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水縣概況

1、鄰水簡介

鄰水古稱鄰州,始建於梁大同三年,距今已1470餘年歷史。全縣轄區面積1909平方公里,轄25個鎮335個村居,總人口101萬,是全省20個百萬人口大縣之一。地形地貌獨特。境內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由西向東平行展布,大洪河、御臨河蜿蜒其間,形成“三山兩槽”的獨特地貌。東槽地勢平坦開闊,適於發展農業產業,是現代農業發展主要區域;西槽地勢相對較窄,礦產資源豐富,是工業發展主要區域。物流交通便捷。地處川東門戶,是四川距重慶主城區最近的縣,處於長江經濟帶上游重要節點、川渝合作最前沿。縣城到重慶主城區90公里、寸灘保稅港80公里、兩江新區40公里,包茂、滬蓉高速交會於縣城南郊,國道210、350縱貫全境,是川陝渝鄂重要交通節點。自然資源富集。已探明可開採的礦產資源有煤、石灰石等28種,是全國百強產煤大縣和川東氣田主採區、國家天然林保護和退耕還林(草)工程建設區,有千島洪湖、華鎣山洞中天河、御臨河“小三峽”等旅遊資源,是全國商品糧供應基地、全國生豬調出大縣,享有“中國臍橙之鄉”美譽。

鄰水縣概況

201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9.6億元、增長8.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6.6億元、增長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9億元、增長12.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7億元、增長1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83元、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0元、增長9.7%。

2、建置沿革

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析宕渠縣始置鄰水縣,屬鄰州鄰山郡,縣治在鄰州城(今興仁鎮)。西魏恭帝三年(556),屬渠州鄰山郡。隋開皇元年(581),駐地由原鄰州城移至嶽池溪。三年(583),鄰山郡入渠州。大業三年(607),改渠州為宕渠郡,鄰水縣屬之。唐武德元年(618),廢宕渠郡復置渠州,改鄰水縣為潾水縣,屬渠州。是年,又分潾水、墊江縣地置潾山、鹽泉二縣,設置潾州。二年(619),鄰水縣駐地由嶽池溪移至崑樓鎮。天寶元年(742),改渠州為潾山郡,仍轄潾水縣。乾元元年(758),更潾山郡為渠州,仍轄潾水縣。寶曆元年(825),潾水縣併入潾山縣,大中元年(847),復置潾水縣。公元907年王建在成都稱帝,復置鄰州,仍轄潾水縣。公元934年,改鄰州為渠州,仍轄潾水縣。北宋乾德二年(964),宋太祖征服四川,改潾水縣為鄰水縣,屬渠州。元至元二十年(1283),鄰水縣因編戶不足而併入大竹縣,改名鄰水鎮。明成化元年(1465),復置鄰水縣,屬順慶府(今南充)廣安州所轄,二年(1466),在今鼎屏鎮建縣治。

公元1644年,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定國號為大西。1646年,清滅大西政權。順治十七年(1660)鄰水縣屬川北道順慶府。

民國元年(1912),廢川北道,鄰水縣屬順慶府。民國2年(1913),恢復川北道,鄰水縣屬川北道順慶府。民國3年(1914),鄰水縣屬嘉陵道(今閬中)。1935年,川政統一,鄰水縣屬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今大竹)。

1949年12月,成立鄰水縣人民政府,屬川東行政公署大竹專區。1953年3月,大竹專區撤銷,鄰水縣改屬達縣專區(1968年改稱地區)。1993年7月,鄰水縣屬廣安地區。1998年,廣安撤地設市,鄰水縣屬廣安市。鄰水縣是革命老區縣、全國文化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百強產煤大縣、中國臍橙之鄉。

3、行政區劃

全縣轄21個鎮,24個鄉;484個行政村,38個居委會;4438個村民小組,155個居民小組。鄰水縣域東西寬59公里,南北長57.5公里。轄區面積1919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10月,公安戶籍總人口1009994人。其中,按性別分,男533306人,佔總人口的52.8%,女476688人,佔總人口的47.2%。

