爭的第二階段,也就是1597年中日和談無果後,日軍再次侵朝的丁酉再亂,中日雙方雖然罷手言和,但實際上沒有達到各自的目的,在議和徹底無望之後,豐臣秀吉再次出兵朝鮮。這一回的戰況相較之前愈發慘烈,明朝將領鄧子龍和朝鮮名將李舜臣,皆在這一階段的戰爭中壯烈犧牲。

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逝,同年10月日軍開始撤退,這場抗日援朝戰爭打打停停,先後持續了七年,大明、朝鮮、日本三方博弈,但從最後的結局來看,似乎沒有贏家。對於明朝來說,長達七年的戰爭讓其軍事和經濟上都受損,百姓負擔加重,有野心的少數民族蠢蠢欲動,這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漫談16世紀,中日韓三國大戰的前因後果,以及蘊含的重要啟示

德川家族

對於朝鮮而言,從幾盡亡國到復國,整個過程生靈塗炭、百業蕭條。戰後整個國家元氣大傷,朝鮮也因此和日本斷絕往來,直到之後朝鮮去日本,兩國關係才算緩和。而日本的豐臣秀吉因為此戰失敗,失去了國民的信任,他的權力逐漸被德川家族取代,日本也開始了新的時期。總之經過這場戰役,東亞的格局進行了一次重新洗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