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共情是如何影響你的,我們為何要《擺脫共情》-閱讀分享

情緒共情是如何影響你的,我們為何要《擺脫共情》-閱讀分享


這幾天花了點時間讀了這本書。《擺脫共情》在豆瓣評分6.5。

書中舉的例子是在太多,概念性的內容和故事性內容非常多。讀完了之後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整本書的序,是由西安交通大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喻豐寫的。

這裡說到的共情主要是情緒共情而不是認知共情。作者認為我們要擺脫的不是認知共情而是情緒共情。共情並不都是有益的,不然就不會在標題寫要擺脫共情了。

情緒共情十分狹隘,通常會影響我門的理性判斷,甚至會加深我們的認知錯誤,作者認為情緒共情的泛濫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糟糕。因為情緒共情會帶有我們個人的主觀判斷,使我們無法作出理性的行為,我們要作出明智的、有道德的行為,不能依賴情緒共情而要依賴認知共情(理性共情)。我們要避免自己陷入情緒共情帶來的狹隘和偏見,擺脫無謂的共情。

下面主要分享一下這本書的序。原文內容加粗表示。


我們能否理性地去共情?

第一, 情緒也許也是人之為人的基礎。

喻教授認為人類有基本情緒,靈長類動物也有。但理性不同,動物的理性能力與人之間的差距太大。萬物皆有靈嗎?也許是。萬物都能理性嗎?不,只有人類會理性。情緒這東西動物都會有,養過寵物的小夥伴們應該都知道,寵物也會發脾氣。當時他們會理性嗎?不會的,只有人能理性,剋制自己,分析情況然後處理問題。情緒人人都有,這個不能否認,當時如何理性處理情緒確是要學習。

第二, 情緒在生活實踐中太難抑制。

想得卻不可得者,是詆譭之對象。人會情緒化,我得不到的東西,我就想摧毀,小的時候別人有玩具,我也想要,但是家裡不給買,心裡會百爪撓心,夜不能眠。晚上就算睡著了有時候也會哭醒,這就是情緒在作怪。不談理性,能做到壓抑情緒就已然是人上之人,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太難做到了,所以,胸有驚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正因為情緒消除如此困難,才有了各種情緒管理方法與實踐的盛行。

第三, 道德可能大部分是情緒的結果。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等人的社會心理學視角卻認為,理性真的是情緒的奴隸,大部分的道德思考,都是事後解釋。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先經由情緒做出決策,然後再去為這個決定找理由。這是情緒的作用,人是為情緒去合理化事情的動物。其實人不怕做錯事,怕的是沒有做錯事的理由。

第四, 情緒是給人貼道德標籤的依據。

我們有時候會通過情緒給人貼標籤,我們實在是臺容易收到情緒共情的干擾。就比入我很喜歡的一個例子,老王一輩子做好事,老年卻糊塗做了一件壞事,鄰居們到老王死的時候還念念不忘老王其實不是個好人。老李一輩子壞事做盡,有一次卻英勇出擊救了一個落水的孩子,大家奉為美談直到老李去世。這就是情緒給人貼上了道德標籤,我們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無法理性去看待其他的事情。多啦A夢動畫裡面,幾百上千集大雄都是被胖虎欺負,到了劇場版胖虎又轉身一變成了英雄,大家一想起胖虎並不會覺得他是什麼大惡人,想到的都是他在劇場版裡面發生的事情,而忽略了幾百上千集裡面他是怎麼欺負別人的。

第五, 情緒可能才是推測真我的標杆。

我們相信情緒化地、直覺地做出良善行為就表明這個人是個好人,他沒有戴面具、非常真誠,換句話說,他的真我是善的。這個和上面那點一樣我們日常都被情緒共情引導,而不是理性共情。



共情會怎樣誤導人的判斷和行為

·共情就像一盞聚光燈,讓人只能看到並關懷眼前的幾個人,卻對自己行為的長期後果視而不見,也看不到自己共情不到或者不能去共情的人。

·共情是帶有偏見的,會讓人更傾向於表現出狹隘的地方主義甚至是種族主義。

·共情是短視的,會讓人只顧眼下,做出一些現在看來好處多多,在未來卻會引發災難性後果的事情。

·共情是得不償失的,會讓人為照顧一個人而損害更多人的利益。

·共情會慢慢腐蝕人際關係,讓人不堪重負,削弱人們保持善良和愛人的能力。

·共情也會激發暴力,人們關愛自己親人和同族的強大力量往往會帶來戰爭,讓人殘暴地對待他人。



有共情能力是一件好事,書中也說過奧巴馬提倡共情。我們要做的不是讓情緒共情氾濫,而要做到理性共情。這裡分享的只是這本書裡面序言的一部分而已,更多的內容還是要讀者自己去挖掘,畢竟一千個讀者眼裡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相信每個人讀完這本書都會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最後,希望大家健康幸福,擺脫共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