轄21鎮(鼎屏、九龍、豐禾、柑子、城北、城南、合流、壇同、高灘、么灘、袁市、石永、興仁、王家、八耳、觀音橋、牟家、龍安、三古、石滓、兩河),24個鄉(太和、新鎮、冷家、長安、關河、龍橋、黎家、椿木、梁板、風埡、西天、同石、復盛、子中、護鄰、涼山、長灘、甘壩、四海、九峰、古路、荊坪、柳塘、華鎣)。

4、自然地理

土地

全縣土地類型多、耕地比重較小、利用不夠充分、潛力較大。土壤類型有黃壤土類、紫色土類、沖積土類、水稻土類。黃壤土類分佈於海拔500米以上的低山區,風化度較深,膠體品質差,重壤至黏土,施磷效果好,宜種度廣、佔耕地面積的8.52%;紫色土分佈於丘陵、平壩或山地,富含鉀、磷、鎂、錳元素,母質風化淺,肥力高,佔耕地面積的39.9%;沖積土分佈於溪河沿岸階地上,土質肥沃,耕作方便,佔耕地面積的0.5%:水稻土經長期水耕而成,佔耕地面積的51.08%。

水資源

地表徑流總量9.011億立方米,地下水總量5.7848億立方米,工程蓄水0.72億立方米,全縣水資源總量16.560813億立方米。總體說來,水資源貧乏,而且資源的分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大洪湖沿岸水資源較豐富,而石灰岩山地因降水滲漏而成為貧水區。

生物資源

江河、塘庫有鯉科、鮑科、鯰科、合鰓科等魚類20餘種,盛產鰱魚、草魚、鯉魚。主要野生動物有47科,約150種,有豹、大靈貓、水獺、雕號鳥、雀鷹、蒼鷹、雉雞等珍貴動物;主要野生植物有78科,約500餘種,有馬尾松、銀杏、三尖杉、紅豆杉、潤楠等珍貴植物,有玉蘭、海桐、石榴等觀賞植物,有牛藤、荊芥、血藤、防風、接骨木、一枝箭、桅子等藥用植物。

礦藏資源

境內地質構造複雜。礦藏資源較為豐富,已探明或已發現的礦藏有27種。有鋼鐵基本金屬礦的菱鐵礦、銳鈦礦;稀有金屬礦鋰、鈹;分散元互不礦鎵、鍺;冶金輔助原料礦耐火黏土、硅石、石灰岩、白雲岩;化工原料礦磷、硫鐵礦、滷水;建築材料礦輝綠岩、玄武岩、高嶺土、石膏、石英;燃料礦煤、天然氣、油頁岩。二疊紀龍潭煤系和三迭紀須家河煤系原煤蘊藏量3.44億噸。龍潭煤系煤層達2.5米,是華鎣山煤田的重要產區。菱鐵礦地質儲量3343.5萬噸。礦石品位35—42.5%;鋁土礦含二氧化鋁38—44%,地質儲量1190萬噸;石膏地質儲量2877.5萬噸,硫鐵礦廣泛分佈於華鎣山,蘊藏量豐富。天然氣儲存於三個背斜、兩個向斜中,是川東氣田的重要採區。

旅遊資源

鄰水縣歷史悠久,山水相間,旅遊資源較為豐富。自然景觀方面,有以寶鼎為主體的華鎣山佛教聖地,有集峰叢、森林、積雪、雲海為一體的華鎣山石林,有碧波萬頃、島嶼縈迴的“千島洪湖”,有巨壁摩天、曲折幽深的御臨河小三峽,有高山夾岸霧氣縈縈的小南海溫泉,有中國八大礦泉水之一華鎣山礦泉,有氣勢磅礴白練飛漱的望月瀑布群,有蒼翠欲滴空氣清新的“川東竹海”,有避暑勝地羅家洞森林公園,有“生物活化石”倒須溝桫欏林,有撲朔迷離景物薈萃的九峰溶洞群;有溝壑縱橫,峽高谷深的龍鬚溝風景區,有以明清古民居建築為特色的湯巴丘民俗自然風景區。人文景觀方面,有書岩石刻、靈寶山石刻、黃陵石刻、無糧寺摩崖造像、千佛崖摩崖造像、塘灣山崖墓、石廟寨崖墓、銀鼎山八角樓等等。

氣候

境內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冬暖春早,夏長秋短”、“冬春雪少寒潮頻,初夏悶熱多梅雨,盛夏伏旱有洪澇,秋季涼溼多綿雨”。秦巴山地的屏障作用,減輕了冷空氣的強度,縣內三條山脈平行展布,進一步減弱了寒冷的程度。盆地高空為溫暖的西風南支急流所控制,加強了冬暖的特性。加之境內地形複雜,維度較低,冬夜不長,雲雨豐富,風力微弱,輻射冷卻大為減弱,增溫、保溫的地形效應十分明顯,冬季較相同維度的長江中下游暖和。多年平均氣溫16.9℃,1月平均氣溫6.1℃,極端最低氣溫3.8℃。夏季受東南季風和西藏副熱帶大陸高壓合併控制,閉塞的地形不利透風,日間增溫迅速:夜間雲層較厚,熱量難以逸散,水汽吸收的地面長波返回地面,夜間氣溫降低較慢,以致出現連晴高溫天氣。7月平均氣溫27.3℃,極端高溫可達40.5℃。如太平洋高壓弱移時間提早,則雨季提前:如高壓勢特別強,則出現乾旱。入春後南方溫暖氣流北上,升溫較快,穩定上升至10℃的平均初日為3月15日,比上海提前20天。北方寒流南下時,大約7天左右有一次降雨降溫過程。秋季,因地形阻滯,冷暖空氣消長不下,日照少,雨天多,平均氣溫略高於春季。多年日平均氣溫在5℃以上的持續期348天,在0℃以上的持續365天,霜日100天。年平均降水量1206.8毫米,全年各季降水量分配不均,常年夏季平均降水量528.8毫米,冬季平均降水量66.5毫米,春季降水量302.5毫米,秋季降水量309.1毫米。

地形特徵

在四川衛星照片影像圖上,鄰水縣嶺谷相間的輪廓清晰可見。即平行展布的三個背斜為山嶺,其間的兩個向斜為谷地,構成“三山兩槽”的平行嶺谷地貌。山頂因長期剝蝕,出露石灰岩、泥灰岩,發育成岩溶槽谷(俗稱“內槽”)。槽谷兩側為突起的單斜山脊,走向與背斜構造成一致。向斜谷地發育成丘陵,在橫剖面上,向斜兩翼的單斜丘陵分佈於單斜山下,呈迭瓦狀向單斜山升高。縱谷、橫谷分割單斜丘陵,丘間坳谷、淺凹地發育,丘頂呈鏈珠狀沿岩層走向分佈、多呈剝蝕狀。向斜軸部的石永、荊坪以及王家騎龍寨、文家山一帶,岩層形狀平緩,經流水切割為臺狀五陵。而大部分地段,丘頂被剝蝕成錐狀丘陵。

華鎣山、銅鑼峽、明月峽三個背斜均高於向斜平均高1000米,主峰高登山海拔1704米,是四川盆地底部最高峰,與山麓幹壩子的高差為1400米。銅鑼峽、明月峽兩個背斜與向谷地的高差都在500米以上。

發源於三條山脈的溪河,向源頭侵蝕切削,形成若干U形河谷,與峭壁頂端高差多在50—100米以上,構成山內外的天然通道。

三個背斜軸部,均由碳酸鹽構成,岩溶地貌較發育,次一級殘丘、窪地、落水洞、溶洞、石芽、沖溝廣為分佈。九峰、甘壩、華鎣鄉境內,溶洞曲折幽深。高登山、茨竹院子石林千姿百態,蔚為壯觀。華鎣山周家堂、上壩子以及銅鑼山貴人槽、昌家槽等地,有平坦的溶蝕窪地,為山區的稻穀集中產地。

海拔500米以上為山地,面積123萬餘畝,佔全縣總面積42.59%;海拔500米以下為深丘、淺丘或臺地;面積129萬餘畝,佔全縣總面積的44.73%;溪河沿岸有面積大小不等的水平階梯分佈,平壩面積36萬餘畝,佔總面積的12.68%。

5、基礎設施

210國道縱貫鄰水南北,鄰(水)墊(江)省級公路橫穿東西。基本實現柏油化,公路通車裡程491公里;境內有廣(安)——鄰(水)、達(州)——渝(重慶)高速公路,包茂高速公路與滬蓉高速公路呈十字狀交匯於鄰水,形成川東交通樞紐。鄰水城距重慶國際機場約60公里(高速),僅需40分鐘車程;距廣安火車站20公里;距長江上游長壽港100餘公里。基本實現柏油化,公路通車裡程491公里;通車村數334個。縣城距重慶國際機場約80公里,距廣安火車站20餘公里,距長江上游重慶港、長壽港100餘公里。

6、經濟和社會發展

綜合

據統計,2018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49.6億元、增長8.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5%,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6.6億元、增長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9億元、增長12.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7億元、增長1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83元、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0元、增長9.7%。

農業

2018年,圍繞農民增收,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改革。狠抓“四主六特”發展,高標準建成糧油高產示範基地30萬畝、萬畝臍橙產業基地12個,建成萬畝現代林業產業基地3個。加快農業標準化和信息化,新培育省級示範性農業經營主體3個,國家級示範性合作社4個,省級家庭農場1個。深入推進產村融合,建成新村綜合體1個,新改擴建農民新村302個,建成幸福美麗新村90個。依託新村和重點產業,注重農旅結合,繆氏莊園、臨水緣等集產業發展和休閒旅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相繼建成。大力發展“品牌興農”,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探索多種經營管理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16戶、家庭農場25家,“鄰水臍橙”成功創建全國馳名商標,成功創建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工業

以汽摩配為主的裝備製造業成為首個百億級產業,以利爵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從無到有,以捷米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製造加速崛起,裝備製造業產值佔比達55.1%,工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全力打造城南機電園和高灘川渝合作示範園工業經濟發展“雙引擎”,強力推進“2.5產業園”和鄰水總部經濟港等配套設施建設。園區拓展面積達47.7平方公里,入駐企業203戶,建成投產140餘戶,經開區列入全省25個500億園區重點培育計劃,獲批全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汽車(摩托車)產品出口基地、知識產權試點園區、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引導企業與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啟動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園區和知名品牌示範區創建。園區80%的企業成立了技術研發中心,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3戶,建成省級技術中心3個,市級技術中心13個,獲得國家專利授權700餘項。

商貿流通

注重商業發展與城市發展的互動作用,全縣已形成宏帆、龍騰新世紀等中心商圈2個,時尚女人街、仿古商業街等特色街區8條。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康養服務業等新興產業,成功爭取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啟動運營,建成150個電商服務點。全縣服務業累計培育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109家,規上服務企業30家,從業人員達26萬人,佔全縣就業總人數的39.2%。加快打造精品景區,搶抓華鎣山大旅遊區建設機遇,天意谷景區創5A、繆氏莊園創4A配套建設加快推進,五華山旅遊區附屬項目建設不斷完善,旅遊收入年增長30%以上。

7、鄰水特產

鄰水臍橙

鄰水臍橙是鄰水的特色優勢農產品之一,現種植面積達26.9萬畝,產量11.05萬噸,產值4.5億元;已建成了10000畝臍橙標準化示範園區5個,5000畝標準化示範園區12個;現有臍橙產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號企業3家,果業專業合作社78個,已形成了集生產、科研、示範、開發、休閒、旅遊於一體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臍橙產業。臍橙品質優良、無籽多汁、色澤鮮豔,是世界各國競相栽培的柑橘良種。

御臨榨菜

據傳明建文皇帝途經鄰水縣么灘,夜宿於老嫗家,吃到一種清香可口的鹹菜,大加讚賞。四鄰婦女聞之,盡皆仿製。於是,民間製品得以流行,故稱御臨榨菜。其獨特的醃製工藝相傳至今,極負盛名,遠銷重慶、甘肅、江蘇、廣東等省市。

龍鬚麵

龍鬚麵是鄰水縣頗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在鄰水,早上吃碗麵已是大多數人的習慣。細細的麵條、香噴噴的調料、綠綠的菜葉,再加點香醋,在美味之中開始一天的生活,確實是非常愜意的事情。成都人吃麵,做起來複雜,看起來花俏,吃起來有味;重慶人吃麵,愛麻辣,麻得人嘴皮打架,胃口大開。鄰水龍鬚麵則綜合了成渝小面的優點,而後自成一派,獨具特色。好吃而不膩口,香辣而不燥辣,凡是吃過鄰水龍鬚麵的人都難忘那清香撲鼻、唇舌留香的感覺,吃完後都忍不住讚歎道:好吃,再來一碗!龍鬚麵有名,關鍵是味美。這美味來之不易,它是主人江勇在傳承父輩五十年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反覆探索、試驗,將二十多種佐料調配勾兌,精心研製出來的;龍鬚麵臊子種類多,有牛肉、肥腸、鴨菌、雜醬、豌豆、蹄花、肉絲等十幾種,供客人選擇的空間大,這正如鄰水人豪放、爽快、寬容的性格。只要吃過鄰水龍鬚麵的人,似乎都會著迷,一旦再去鄰水,定會要再品嚐一碗龍鬚麵,才感覺不枉此行。

龍鬚茶

龍鬚茶因形似“龍鬚”而得名。體制時採用絲線捆紮成一束束的茶條,故又名“束茶”。龍鬚茶內在品質特色介於烘青綠茶與烏龍茶之間,沖泡後,湯水清澈明淨,呈橙黃色,帶烏龍茶香型,優異者亦帶花香,滋味醇厚,極耐沖泡。龍鬚茶歷史悠久。據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崇安縣令陸廷燦在《續茶經》中載述:“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水邊者為洲茶,……洲茶名色有蓮子心、白毫、紫毫、龍鬚、鳳尾……等類。”可見,龍鬚茶迄今已有近300年曆史。龍鬚茶的品質特點是,外形壯直,形似“龍鬚”,色呈墨綠,烏龍茶香型,伴有花香,滋味醇厚,湯色橙黃,清澈明亮,經泡耐飲。龍鬚茶以優異的內質、美觀別緻的外形、別具一格的風味馳名中外。歷史上主銷美國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是當地僑胞饋贈海外親友的禮品。

8、地方文化

文物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全縣有漢代以來的文物古蹟602處,其中古遺址10處,古墓葬274處,古建築186處,石窟及石刻67處,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63處,其他2處。

靈寶山石刻

距鄰水縣城25千米的城南鎮境內,有一處旅遊勝地名叫靈寶山。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靈寶山,除了石刻,兩山樹木蔥蘢,還有古廟的斷垣殘壁。引人注目的有:河中長6米、寬1.4米的方式條幅“中流砥柱”;河岸懸崖壁上長7米、寬1.5米的橫幅“愛此山川佳”;絕壁上長7米、寬1.6米的橫排行書“流觴曲水”;懸崖上長4.2米、寬1.2米的橫幅“天然圖畫”;一尊2米高的彌勒佛像,還有一些詩、對聯等。

讓水

“讓水”摩崖石刻位於涼山鄉新市村二組大洪河支流右岸。

石刻距今超過百年,是清代遺留下來的珍貴歷史文化遺蹟,具有時代沿襲性和歷史研究價值,雕刻刀法遒勁,氣勢恢宏,內涵豐富,特色明顯,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為研究該區域清代以來的民俗和文化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考證。

手掌木偶

鄰水“手掌木偶戲”,源於1850年左右,由四川省鄰水縣么灘鎮陳永清首創發起,並在我縣廣為演出、流傳,所到之處深受廣大群眾特別是老年人、青少年、婦女兒童們所喜愛。歷經三代150餘年,歷傳其外侄張邦軍,又傳其子張賢光,口傳心授,一直流傳於鄰水、重慶、貴州、廣安、達州等十幾個省市縣,所到之處,群眾非常喜愛觀看,越看越喜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鄰水民間的特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